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从物质层面上来说,刘禅投降后得到食邑万户,绢万匹,奴婢百人,可以说过得相当不错。
但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刘禅曾一度很煎熬,因为司马昭对他十分猜忌,所谓的“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只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其实他的潜台词可能是“此间乐?不,思蜀也”。
刘禅,刘备的甘夫人所生之子,他是个幸运的孩子,因为他是刘备四十六岁的时候才出生的,而在此之前,刘备的其他几个儿子都死掉了。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禅都是刘备唯一的儿子,因为这个缘故,他受到了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的极力拥护,是荆州集团公认的幼主。
为了保护刘禅,荆州集团可谓不遗余力,比如说长坂坡之战中,赵云单骑救幼主;再比如说,孙夫人返回东吴之时,将刘禅裹挟而去,是诸葛亮派遣赵云和张飞去拦截,这才将他带了回来。
而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又是在荆州集团的拥护下,刘备没有选择养子刘封(最年长也是能力最强的一个儿子),也没有选择刘禅的两个弟弟刘永和刘理(益州集团所拥护的),而是立刘禅为王太子,称帝后又立刘禅为皇太子,并让诸葛亮当他的老师。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承皇位,这一年他不过十六岁而已。
可以说,刘禅的人生是顺风顺水的,在通往皇位的道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挫折,并且他继位之后,有忠心事主的诸葛亮辅政,诸葛亮为了国家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虽然独掌军政大权,但没有成为曹操、司马懿那样的权臣,这也是刘禅的幸运。
在《魏略》中,将刘禅描述成扶不起的阿斗,但实际上他才能卓越,诸葛亮都评价他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可见他是被严重抹黑了。
从现实角度而言,刘禅也不是昏庸之辈。比如说,诸葛亮数次北伐,刘禅都给予大力支持,并采取了很多措施稳定后方,这些都是他的功劳。
再比如说,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深知无人可以替代他,于是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杨仪等人打压,很快就收拢了权柄,并先后任用蒋琬和费祎主持政务,采取休养生息的国策来恢复国力,一直到256年曹魏内部出现动荡,加之费祎被刺杀而亡,他这才启用姜维北伐。
有人说,刘禅对北伐的态度是模糊的,事实上并非如此,但要分四个阶段来看。
第一个阶段,诸葛亮北伐之时,刘禅是极力支持的,因为他是信任诸葛亮的,诸葛亮能力超强,又以统一中原为毕生所愿,他也只能支持了;
第二个阶段,诸葛亮去世之后,到姜维北伐之前,这段时间他不支持北伐,原因其实很简单,诸葛亮数次北伐,蜀汉消耗太大,需要时间恢复,而且时机也不成熟;
第三个阶段,姜维北伐之时,刘禅也是支持的,因为他必须完成先祖遗愿,至少得努力一把才行;
第四个阶段,姜维十一次北伐之后,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国力还大为削弱,刘禅态度再次转变,不再支持北伐了。
而蜀汉命运的转变,大致就发生在第四个阶段,这一时期他利用宦官黄皓制约姜维,姜维不得已,只得到沓中屯田,不再回成都。
而随着刘禅态度的转变,蜀汉内部投降派开始抬头,尤其以大臣谯周为首的益州士族集团最有代表性。
为何益州集团要投降呢?
原来,早在刘备夺取益州的时候,虽然任用了李严等刘璋旧部,还娶了吴懿之妹吴氏为妻,但这些其实都是为了拉拢益州本土士族的手段而已,实际上刘备最信任的只有荆州集团,因此他们大多数都不得重用。
尤其是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他主张“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导致大量益州本土士族无法获得上升途径,这就让他们十分不满了。
反观曹魏这边,自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们可以世代为官,这对益州士族集团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甚至很多荆州集团人士也心向往之,但因为传统道德观念束缚,他们也只能想想而已。
但是,随着姜维北伐无功,导致蜀汉民困兵疲,刘禅不得不暂时息兵,加强汉中地区的防御,这时候投降派就感受到危机了,因为一旦此时曹魏对蜀汉用兵,那蜀汉战败的几率是相当大的。
果不其然,就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后的第二年,司马昭就看出了蜀汉国力衰退、内部不团结的弊病了,于是力排众议,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大军伐蜀。
其实,姜维早就觉察到了钟会的动态,所以上书刘禅,请求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
这个时候,刘禅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那就是轻视了曹魏,还看错了局势,他认为蜀汉一直攻打曹魏,曹魏一直被迫放手,鲜有主动进攻的案例,因此断定司马昭不会立刻出兵伐蜀。
再加上,黄皓此人深信鬼神之说,加之他与姜维矛盾重重,所以他也对刘禅说曹魏不会伐蜀,刘禅因此没有做出防御部署。
而最后的结果是,姜维虽然抵御住了钟会的进攻,但孤掌难鸣,邓艾偷袭阴平,在绵竹击败了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之后,一路打到了成都城下。
这个时候,形势对蜀汉就很不利了,刘禅起初并没有投降的想法,但投降派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极力劝说刘禅。
这些人当中,尤其以谯周最有代表性,他是个典型的投降派,早在姜维北伐期间,他就曾在朝堂上与尚书令陈祗进行辩论,大致意思是魏国强,蜀汉和东吴弱小,被吞并是迟早的事情,等等。
为此,谯周还写了一篇文章《仇国论》,这是益州本土士族对荆州集团的反抗,但文章中充斥着投降主义意味,历来被认为是丧失民族气节的典型作品之一。
当时,蜀汉朝堂上还是有很多人主张抗争到底的,毕竟那时候蜀汉各地还有不少军队可以调动,只要成都能坚守一段时间,还是有一线希望的。
但是,以谯周为代表的投降派极力给刘禅洗脑,说刘禅投降后必定会得到列土封疆的待遇,还拿百姓遭受生灵涂炭来道德绑架刘禅,最终迫使刘禅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方今东吴未宾,事势不得不受,受之之后,不得不礼。若陛下降魏,魏不裂土以封陛下者,周请身诣京都,以古义争之。
刘禅的决定做出后,其子北地王刘谌不堪受亡国之辱,先是杀掉妻儿,继而自杀。
之后,刘禅派遣张飞次子尚书仆射张绍、光禄大夫谯周、驸马都尉邓良带着降表前去联络邓艾,紧接着又带着文武百官出城向邓艾投降,并下诏姜维等人也投降曹魏,蜀汉就此灭亡,这一年刘禅五十六岁。
邓艾入城后,被巨大的功劳冲晕头脑,竟然居功自傲,擅自册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蜀汉太子刘璿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
对于蜀汉群臣,也都被邓艾一一委任官职,投降派为此开心得不得了。
然而,钟会在接受姜维的投降后,两人开始密谋造反,他们先是通过构陷邓艾,致使邓艾被司马昭捉拿回洛阳,继而进入成都,将那些不愿意参与造反的将领扣押。
姜维为了促成然钟会无回头路可走,劝说他杀掉那些被扣押的将领,并写信给刘禅,让他忍耐几日,还说复国再望。
然而,钟会和姜维谋划不周,监军卫瓘和大将胡烈之子胡渊等人率兵反抗,竟然将二人给杀掉了。
钟会死后,魏军群龙无首,开始四处烧杀抢掠,蜀汉太子刘璿全家、关羽一家老小、姜维妻儿及众多蜀汉大臣(多数是主战派)都被杀死,百姓也遭到了抢掠,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后来,司马昭授权给卫瓘,卫瓘这才约束住了魏军将士,成都的动乱因此得以平息。
司马昭又下令,刘禅一家老小全部迁往洛阳,为了笼络住蜀汉臣民,司马昭册封刘禅为安乐县公,赏赐给他绢万匹,奴婢百人,食邑万户,刘禅的子孙及三个女婿等被封为侯爵的有五十多人,大臣樊建、张绍、郤正、张通等人也被封为列侯。
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他物称是。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
可以说,司马昭给刘禅家人及臣子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刘禅,不但自己成为了万户侯,子孙也都得到了厚待。
要知道,三国时期的侯爵,食邑几千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比如说司马昭,他最开始的爵位是新城乡侯,在接替司马师掌握大权之前,经过几次战功累计,食邑也不过一两千户,一直到他准备篡位,被封为高都公的时候,他的食邑这才过万。
除了司马昭之外,三国时期食邑过万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刘禅之前也只有汉献帝刘协,退位后以山阳公爵位食邑万户;以及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食邑多达五万户。
刘禅之后,也只有曹魏末代皇帝曹奂,以陈留王爵位得到了食邑万户的待遇;而另一个亡国之君,也就是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甚至只得到了“田三十顷,岁给谷五千斛,钱五十万,绢五百匹,绵五百斤”的待遇,比刘禅差多了。
可见,由于刘禅食邑多,家人也被妥善安置,所以他的日子应该过得不错,至少物质上是可以满足的。
但是,从《汉晋春秋》记载的一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司马昭对刘禅其实是心存忌惮的,但刘禅会做人,最后得以善终。
有一次,司马昭大摆宴席,宴请蜀汉君臣,并刻意嘱咐要奏蜀汉音乐,并让蜀地女子献舞助兴。
宴席上,很多蜀汉臣子因为欣赏了蜀汉歌舞而想起亡国之恨,纷纷掩面哭泣,只有刘禅镇定自若,一点也看不出悲伤的情绪。
司马昭见状,就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国啊?刘禅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也(我在这里很快乐啊,不思念蜀国)。
司马昭没有说什么,但刘禅的旧臣郤正却拉着他去上厕所,趁机对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么问你,你就假装悲伤,然后说先人的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
刘禅返回宴席后,司马昭果然又问他类似的问题,刘禅便将郤正告诉他的话对司马昭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完,说这话肯定是郤正的意思,说完还哈哈大笑,认为刘禅是个老实人,自此之后便不再怀疑他。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其实,刘禅何尝不思念蜀国,只不过他不能表明自己的心意罢了,所以才说“此间乐,不思蜀也”,以此来掩饰内心。
而刘禅之所以要按照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这是为何?
这就不得不说说郤正这个人了,他是蜀汉忠臣,是迫不得已才投降曹魏的,来到洛阳之后,一直在谋划帮助刘禅返回蜀地,司马昭对此心知肚明。
因此,当郤正要刘禅说思念蜀国的时候,刘禅将计就计,对司马昭说了这话,司马昭果然猜出是郤正教他说的,就不再怀疑他之前说的“此间乐,不思蜀也”这句话了。
经过这一番操作,刘禅让司马昭觉得自己确实糊涂,司马昭自此不再有戒心了。
265年,司马昭去世了,同年其子司马炎篡魏立晋,登基称帝。
司马炎对刘禅及其家人也都还不错,至于那些不受重用司马昭重用的蜀汉臣子,司马炎也对他们一一提拔,让他们在朝廷担任重要官职。
比如前面所说的郤正,他虽然心向蜀汉,但为人正直且才能卓越,司马炎很欣赏他,任命他为安阳县县令,后迁巴西郡太守。
后来,刘禅准备选择继承人,按照长幼顺序来说,他本该立二儿子刘瑶为世子(老大太子刘璿死于钟会之乱,老四刘谌自杀而亡),但他偏爱六儿子刘恂(另外几个儿子是老三刘琮、老五刘谌和老七刘虔),坚持立其为世子,大臣文立苦苦劝他,他就是不听。
安乐思公(刘禅)世子早没,次子宜嗣,而思公立所爱者,文立谏之,不纳。
确立继承人这件事当然是私事了,但刘禅上报朝廷之后,司马炎明知刘恂专横跋扈,不适合当世子,但他并未阻止,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对刘禅是尊重的。
271年,刘禅在洛阳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号为思公。
刘禅死后,其子刘恂继承安乐县公爵位,但刘恂为人暴虐,淫乱无道,蜀汉旧臣担心他殃及自身,纷纷弹劾他,但司马炎不听,可见司马炎对刘禅后人也是极其宽容的。
最后再说说刘禅的子孙,他一共有妻子刘女七子三女,两个儿子在蜀汉灭亡时死去,其余几个儿子都跟着他来到洛阳生活,生育了不少子孙。
但是,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刘禅的子孙许多都被杀死,只有少数人活下来,但不知所踪。
比较搞笑的是,造成永嘉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的匈奴人刘渊,他在称帝之后,竟然建国号为汉,还追认刘邦和刘备为先祖,并追封刘禅为孝怀皇帝,如果刘禅得知自己有一个匈奴人子孙,不知道棺材板会不会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19 13:26: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