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太原肥肠粉,从大西南到黄土高原的美食迁徙,早上开始就顾客不断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4-05-03 13:17:00 来源:康之道

肥肠粉是四川省的传统小吃,在四川省无论是街边的苍蝇小馆,还是路边小摊,肥肠粉都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小吃。而如今,不出省也能在太原吃上麻辣醇香的肥肠粉,听说还是经营了三十年的老店,绝对可以堪称是尖草坪的小吃头牌。

太原肥肠粉,从大西南到黄土高原的美食迁徙,早上开始就顾客不断

小店的整体环境比较一般,很简单,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店里的环境差,听旁边的老顾客说,二十多年前小店的环境就是这样,一直没有改变过,算得上是二十年来不变的记忆吧。对于生活在周围的老粉丝来说,这是他们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小吃店,一个星期总要有一顿在这里解决,但却对我来说,发现这样的宝藏小店是非常欣喜的!

太原肥肠粉,从大西南到黄土高原的美食迁徙,早上开始就顾客不断

很多人都会说,这个味道从小吃到大从来没变过。碰到一位老顾客,他说自己从三岁跟着妈妈就来吃,到现在已经三十岁了,自己还会来吃,是人生最初对于肥肠的记忆。粉条是每天老板新鲜做的红薯粉,粉条筋道,感觉没有添加别的东西,汤底属于正常口味,放入老板家的辣椒和芝麻油,很提香,肥肠也算处理的干净,煮的软软糯糯的,没有腥味,味道偏咸口,生菜打底,整个一碗可以看到白芝麻很多,一口汤下去,芝麻在嘴里爆开,就是一个字——香!这样的一碗肥肠粉真的可以说很满足了。不过,整体的量还是比较偏少的,性价比不算太高。

太原肥肠粉,从大西南到黄土高原的美食迁徙,早上开始就顾客不断

老板说吃他家的肥肠粉必定要吃一口锅盔。锅盔确实也是小店的一大特色,两层的锅盔,调料,油酥抹一层,肉满满的一层,厚厚的饼子包裹着肉馅,脆脆的鲜鲜的,香酥脆的口感,搭配肥肠粉真的绝了。听老板说,有一对夫妻,两人还是在自己的小店里认识的,经常来吃,女方挺着大肚子大晚上的也要来吃,就为吃他家的肥肠粉,为此特地加了老板的微信,就怕老板搬迁找不到位置。老板放话,他家的肥肠粉,每天一大早就有人来吃,从早上到晚上,生意就没有停过,三十年如一日,良心经营,绝对干净卫生。

太原肥肠粉,从大西南到黄土高原的美食迁徙,早上开始就顾客不断

店主其实也是不善于表达的,三十年了,一直在用行动表达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老顾客带新粉丝,大家都一样觉得老板服务态度很好,尽管不善言辞,但大家的要求老板都会尽量满足,也会把最好的小吃呈现给大家。

太原肥肠粉,从大西南到黄土高原的美食迁徙,早上开始就顾客不断

这一碗肥肠粉和一个锅盔,人均下来是十六元,总体来说,还是值得去吃的一家小店,三十年的老味道,征服了无数不爱吃肥肠的小哥哥和小姐姐,一口肥肠粉就上一口锅盔,胃也暖暖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03 14: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土高坡的土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不长树?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
提到甘肃和陕北,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黄土高原的画面。这片区域往往给人一种荒凉、贫瘠的感觉,因为我们通常将沙漠和戈壁滩视为土层较薄、寸草不生的地方,这正是所谓的“贫瘠土地”。然而,
2025-05-10 18:35:00
大西高铁桥隧工的“天窗”守护者
...昆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线有34座隧道穿越太岳山脉和黄土高原丘陵地带。春运期间,这条铁路线的高铁桥隧工们每天零点以后,都要利用动车停驶的“天窗”时间,按照检修计划对隧道进行管
2024-02-02 21:20:00
为黄土“把脉”
...了上来。回想起这次遇险经历,同事们至今仍心有余悸。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生态脆弱,暴雨常会引发土崖崩塌。每次看到这样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群众造成生产、生活困难,王家鼎心里就无比难过
2024-05-30 05:56:00
本文转自:新华网新华社太原4月18日电(记者陈志豪、徐伟、张磊)随着连续第六位对手的全身着地,露天的赛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呐喊。“恭喜我们本次比赛产生的第一位‘挠羊汉’——李彦
2024-04-18 11:46:00
...这位执拗的新农人,偏要将千里之外的大西洋鲑“请”到黄土高原。第一批鱼苗从烟台启程的夜晚,成了他记忆里最煎熬的时刻——运输箱内氧气不足,珍贵的鱼苗成批翻起白肚。“看着它们一条条
2025-07-02 07:04:00
黄河中下游古村落考察随记⑥|艺术从未缺席建筑现场
...,负责舞台美术。从20岁到30岁石鲁一直在延安,踏上与黄土高原、黄河两岸密不可分的艺术之路。有文这样描写延安时期的他:“时而在南七里的山头,时而在杜甫川的硷畔,一忽儿在延水之
2023-11-04 20:29:00
一起走进窑洞,探寻这份独特的地域文化
黄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最具特色的传统民居便是窑洞。窑洞不仅是黄土高原居民的生活居所,更是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文化记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窑洞,探寻这份
2024-11-06 18:28:00
...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获悉:秦岭—黄土高原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合作协议签订暨业务发展研讨交流会在西安举行。省自然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中
2024-05-14 03:40:00
黄土高原上的苹果情
本文转自:陕西农村报乡村变化说不完黄土高原上的苹果情 张旭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片历经岁月洗礼变得斑驳,但仍富有生命力的土地。那里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它以一种沉默且坚韧的姿态
2024-06-17 07:33: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健康问太和 | 免疫双重滤过术为神经免疫病患者点燃生命新希望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龚艳琳)神经免疫疾病犹如隐匿的阴影,侵蚀着患者的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甚至危及神经肌肉连接,让患者痛苦不已
2025-08-11 20:45:00
仁怀市老年大学闪耀“全民健身日” 共赴活力之约
8月8日是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遵义市仁怀市老年大学协同仁怀市教育体育局、仁怀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在仁怀市解放广场开展2025年“全民健身日”仁怀市老年人广场健身操舞展示活动
2025-08-11 18:40:00
安顺市企业关工委工作推进座谈会在平坝区召开
8月5日,安顺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关工委)在平坝区组织召开全市企业关工委工作推进座谈会。市关工委、市国资局、市工商联负责人
2025-08-11 18:40:00
桐梓县新站镇退休干部党支部赴黄莲乡开展党建交流活动
8月6日,遵义市桐梓县新站镇退休干部党支部组织22名党员干部赴黄莲乡开展党建交流暨乡村振兴观摩活动。座谈会上,双方就基层党建
2025-08-11 18:40:00
赤水市元厚镇:夏日甜蜜果“荔荔在目”
八月,走进赤水市元厚镇桂圆林村的集体经济林场,一颗颗荔枝树郁郁葱葱,红彤彤的荔枝挂满枝头。来到这里采摘的游客和村民络绎不绝
2025-08-11 18:41:00
直面“头号”凶险鼻窦炎,多学科联合勇闯雷区“抢”出生机
近日,乳山市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成功救治一名罹患侵袭性真菌性鼻窦感染的高龄患者,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高效诊疗能力。7月29日
2025-08-11 19:46:00
173cm孟女士的40斤逆袭:从切胃执念到科学蜕变 10个月重启人生
去年10月的孟女士,还困在195斤的体重里喘不过气。173cm的身高架着沉甸甸的肉身,走几步路就心慌,血糖仪上的数字像脱缰的野马——那时的她
2025-08-11 16:13:00
以“针”代刀 无痛治痔——山东省中医院肛肠科的医学人文实践
鲁网8月11日讯(记者 吴英兰)“治疗痔疮,可以不用开刀,而且无痛。”在山东省中医院肛肠科诊室,科室主任管仲安用最朴实的语言
2025-08-11 10:50:00
结石患者康复记:济南南郊医院泌尿外科的“速度与温度”
近日,济南南郊医院泌尿外科诊室里,一面写着“医者仁心除病痛,暖心服务解患忧” 的锦旗格外鲜亮,背后藏着一段与输尿管结石“短兵相接”的温暖救治故事
2025-08-11 10:51:00
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益+医”志愿服务团赴拉萨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近日,江苏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数智医疗技术学院“益+医”志愿服务团赴拉萨市城关区雄噶社区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落幕
2025-08-11 10:06:00
央媒看太原|央视报道立秋日太原羊汤受欢迎
央媒看太原8月7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以《山西太原:滋补好时节 热腾羊汤受欢迎》为题,报道立秋当天太原小店牺汤受欢迎
2025-08-11 06:53:00
第三届重症医学研究训练营,为守护生命防凝聚核心实力
8月8日—8月10日,由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及其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贵黔国际医院与贵州省人民医院联合承办的“第三届重症医学研究训练营暨2025贵州省研究型医院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年会”在贵阳成功举办
2025-08-10 21:19:00
北京茗视光眼科第九届新全飞SMILE pro公益“摘镜” 照亮乡村女教师教育梦途
8月9日,第九届新微创手术SMILE pro助乡村女教师摘镜公益活动进入实施。当日下午,来自全国30余名乡村女教师来到北京茗视光眼科做眼部及近视手术术前检查
2025-08-10 18:38:00
【天眼问医】贵州抹茶,藏在绿意里的营养密码
在贵州的云雾缭绕的山间,茶树蓬勃生长。有一种“绿色宝藏”——贵州抹茶,正走向全国乃至世界。从山间的小小茶苗,到规模化的抹茶产业
2025-08-10 19:45:00
【天眼问医】贵州这颗“刺果果”不简单!
在贵州山野间,曾藏着一种带刺的“刺果果”,如今它已成为当地的“致富果”。从零星生长的野生植株,到百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从无人问津的山间野物
2025-08-10 19: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