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中国古代的测量与制图技术:从绢帛到石刻的演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03 22:10:00 来源:精彩生活

中国古代的测量与制图技术:从绢帛到石刻的演变

我国古代的测量与制图技术曾经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各类地图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活动和生产实践的诸多领域。从绘制地图的原材料方面来讲,早期的地图制作材料以绢帛为主(少数用布料);从隋代开始,由于大编图志风气的兴盛,开始尝试采用纸卷代替绢帛;宋元以后,雕版印刷业日渐发达,纸质印刷地图益为流行,许多地理志书中都插配上了相应的地图。不过,在我国古代,除了绢帛地图、纸卷地图外,还曾出现过其他各色材料绘制的地图。举其大者,即有原始地面刻划地图、九鼎地图、铜版地图、石刻地图、木刻地图、刺绣地图、“聚米图”、面糊木屑地图模型、熔蜡地图模型、沙石地图模型等等。这些用不同材料制作的特种地图,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地图发展的水平,值得系统总结和阐介。

中国古代的测量与制图技术:从绢帛到石刻的演变

从发生学角度来看,原始先民最初用以表述地理知识的方式很可能是图而不是文字。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我国西南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时,曾发现尚无文字的原始民族,保存有某些图腾的遗迹;近年来,在内蒙古阴山、宁夏贺兰山等地所发现的岩画中,也有大量的鸟兽、草木图形。这说明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以前,先民主要是依靠在地面或岩石上绘画符号,以缺少文字注记的简单图形来记载已知的地理事物。古史传说大禹治水时,曾从水神河伯那里得到过一方水淋淋的大青石,上面刻划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水道线条,大禹借助它视察地形,导山导水,终于治服了洪水灾害。这个故事或许荒诞无经,但古代文献中关于“九鼎图”的记述却信而有证,可以增加我们对原始地图的了解。据《左传》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汉书·郊祀志》也说:“禹收九牧之鼎,象九州。”夏禹九鼎上的图像后世称为“九鼎图”,其上的内容十分丰富,“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说其形,著其生,别其性,分其类”(明·杨慎《山海经补注》序言),“按其文,有国名,有山川,有神灵奇怪之所际,是鼎所图也”(清·毕玩《山海经新校正》序言)。可见,如把九鼎的图像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原始象形的全国总图。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九鼎图”,要比公元前1300年埃及努力亚塔金字塔一带的巴比伦鲁地图约早800多年(金应春、丘富科编著《中国地图史话》,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其在世界地图发展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夏禹所铸的铭刻着原始地图的九鼎,传至西周时仍被视为国宝而收存在陪都雒邑城中。但到战国末年,秦攻周(周赧王迁都后的西周),取九鼎,一鼎沉溺于泅水,其余八鼎入秦,后来也下落不明。战国时,成书的地理名著《山海经》曾配有“山海图”的内容系直接取材于“九鼎图”。晋代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中有“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之句,可见当时社会上还留存有“山海图”。可惜《山海经》中的地图后来失传,我们已无法深入了解“九鼎图”和“山海图”的本来面目。

两周时期,我国的制图技术有所提高,各类专题地图大量涌现,制图材料除后世经常采用的绢帛以外,还有金石、木质材料。《论语·乡党》篇中提到“式负版者”,“式”是致敬之意,所谓“负版者”,郑玄笺注云:“持邦国之图籍”。因为,当时的地图主要雕刻在铜版、石版、木版上,比较笨重,所以,要通过背负才能送运或观览。

中国古代的测量与制图技术:从绢帛到石刻的演变

1975年,河北平山县在发掘战国中山国墓葬一号墓时,发现了一幅公元前310年左右的、刻在铜版上的“兆域图”。此图是长95cm、宽48cm,用金丝银缕搓成线划符号和铭文的,并注明有“方二百尺”比例的墓域建筑规划平面图,迄今已有2300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地图,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铜版地图发展到清代已十分完善,康熙五十六至五十七年(公元1717~1718年)制作的“皇舆全览图”,就曾被雕成铜版形式。这幅地图先后被镌成几种版本,收藏于内府的版本为“三十二叶本,内地十六叶,边外十六叶”(《清史稿·何国宗传》),拼合起来就是一幅全国地图,今收藏在中国第一历史博物馆。1921年,沈阳故宫发现的41块铜版地图,是“皇舆全览图”的另一个重要版本,这个版本首次采用以经纬线分幅的制图技术。另外,“皇舆全览图”还有以分省分府分幅绘制的“小叶本”,共计227叶,内容更为详细,但未著经纬线,也“无边外诸图”。后来,北京图书馆藏的分省分府“皇舆全图”和民国21年北平民社影印的“内府地图”即属于这一系统(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地学史组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石刻地图出现的时间也比较早,《述异记》记载春秋时鲁国人公输般创造了最早的石刻地图,即雕刻在洛阳石宝山岩石上的“九州之图”。据说,直到南北朝时代,那幅地图仍保留在原地。两汉时期,石刻地图更为广泛。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市出土有1900年前的石刻星图,这是世界最早的一幅石刻天文图。另外,四川出土的东汉市井画像砖上有汉代市场布局图,也是汉代石刻地图的一种流变。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全国地理图为保存于西安碑林的“华夷图”和“禹迹图”,其中“禹迹图”是南宋“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4月刻石,“华夷图”上石时间则晚半年。“华夷图”和“禹迹图”的长、宽均为3.42尺(合今0.77m),同刻在一块石碑的正背两面。相传,“华夷图”是宋辽人根据唐代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缩小10倍编绘而成。从碑石上看,图上没有画方,四周的中间标有东西南北4个方位,以图中内容而言,堪称一幅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地图。“禹迹图”的绘制时间约在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至绍圣元年(1094年)间,是目前看到的最早的画方地图。此图采用大比例尺,“每方折地百里”,其中横方70,竖方73,共计5110方。由于制图范围比“华夷图”小,又采用了画方方法,精度明显提高,海岸线、长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线画基本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因而成为我国古代石刻地图的一个典范之作。另外,考古工作者1964年在四川荣县发现的北宋末年刻石的“九域守令图”,淳佑七年(1247年)上石;收藏于苏州博物馆的“地理图”;刻在广西桂林市城北鹑鸿山(鹦鹉山)南麓三面亭后石崖上的南宋“桂州城图”,都是宋代石刻地图的珍品。

中国古代的测量与制图技术:从绢帛到石刻的演变

在我国古代,与铜版地图、石刻地图并行的还有木刻地图。早在大约公元5世纪中期,南朝刘宋的谢庄就首先做过“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宋书·谢庄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沈括出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时,“始为木图,写其山川道路”,“至官所,则以木刻上之,上召辅臣同观,乃诏边州皆为木图,藏于内府”(《梦溪笔谈》卷25)。南宋光宗时期(1190~1194年)的黄裳也曾“作舆地图以木为是(《玉海》卷14)。元朝时西方的地圆说、地球仪传入我国,国内相应也出现了彩绘木地球仪,“其制以木为圆球,七分为水,其色绿;三分为土地,其色白。画江、河、湖、海,脉络贯串于其中;画作小方井,以计幅员之广袤,道里之远近”(《元史·天文志》)。前面曾经提到的清康熙“皇舆全览图”除铜版形式外,也曾被雕成木版地图,原图是在实测数据基础上编绘的,又第一次采用经纬线都为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对近代中国地图制作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的绢帛地图多采用彩绘方式,有些类似山水风景画,但也衍生出过一种刺绣地图的流派。最早的刺绣地图始见于三国时期的吴国。据晋人王嘉《拾遗记》,吴主孙权“军旅之隙寻善画者,使图山川形势军阵之象”。但彩绘的地图既经风吹雨淋,容易褪色失真,所以,孙权让身怀绝技的丞相赵达之妹把山岳、河流、城邑、行阵之形,按一定比例缩小,并用五彩丝绒线刺绣于“方帛之上”。这样,行军打仗时随身携带起来十分方便,赵达之妹因此很得孙权宠幸,并被晋封为夫人。与一般绢帛地图相比,刺绣地图虽然颇费工艺,但经久耐用,直观性更好一些。所以后来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里就曾使用过这类地图。

我国制作地图模型的历史也相当悠久,并且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东汉建武八年(32年),光武帝刘秀西征割据今甘肃天水一带的隗嚣,大将马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后汉书·马援传》)。这种“聚米图”,取材方便又直观形象,后世多有仿效。如宋人赵殉就曾仿照马援的方法制作过“聚米图经”。博学多才的北宋科学家沈括也制作过多种地图模型,“其初遍履山川,旋以面糊木屑写其形势于木案上。未几寒冻,木屑不可为,又熔蜡为之。皆欲其轻,易妾故也”(《梦溪笔谈》卷25)。这类以面糊木屑或熔蜡为材料所制的地形模型图,取材便宜,但与“聚米图”一样,也有不便长久保存的缺点,只是绘制草图时采用的临时办法,所以沈括后来呈给朝廷的地图仍是刻工精美的木刻品。南宋朱熹曾尝试用“胶泥”起草地图模型,按当时的政区划分,“以两三路为一图,而傍设牝牡,使其犬牙相入,明刻表识,以相离合”(《鹤林玉露》卷3)。无耐,胶泥材料尚不如面糊木屑或熔蜡,因为难度太大,朱熹的“胶泥”地图最终未能完成。在历史上,人们还有用沙石制作地图模型的成功经验。今四川都江堰市二王庙(即二郎庙)尚存一幅用沙石材料制成的“都江堰灌溉区域图”,长4m多,高2m,气势磅礴,虽为清朝作品,但至今完好保存,可称是我国古代地图模型的一个杰作。

另外,据史书记载,唐代还一度出现过壁画式地图。李德裕出任宰相时(833~847年),“乃建筹边楼,按南道山川险要与蛮相入者图之左,西道与吐蕃接者图之右,……乃召习边事者与之指画商订,凡虏之情伪尽知之”(《新唐书·李德裕传》)。李德裕画在筹边楼墙壁上的军事地图精度如何难以推测,但这类地图不可能随军移动,因而没有多少实用价值,后世未见再有仿效者。

由上述可知,我国古代曾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制图形式,其中大多为中国特色,国外地图发展史上似不多见。古人根据具体需求,因时制宜,因地取材,充分展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丰富多彩的地图样式,构成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具体反映。现代地理教学中通用的塑料泡沫地图或地球仪,无疑与古代的特种地图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而文物展览、园林风景建设中广泛采用的胶泥、沙石地图模型也从古代制图技术中汲取过营养。可见,如何总结我国古代在制图学领域的伟大成就,推陈出新,使之发扬光大,服务于当前的经济和文化建设,当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吴宏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04 06: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模型,制作出了木刻地图。受到沈括的影响,木刻地图、石刻地图在全国就流行起来。1076年,沈括开始主持编绘《天下州县图》。在测绘地图的过程中,沈括在计里画方的基础上,又研究了古
2024-04-29 21:52:00
聊聊周培公绘制的《康熙皇舆全览图》
...的历史。我国地图的绘制发展大体上历经三个阶段,原始制图阶段(伏羲八卦图),传统制图阶段(裴秀的制图六体),实测制图阶段(康熙皇舆全览图)等。魏晋时期裴秀在《禹贡地域图》中,总
2023-02-08 14:52:00
康熙、乾隆、光绪《大清一统志》石刻遗迹
...有“天涯”“海角”“南天一柱”等为游客所熟知的摩崖石刻,但有一块不太出名、不太引人注目的“海判南天”石刻,却是景区摩崖石刻群中年代最为久远的。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天文学史专
2022-12-24 13:07:00
这辈子与地图结缘(自然之子)
...论、编制技术与应用方法的科学,包括理论地图学和地图制图学两大领域。地图学研究地图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能以符号和图像的方式表达人们对地理环境的科学认识,指导人们编制各类普通
2023-11-27 06:05:00
山建院系巡展|走进山东建筑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测绘学概论、地图制图基础、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大地测量学、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设计、遥感
2024-06-11 12:59:00
通过CAD制图、奥维地图与无人机航测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智慧工程建设的创新发展
“CAD图纸+奥维地图+无人机测绘技术”赋能智慧工程建设 近日,中建八局项目团队首次将CAD图纸、奥维地图与无人机测绘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一套城市管网智能化测绘解决方案,标志着工
2025-06-16 17:47:00
追踪|合肥地图编制工程师:想把老地图制作成册,承载合肥历史变迁
...,见证了地图编制技术的日新月异。从手工绘制到计算机制图,从纸质地图到电子地图,他手中收集的许多合肥老地图,不仅是文化信息的载体,更是合肥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图为程春阳和他参与编
2025-01-08 22:40:00
天文、历法以及地学发展,在宋代堪称最为绚丽多彩
...二幅,所记星数一千四百六十四颗。淳祐天文图也称苏州石刻天文图,该图刻星一千四百三十颗。据研究,这两幅星图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实际观测记录而绘制的。历法的修订与发展在历法方面,宋
2023-05-26 12:26:00
当新质生产力赋能就业市场 来看地图采集员如何给无人快递车装“大脑”
...人驾驶车的地图制作是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包括采图、制图、验图等十多个环节,最后形成高精地图,提供给车载传感系统,实现无人驾驶车辆的安全运行。其中,采图环节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关
2024-05-27 12: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