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哪个国家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东北,后被辽国所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7 20:31: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古代东亚大陆上,有这么一个国家,名叫渤海国。这个国家是由一群生活在北方的靺鞨人、高句丽遗民搞起来的。这个国家可不简单,搞起了个大杂烩文化,各种民族混在一起,还特别能打,全盛时期地盘大得吓人,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简直就是一个东北版的小唐朝。

说到唐朝,渤海国可是深受它的文化影响,不仅仅是穿衣吃饭,连政治经济制度都仿照唐朝来,可以说是唐朝的超级粉丝。因为这样,渤海国在当时也是声名远扬,被称为“海东盛国”,意思就是东海之上的大国,地位崇高得很。

不过,好景不长,这个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突然就消失了,仿佛被风吹走了一样,留下了一地的谜团。上个世纪,考古大佬们在我们东北这边,牡丹江、图们江一带挖掘,发现了好多古城遗址,慢慢地把这段神秘的历史拼凑起来。特别是在黑龙江省宁安市的渤海镇,发现了一个很厉害的遗址,被称为渤海国的上京城遗址,那可是当年渤海国的都城啊!

《新唐书》里都记载了渤海国这个“海东盛国”,说它的地盘包括了现在的吉林省大部、黑龙江和辽宁的部分地区,还有朝鲜半岛的北部,甚至俄,罗斯的一小块。可以说,渤海国在当时绝对是东北亚的一个重要玩家。

可就是这样一个跨越长白山,曾经风光无限的古国,为何会突然间就灰飞烟灭了呢?在它消失后,东北这片土地上好像也失去了曾经的光彩,再没出现过那么辉煌的文化。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这就是一段让人充满好奇的秘史。

哪个国家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东北,后被辽国所灭

从动荡到辉煌

说起渤海国的起源,得从那段轰轰烈烈的隋唐征高句丽说起。那时候,隋朝和唐朝的皇帝们一个接一个地决定要把东北的高句丽纳入帝国版图,这场历时数代的大戏,直到668年唐高宗的时候才算落下帷幕。唐朝赢了之后,把高句丽的土地分给了各级行政单位管理,并设立了安东都护府来专门管这一块。

在这个大背景下,靺鞨人出场了。原本他们也是唐朝管辖范围内的一份子。但是,唐朝为了加强对这片土地的控制,从四面八方迁来了高句丽人、靺鞨人、契丹人、奚人,想让他们在营州安家落户。可惜,营州的官员们作风粗暴,对这些少数民族极其不公,引发了契丹人的强烈不满,并在7世纪末掀起了反唐的第一波浪潮。在这场乱世中,不少高句丽的遗民和靺鞨人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不过,这支联军在当时的实力对比下,还不足以和唐朝的军队抗衡,遭到了一连串的失败。

靺鞨人见状,意识到契丹人已经力不从心,决定另寻出路,向东闯荡。结果,唐朝派出的契丹降将李楷固东征,却在天门岭被靺鞨人打了个大败仗。

就在这样的混乱中,靺鞨人的领袖大,祚荣看准时机,在东牟山建城立国,于698年宣布独立,建立了渤海国。开始的时候,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统一靺鞨各部,确立自己的地位。尽管面对当时还算强大的唐朝,渤海国的发展步伐并不算快,还和唐朝发生了几次冲突,但在靺鞨人传统的势力范围内,他们还是基本完成了对周边部族的整合。

然而,转折点来了。唐朝的安史之乱,像是给了渤海国一个巨大的机会。唐朝自身忙于内斗,对东北亚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这给了渤海国扩张的空间。到了9世纪上半叶,渤海国在宣王大任秀的带领下,迅速扩大版图,北征黑水靺鞨,统一了靺鞨各部,真正做到了强国之姿,赢得了“海东盛国”的美誉。

哪个国家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东北,后被辽国所灭

古代东北的经济腾飞

讲到渤海国如何稳住了他们那块辽阔的国土,那真是一番功夫。原来那套家族聚会式的管理模式,在面对一个大国的日常管理时显得力不从心。于是渤海国大佬们灵光一闪,决定向唐朝学习,搞起了三省六部十二司的管理体系,地方上也分为府、州、县三级,一共搞出了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加起来两百多个县,这管理范围可不是盖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还搞了个五京制,这可是仿照唐朝大手笔搞出来的五个京城:龙泉府、显德府、龙原府、南海府、鸭绿府,后来的辽朝都学着用了这套。

渤海国人也继承了高句丽的山城建造技艺,一开始在山地筑城,后来形势稳定了就开始向平原地区扩展。这五京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技艺高超,布局规划都是模仿唐朝的长安,分为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真是壮观。

特别是上京城,东北地区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古城,它的中轴大街宽达110米,跟唐长安的朱雀大街有得一拼。城内的布局、宫殿建筑都受到了唐朝的影响,极盛时期居住人口高达15至20万,对于那个时代的东北来说,简直是人口大聚集的代表。

除了行政管理上的改革,渤海国的经济发展也是相当给力。他们利用了唐朝衰落的机会,农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渤海国的农民引进了各种外来农作物,稻、蒜、桑、李、杏、山楂等一应俱全,大大提高了东北地区的农业水平。

最值得一提的是,渤海国的水稻种植技术,特别是卢城水稻,让吉林省和龙市这带成了水稻主产区。他们还在上京城遗址发现的水利设施表明,可能将水稻产区扩展到了北纬44°左右,这在古代农业土地开发上可是大进步。

除了搞农业,渤海国人养马技术也是一流,尤其是率宾府的马匹,成了后来辽国的宝贵战略资源。养猪业也不落后,西部鄚颉府的圈养猪特别有名,猪不仅是他们的主要家庭副业,还用于祭祀活动,从许多遗迹中都能发现被埋葬的猪头。

总的来说,渤海国并非刻板印象中的渔猎采集型国家,而是一个经济结构多样化,农业生产领域颇有成就的王国。他们不仅成功地在东北亚定居,还发展出了适应当地环境的生产方式,开启了东北大型农牧业生产的新纪元。

哪个国家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东北,后被辽国所灭

有智慧的经贸交流

虽然渤海国立国之初,在那个复杂多变的东亚局势中显得有点尴尬,毕竟新生的他们,既要面对唐朝这样的老大哥,又得和新罗这个劲敌打交道,随时都有可能重蹈高句丽覆辙,夹在中间不好过。但渤海国的领导层可不是吓大的,他们找到了一个独特的出路——那就是向东看,看向了当时还没能大干特干的日本。

当时的日本,虽然跟唐朝有过不少来往,但因为距离和技术的限制,他们还没能对东亚大陆造成太大的影响。渤海国就看准了这一点,决定和日本搞好关系。毕竟,日本的遣唐使船队来往频繁,但横渡那片汪洋大海风险巨大,日本的船只通常会沿着近海,通过渤海国这个中转站来西渡。渤海国不仅帮助日本的遣唐使、僧侣来往唐朝,还负责转运两国之间的书信和货物,这样一来,渤海国在东亚的地位就不一样了,唐朝和新罗也不敢小觑。

更牛的是,渤海国还开辟了一条新的海上丝绸之路。唐人贾耽的《登州海行入高丽渤海道》就详细描述了这条路线,从唐朝的登州港出发,一直到达鸭绿江口,然后分成两条路线,一条通往渤海国心脏地带,一条通向新罗。而去往日本的路线也有两条,无论是从南海府还是盐州出发,都能顺利抵达日本,大大促进了渤海国和日本之间的交流。

通过这些海路,渤海国的商品,比如貂皮、人参、松子、马匹等,都能顺利销往日本,甚至还在唐朝的登州设立了专门的渤海馆进行贸易。这不仅为渤海国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让他们在唐朝中原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唐朝的淄青镇,通过和渤海国的马匹贸易,更是实力大增,成为了继河朔三镇之后的“第四镇”,渤海国的名马成为了淄青镇的标志性商品。这一切,都标志着渤海国在那个时代的繁荣与辉煌,他们不仅在地理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在东亚的外交和经济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哪个国家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东北,后被辽国所灭

衰亡之谜

说到渤海国的结局,那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谜题。虽然我们现在手头的资料不多,但能确定的是,到了9世纪中期,渤海国就开始了他们的下坡路,连周围的部族都开始控制不住了,最后不幸落入了辽国的手里。

气候变化,这个看似与国运无关的外部因素,可能正是导致渤海国衰败的罪魁祸首之一。想当年,渤海国正是在东亚的气候温暖、降水充沛的好时光里达到了鼎盛,农牧业兴旺发达,国家强盛。可惜好景不长,进入9世纪之后,气候开始变得越来越冷,降水减少,农业生产自然大受影响。对于一个依靠农牧业立国的国家来说,这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随着气候的逐步恶化,农业生产效率的下降可能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包括经济的衰退、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乃至于统治合法权的动摇。这样一个曾经在东亚大放异彩的海东盛国,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渤海国的故事,就像是一部悲壮的史诗,提醒着后人,即便是再强大的国家,也可能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而遭遇不可预见的挑战。在历史的长河中,渤海国虽然消失了,但他们的故事,和他们面对挑战的经历,仍然值得我们铭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8 00: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为什么隋唐两朝4代帝王一定要踏平高句丽
对于高句丽,为什么隋朝和唐朝都要倾全国之力攻打?隋炀帝甚至堵上一个帝国的国运?难道仅仅是隋炀帝的一句“勿遗子孙忧”吗?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1、高句丽与众不同前37年,高句丽人朱
2024-05-20 20:25:00
...对先进。早在汉代,濊貊之中的扶余民族就建立了扶余、高句丽等王国,并长期控制了肃慎等民族。从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濊貊系民族和肃慎系民族在文化习俗上具有较大的差距。《三国志·魏书》
2024-04-29 21:18:00
...,不用多介绍了。濊貊大家比较陌生,历史上的夫余国和高句丽国就是濊貊人建立的,隔壁三韩经常乱认祖宗说他们是高句丽后代。高句丽将军坟肃慎在汉至魏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也就
2024-04-24 16:27:00
东北为什么这么猛
...唐时代才得以改观。02作为东北平原上最早的强势政权,高句丽在汉末时由肃慎人的邻居扶余人创立。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隋朝初年,高句丽已成为拥“胜兵三十余万”,“有城百七十六,户六
2023-02-20 14:54:00
唐朝时期,东北地区的渤海国是怎么建立的?
...国疆域图由于隋唐两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连续发动了对高句丽的战争。这时候高句丽北边上的靺鞨人,才有可能摆脱高句丽人的政治与交通封锁,能够直接来到中原进行交往,并迁徙到松花江流域
2023-01-31 15:48:00
聊聊满清的前生今世
...国,挹娄人扶余国政权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挹娄人创建了疆域辽阔的【扶余国】,又作“夫余国”等,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扶余人政
2023-03-14 21:37:00
...苏里江等地的经济还是比较原始,文化也非常落后。二,辽国对东北的羁縻管辖唐朝衰亡后,东北的契丹民族趁机崛起,不断兼并周边的部落。916年,耶律阿保机称汗,建立了契丹国,史称“辽
2024-04-29 21:16:00
辽国和金国在我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值得丹青铭记
...海国,后来渤海国被辽灭国灭亡,金国建立不久后又灭了辽国,因此辽、金渊源颇深。那么辽国和金国的疆域在今天中国的什么地方呢?一、太祖统一契丹,辽国横扫中原。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历经
2023-01-27 15:07:00
女真人从外东北驾船南下,东亚沿海深受其害
...这便是宋辽时期的女真人。女真人惯于陆上作战,曾覆灭辽国,灭亡北宋,骑兵铁浮屠更是名震天下,是一个典型的陆地民族。女真的航海能力同样不错,至少在宋辽时期具备一定的远洋能力。女真
2023-05-11 11:2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
济宁举办《抗战三部曲》报告会,近100名读者与英雄后代参会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陈丹2025年9月10日晚,由山东省作家协会、济宁市政协指导,济宁市读书协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抗战三部曲>
2025-09-12 11:55:00
笔墨传薪 艺贯中西——书法家王世芳的艺术人生与文化使命
【引言:一位退役军人的笔墨传奇】在当代书坛,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以军人的坚韧锤炼笔力,以学者的深邃贯通古今,用一幅幅作品架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2025-09-12 12:38:00
河北迁安:基层干部历时四年著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图为魏江荣走访长城。河北新闻网讯(张泽慧、朱艳辉、李敏丽)近日,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镇基层干部魏江荣(笔名魏江蓉)创作的长篇抗战题材小说《长城谣》
2025-09-12 14:35:00
【马上见】长江文明,中华风骨
..从雪山到东海,奔腾6300余公里的长江,流经十三个省区市,孕育了厚重磅礴而丰富多彩的长江文化,涵养了中华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2025-09-12 16:47:00
【AI编辑部】杜甫携好友在第十四届酒博会再续《饮中八仙歌》
千年之前,杜甫于长安酒肆以一首《饮中八仙歌》定格盛唐酒魂,通过描绘八位嗜酒名士的醉态群像,既展现了盛唐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
2025-09-12 19:36:00
文化中国行丨开放包容:不尽长江滚滚流
文明产生于河流。根据古代文献和传说,长江流域曾经生活着炎帝、祝融、共工、伏羲、女娲、蚩尤、盘瓠等早期先民,其中炎帝因为创制耒耜农具
2025-09-12 19:55: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赴山海》的“莫寄托”酒杯竟藏在吉林
刚开播的电视剧《赴山海》中,由成毅饰演的萧秋水调制了一款“莫寄托”惊艳庄主,你可知道,萧秋水用来调酒的同款酒杯就藏在吉林省博物院
2025-09-12 22:29:00
暑假期间,我去五台山“乘凉”,途经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村,参观了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出现过的佛光寺。影片中好多背景都取材于山西的古建筑
2025-09-12 22:31:00
高足玻璃杯:丝绸之路上的太原
北齐玻璃杯(太原市博物馆藏)这件玻璃杯,如玉般温润。浑身透出绿色荧芒,轻薄而透亮。大而圆的腹,小而深绿的类似青铜豆的足
2025-09-12 22:31:00
戴用章:投笔从戎铸忠魂
从赣东乡村走出的热血青年,在国难当头之际以生命捍卫家国领空。他叫戴用章,一位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献身的空军英雄。其短暂而壮烈的一生
2025-09-12 07:10:00
跟着诗仙李白去体味安徽山水奇踪
大皖新闻讯 记者从安徽省美术馆获悉,“山水多奇踪——李白在安徽诗作书法展”9月10日在安徽省美术馆正式开展,将持续至10月15日
2025-09-11 17: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