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绝对让词语变得自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06:49:00 来源:四川日报

□[日]谷内修三 译/刘沐旸

思潮出版社刚出版的中国诗人梁平《时间笔记》,装帧、印刷以及随便翻看几首,都很喜欢。读到其中《夜有所梦》的一个句子——“夏、秋、冬里也没有春”,与这行诗邂逅的瞬间,我有了下笔的冲动。我直观感受到,贯穿梁平诗歌的某种东西,就潜藏在这一行当中。

“没有”这个词,强烈地打动了我。

“没有春”,但是,却“有”让人不得不写下“没有”的东西。那是尚未被命名的“存在”,既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有”这个强大动词的作用。不,我想它并不是能就此一概而论的“概念”,而“有”着其他一些什么。

“没有”和“有”不能分割。“没有”也是“有”。在《每个人都有一间老屋》这首诗中,诗人这样写道:“被那盏忽明忽暗的煤油灯,/照得无处可逃。”

“无”限制了“有”。在“被限制的有”之外,“什么都没有。”“可逃离的地方”——梁平姑且这样称之,但在这种限制中已经没有意义。究其原因,因为:“老屋已经不在了”。

“老屋已经不在了”,意味着“没有”。但是,它又作为一种“不可能性”,在常常使“有”浮现的同时,以“没有”的形态迫近。这是一种无法解除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凸显出的,恰是梁平将其化为语言之前并未存在的纯粹的抽象,或者是抽象纯粹化的动向。

这便是仅靠“否定”所描绘出的美。

在《越西银匠》中,就有相当美丽的几行告诉我们,这种“否定”的力量,正在作为能提纯一切的力量而运作。

“银匠没有读过书,/听不懂寨子外那些汉人说的话。/他最远到过西昌,/看见月亮和越西的一模一样,/也是他用银子敲打出来的,/挂在了天上。”

“没有”读过书(否定),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否定)。这些“否定”反而把银匠塑造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即使“否定”了一切,人还在那里(我在那里,存在于那里),这就意味着一种超越“否定”的“有”。并且通过“有”,“银饰”和“月亮”也化作了“一体”。在“成为”“一体”的运动中,银匠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他自己。那么,这个“成为”便意味着“新生”,也就是他“有”存在于此的证据。

我在《夜有所梦》的空白处留下了这样一行笔记:“去破坏,破坏后才会从废墟中新生”。把“破坏”换成“否定”,和我刚才写的东西就有了些共同之处,但我又在《我是一个病句》的空白处写了“边破坏,边生成”。

由此可见,我从梁平的文字中,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破坏(否定)/生成”的运动。《我是一个病句》是这样开始的: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说话没有了语法逻辑,/颠三倒四不再顺理成章。”

“没有了语法逻辑”(=无),结果是“不再顺理成章”(否定)。虽然“不再顺理成章”,但是只要动笔写,就会“有”语言,“文章会诞生”,然后,至今为止不存在的“语法(逻辑)”便会现出身影。

否定既有的“意义”,非“意义”的东西就会出现。既然不是意义,那它是什么呢?是“东西”还是“存在”?抑或是“运动”……

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答案。“答案”其实无所谓。因为“提问”才是必要的。只有不断地提问,不断地移动语言,才能追踪到梁平心中的“否定的运动”。

梁平的诗中,“间”这个词也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睁眼闭眼之间”,《城市的深睡眠》的第一行中就有一个“间”。这个“间”是指“时间”吗?有这个可能性,但我不这么觉得。

“睁眼/闭眼”是一组彼此相反的运动,但它们两个并没有“切断”,而是“连续”的。所谓的“间”,乃是人的意识制造出来的“错觉”。虽然是“错觉”,但在诗人写下“间”的瞬间,它就不再是“错觉”,转而成为绝对的“事实”。

还有一点,虽然我认为梁平通过“间”(对黏合词语的“胶水”的否定)使“词语”变得自由,但他的诗还给人一种难以言喻的清淡印象。仿佛什么都没写下一般,有一种清淡的舒适。

这里的“什么都没写”是没有书写“意义”的意思,至今为止未能以语言形式存在的“事物/存在”以不包含“意义”的姿态“存在”于诗中,取代了“意义”。

这是件十分有趣的事。

“意义”这个东西人人皆有之。大家都挣扎在自己的“意义”中,付出许多辛苦。诗所谓的“意义”是放手让每个读者自己去判断,而诗人否定“意义”,让不成“意义”的东西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即可。

“否定”“意义”,把它变为“没有”的瞬间,“事物/存在”就会从“没有”中出现。

我姑且称之为“事物/存在”的这个东西,在《在巴黎听见一只乌鸦叫》这首诗中是这样描写的:

“不确定是不是乌鸦,/看不见身影,只是声音清脆,/撕裂了巴黎的早晨。/我保持习惯,在阳台上深呼吸,/在所有的过往里吐故纳新。/共和国广场的自由女神,/站得太久,有些倦了,/头顶的橄榄不见枯萎,/也没有绽放鲜绿。/昨夜聚集在广场上的呐喊,/涉及航空与铁路、公交与出租/像是集结的一群乌鸦。/我听不懂他们的呼号,他们的歌,/只有铿锵有力的节奏,/与三号线的百年地铁合拍,/残留在我的梦里。/一觉起来,广场空空荡荡,/地铁口开始吞吐莲花,/端庄与轻佻,朴素与艳丽/怎么也看不出浪漫/而我,听见了乌鸦在叫,/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这才是诗的“精髓”。梁平写下的每个词语都与我们所熟知的语言类似,但那却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所以,那才是诗。那是一种只有通过“否定”才能抵达的“绝对肯定”。

(《时间笔记》,梁平著,[日]竹内新译,[日]思潮出版社,2024年4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2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墨韵声光丨张远伦:银褂
...秘径,步行于长长的暗廊,每一处嘀嗒的提示,都是我的词语在指向下一步。阳面上,我在向水虎宣战,剑指,弓藏,灯火遍布无人间,水虎卧波如沉船,有看不见的下坠。我继续在白壁的阴面疾行
2025-04-17 20:02:00
弗洛姆:如何做一个活泼而有创造性的人?——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
...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
2023-09-18 15:37:00
...”,始终将故水和历史人物与现实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自由穿插交叠,从而使一节诗歌承载了丰盛信息,让读者一再读到不同的嘉陵江“脸孔”。诗人在诗中纯粹的“景色”描绘,如《阆中》《南
2024-01-26 06:21:00
...态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大大增强语言的张力与陌生感。“诗仙李白留在蜀道上的噫吁嚱,/一声喟叹惊为天籁。”引
2024-03-01 06:46:00
宋朝刘娥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身为皇后的刘娥,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巅峰时期,也真正意义上的执掌了大宋的江山,甚至穿着天子的冠冕上朝。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她一直专心搞事业,还把大宋带的欣欣向荣。《续资治通鉴长
2023-07-12 09:28:00
“感谢诗歌让我永远年轻!”重庆著名诗人华万里今晨辞世,享年82岁
...)创作诗歌相似的地方,就是用穷举法来实验一些陌生的词语搭配。“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编辑:饶治美责编:李奇 审核:阮鹏程
2025-03-16 14:41:00
川渝五地法院、妇联在重庆梁平区法院签署《家事工作协作框架协作协议》
四川新闻网消息 9月13日,大竹县人民法院协同重庆市梁平区、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开江县、广安市邻水县五地法院、妇联就深化家事工作,在重庆市梁平区人民法院共同签署《家事工作协作框架
2023-09-18 12:14:00
千名跑友竞速梁平双桂湖 共赏生态之美
...双桂湖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画卷,感受“天高任鸟飞”的自由真谛。同时,赛事期间还推出了多项宠粉活动和优惠政策,如免费品尝梁平卤烤鸭、凭旅游凭证享受景区门票折扣等,进一步激活了文旅
2025-05-11 19:05:00
重庆小哥地道梁平话讲解埃及金字塔获赞超20万
...绍,当时老婆在经营门窗生意,也是一个热爱旅行、喜欢自由的人,“要不是因为我去过这么多地方,说不定也聊不到一起。我们相谈甚欢,于是开始交往。”2022年国庆节,两人举办了婚礼,
2024-06-15 09:5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铭记“九一八”| 黔山忠魂
9月18日,当肃穆的防空警报在贵阳南明河畔响起,警示世人勿忘国耻。我们也铭记,地母洞那象征的文化守护之光。这座深藏于鹿冲关森林公园的溶洞
2025-09-19 05:17:00
1937年,抗战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在战火中命悬一线。面对三部藏书被毁和藏书地沦陷的绝境,贵州以血性与智慧扛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
2025-09-19 05:49:00
9月18日,黑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布“侵华日军强征及奴役中国劳工”专题档案62件,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期间“劳动统制”政策的罪恶本质
2025-09-19 07:52:00
纪录片|铁证:阁楼收藏家的抗战记忆
记录“九一八事变”的日军手牒,让人胆寒的日军防毒面具,印着“北支事变”字样的画报,南京被攻陷后的城市照片……在收藏爱好者周沧海的阁楼里
2025-09-18 14:43:00
巷遇②|遵义这条宝藏老街穿越百年
开头的话:每一座城市,都有它闻名的地标;但真正的生活,却藏在弯弯的巷弄里。这里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触手可及的温暖与烟火
2025-09-18 16:17:00
书桌抽屉里,一直放着爷爷留下的一块旧怀表。表壳斑驳,指针早已停摆,背面刻着模糊的“1945.9.2”,那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日子
2025-09-18 16:47:00
大皖新闻讯 9月17日上午,《包拯:儒家文化的风范》新书发布会在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举行。多位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参会,围绕该书的学术与文化价值展开研讨
2025-09-18 18:29: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郑州最早“一环”,承载3600年城市史
大河网讯 郑州市区“一环”内,3600年前曾经崛起了一座商代都城。郑州商代都城是商王朝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都城,它奠定了后世中国古代都城的基本规制
2025-09-18 19:36:00
值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之际,“反人类暴行——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展”,9月18日在山西博物院青铜分馆开展,展出包含遗址
2025-09-18 21:50:00
9月17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1006发掘资料,该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阶段,从随葬器物判断,墓主应是一代倗国国君
2025-09-18 22:22:00
“九一八事变后,外公童长荣担任东满特委书记,带领军民开辟了10余块抗日游击根据地,组建了4支反日游击队,还积极筹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
2025-09-18 23:23:00
“‘英雄’曾是家人口中的回忆。今天,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看到这么多史料和展品,我又重新感受了‘英雄’二字的重量:那是对国家生死与共的牵挂
2025-09-18 23:23:00
《义勇军进行曲》:从东北抗日烽火中诞生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走进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一座“国歌墙”巍然屹立它长8米
2025-09-18 23:56:00
9月18日,防空警报划过城市天际,电影《731》在全国影院同步上映。影院之内,几乎座无虚席。许多观众掩面而泣,神情凝重
2025-09-19 04:15:00
画笔为枪刃热血染丹青 刻骨铭心的抗战厦门记忆
厦门美专学生画的抗日插画。黄燧弼1931年的厦门美专特刊 厦门美专十周年纪念刊封面毕业于厦门美专的庄索和同事一起为新四军设计的臂章
2025-09-18 08: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