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07 20:53:00 来源:戏说三国

发生在唐玄宗天宝六载(747年)的远征小勃律之战,至今依然存在谜团。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人们实在无法理解,这支2万人的大军,是如何翻越帕米尔高原,在兴都库什雪山、激流中跋涉800里?又是如何在生理极限状态下爆发出超强的战斗力?

有人说,即便现代最专业的登山队也做不到,除非唐军长了翅膀,所以高仙芝做了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

也有人说,拿破仑后来复制了高仙芝。但反对者又说,阿尔卑斯山的海拔远远比不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他的装备也远好于高仙芝,因此高仙芝就是独一无二的“山地之王”。

小勃律之战是如何爆发的?高仙芝究竟是如何率领这支远征军创下奇迹的呢?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小勃律在今天的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地区,是吐蕃从西边进入西域(新疆)的唯一通道,因此它也被称为“唐之西门”。

吐蕃为了控制西域、联合中亚势力对付大唐,就必须降服小勃律。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不顾唐玄宗的警告,攻破了小勃律。从此小勃律被迫臣服于吐蕃,周边的二十余国见风使舵,也同时中断了对大唐的臣属关系,大唐的西大门洞开。

为了修补这个漏洞,唐玄宗数次下令远征小勃律,但碍于恶劣的地理环境,大军全都半途而废,唐玄宗一怒之下接连撤换了三任安西节度使。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天宝六载,在夫蒙灵察的举荐下,时任安西节度副使的高仙芝接过了小勃律这块烫手的山芋。☞分兵三路策略,节粮又提速

唐军一万人从安西都护府治所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一路途经拨换城、握瑟德,一个月后抵达疏勒重镇。

在此稍作休整后,大军经过二十余天的跋涉,翻过了喀什昆仑山,抵达葱岭守捉城。在这里,唐军进行了第一次分兵,疏勒守捉使赵崇玼率一军,沿山谷从北谷道进军。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剩余大军又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翻过帕米尔高原,抵达阿姆河流域的播密川。在这里,护密国国王率其部众加入远征军,并在拨换守捉使贾崇瓘的率领下,分军沿赤佛道挺进。

高仙芝率剩余的兵马,在高原上又跋涉二十余天,抵达喷赤河流域的特勒满川,在这里,识匿国国王又率领本部人马加入。

至此,唐军由出发时的一万人增加到两万人,分北路、西路和中路三部人马分头前进,在约定的时间同时抵达连云堡。

问题来了,高仙芝为何要分兵?这就要谈到军队后勤补给问题。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这一路唐军只行进了800里,时间却用了两个多月,平均每天才十几里路。两万大军如果都在高原上跋涉,两个月多月的时间,那得多大的一个后勤供应负担?

分兵的好处就是,只有一少部分人在高原上行军,携带的后勤物资不需要太多,速度也快了。而北路和西路人马虽然走了弯路,但他们可以通过沿途臣属国家的帮助解决供应问题。

那么,为什么不全都走西路或者北路呢?因为山道狭窄,挤在一起影响行军速度,也不利于军事行动的保密性。

可见,在行动之前,高仙芝是做了细致的工作,分兵就是唐军“飞起来”的第一招。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巧渡婆勒川、强攻连云堡

连云堡是个交通要道,它修建在一座山峰上,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北面是一块开阔的平地。要想攻克连云堡,北面是唯一的攻击路线,但涛涛的婆勒川大河就横亘在它的面前。

因为要翻越雪山之巅,因此高仙芝选择了夏季。但夏季又是雪水融化的季节,婆勒川河水暴涨,川流汹涌,想横渡过去谈何容易?

镇守连云堡的是一千多吐蕃兵,南边十五里处还驻扎着八九千人,与连云堡形成呼应之势。如果唐军选择强渡婆勒川,吐蕃人一定会半渡而击。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估计吐蕃人也等着看笑话:你们不是长翅膀了吗?飞呀!

可就在一个凌晨时分,唐军真的飞过了婆勒川,他们发出震天的吼叫声,提着寒光闪闪的陌刀从山下蜂拥而上。

吐蕃人懵了?唐军连衣服、鞋都没湿,他们是怎么过河的?真的长翅膀了?

当然不是。原来高仙芝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婆勒川也不是总是河水暴涨,当气温下降,雪水融化变慢时,水位就迅速降低。尤其是夜间气温骤降,婆勒川像个温顺的小姑娘。

于是,唐军就利用寅时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快速渡过了婆勒川。当然,史书说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鞯”肯定是夸张了。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吐蕃人的轻敌大意,给高仙芝送上了一份厚礼。

渡河才是第一步,拿下连云堡才是最艰难的任务。为了赶在吐蕃增援之前拿下连云堡,高仙芝祭出了法宝:大唐陌刀队。

他给陌刀将李嗣业和田珍下了死命令:中午前拿下连云堡,否则提头来见。

李和田皆非等闲之辈,后来都成了一代名将,由他们攻坚克难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二人率领敢死队,冒着滚木礌石仰攻,斩敌五千余,俘虏一千人,顺利地拔下了连云堡。

至于唐军的伤亡,应该也不会小,识匿国国王就牺牲在了这场战斗中。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置之死地而生,翻越坦驹岭冰川

鏖战刚一结束,高仙芝立刻下令继续前行,目标坦驹岭。

这下军营炸锅了,大伙儿跋涉了两个多月,又刚刚激战一上午,这会儿气还没匀顺了,就又要出发,大哥,高原缺氧哎。

尤其是负责监军的太监边令诚,说什么也不肯走了。咱家是来看住你的,不是来送命的,坦驹岭整个就是一座冰山,跟你送死去啊?

高仙芝无奈,只好留下一支3000人的老弱,负责伺候边大爷,剩余人马一刻不得停歇,即刻动身,理由是不能给吐蕃增援的时间。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又是三天的艰难翻山越岭,终于抵达坦驹岭,众人浑身直冒凉气:坦驹岭全场40里,海拔4688米,山两侧是20多里长的冰川地带。其上冰川林立,如利刃般指向天空。冰崖似墙,裂缝如网,稍不小心,不是摔死就是埋进冰缝。

上山难,下山更难,根本刹不住脚步,山脚下就是敌人的大营,人家只需要张网以待就行了。

这不让人送死吗?没法打了,士兵们差点哗变。

高仙芝大骂,你们以为本使是莽汉?昨天来了二十多个胡人都看见了吧?那是阿弩越人派来的使者,他们已经决定归降我大唐了,就在那边山脚下等着咱们呢?翻过去吃烤羊肉……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原来是这么回事!士兵们在羊肉香的诱惑下精神抖擞地上路了,他们哪里知道,那二十多人是高仙芝的群众演员,所谓羊肉就是“望梅止渴”。

高仙芝没有别的办法,必须抢时间,否则等吐蕃的增援一道,几个月的努力就全部泡汤了。越过坦驹岭,士兵们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唯有杀出一条血路,这叫置之于死地而生。☞运气爆棚,阿弩越来降、切断娑夷桥

当唐军越过坦驹岭时,让高仙芝瞠目结舌的一幕发生了:阿弩越人真的就投降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高仙芝的运气好到爆棚。假如阿弩越人拼命抵抗,即便唐军赢了,必然会影响下一步的行动——切断吐蕃增援。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唐军一万多人对付小勃律绰绰有余,但唐军的对手其实不是小勃律,而是吐蕃。以吐蕃的实力,增援几万人不成问题,到那时,唐军纵使三头六臂也很难抵御。

时间就是生命,高仙芝立刻派部下率一队人马直奔娑夷河。那里有一座藤桥,是小勃律连接吐蕃的唯一通道。唐军飞奔过去,直接将它毁了。

当天傍晚时分,吐蕃增援的部队就来了,他们望着断桥唉声叹气了很长时间,只好悻悻而归。☞瓮中捉鳖,小勃律王投降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高仙芝包围了小勃律都城,他一面用唐玄宗的名义招抚降众,一面将亲吐蕃的死硬分子六七人处死,又令人到山里追捕已经逃逸的小勃律国王苏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小勃律是个弹丸之国,苏失利之很快就被逮捕了。高仙芝没有太为难他,而是将他和王后一起送到了长安。

战后,唐军在这里设立了“归仁军”,协助小勃律镇守,堵死了吐蕃人西进的道路。周边那二十余国见势不妙,立刻再次表示归顺。

至此,高仙芝完成了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唐帝国因这次军事行动再次威震中亚,高仙芝也一跃成了大唐最闪耀的将星之一。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只是,后人根据史料还原的战争过程依然不能全面呈现原貌,比如唐军没有登山工具,他们是如何翻越坦驹岭的?那么长时间的高原行军,他们是如何克服高原反应的?

两年后,高仙芝再次翻越帕米尔高原,俘虏了朅师国国王勃特没和吐蕃酋长,又攻破石国,俘虏国王。

这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让吐蕃人和大食帝国都很吃惊,他们给高仙芝起了一个尊号——山地之王。

其实高仙芝何止是“山地之王”,他简直就是大唐帝国的“西域之王”。在任期间,他将大唐势力远远地伸进了中亚腹地,拓地千里。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有人做过一个统计,从长安出发,到达大唐最西边,行程足足1.2万里!

高仙芝能有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跟两个人有关,一是时任安西节度使夫蒙灵察,另一个人大家可能想不到——边令诚。

夫蒙灵察是最早发现高仙芝的才华,并且一路提拔他的贵人。

但小勃律之战后,高仙芝犯了一个错,他越过夫蒙灵察直接向唐玄宗报捷了。夫蒙灵察非常生气,他大骂高仙芝是“高丽奴”(高仙芝是高句丽人)。

小勃律之战,高仙芝是如何加冕“山地之王”的?

边令诚仗义执言,偷摸给唐玄宗上了一道密奏:如果高仙芝被夫蒙灵察逼死了,以后谁还会为国效力呢?

因为边令诚的建议,唐玄宗撤了夫蒙灵察,让高仙芝替代了他,这才有了高仙芝后来的“西域之王”成就。

然而谁有能想到,九年后,边令诚又成了害死高仙芝的奸贼!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7 2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历史上的今天:唐军长途奔袭,突袭小勃律
...军途中遭遇吐蕃骑兵埋伏,损失惨重。此时,他想到了高仙芝,这位据说是高句丽族的名将,让他去找回尊严。高仙芝擅于长途奔袭作战,且手段狠辣。高仙芝挑选一万精兵,并允许他们携带马匹、
2023-08-19 19:34:00
安西三任节度使攻打小勃律国相继失败,只有高仙芝成功了
...。为首一人仪容俊美,身骑骏马正是大唐安西副都护使高仙芝。这队唐军的目的地就是前往攻克不久前反叛大唐的小勃律国。自从唐太宗灭高昌建立安西四镇以来,无数的汉家儿郎奔赴西域征战沙场
2023-01-21 22:49:00
有关于边令诚的事迹是什么样的
边令诚,唐代宦官,安史之乱时,高仙芝、封常清派军队入关中驻守,在潼关抵挡安史军入关中,唐玄宗任命边令诚为监门将军至陕州监军,开唐代宦官监军之先,边令诚求高仙芝一再索贿而不成,进馋
2023-02-13 14:24:00
高仙芝的一生有何功绩
高仙芝是高丽人,其父高舍鸡早年在河西军效力,后来升任安西四镇的将军。高仙芝相貌英俊,擅长骑射,为人勇猛。少时就随父从军,因为父亲的功劳得以担任游击将军。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十分
2023-05-29 17:08:00
聊聊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的名将——高仙芝
高仙芝是高丽人,父亲高舍为安西四镇将校。高仙芝二十岁跟随父亲到了安西(治所在安西都护府所在地,先后定于西州、龟兹、碎叶)。由于他善于骑射,作战英勇,几年后,也成为一员将校,父子并
2022-12-30 12:18:00
高仙芝与封常清听见王忠嗣说小勃律国王苏失利已迎娶吐蕃公主,面色皆是一变。王忠嗣接着说道:“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圣上震怒,现下诏着安西都护讨之!”说罢望着高仙芝与封常清
2023-10-12 17:15:00
高仙芝这个人到底有多厉害?一起来看看吧
高仙芝,高句丽人,唐朝中期名将。高仙芝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
2023-05-05 05:08:00
唐代的陌刀队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得以北上掳掠我安西四镇。唐玄宗大怒,令安西副都护高仙芝自龟兹南下平叛。高仙芝率1万人南下,其中高仙芝选取李嗣业和田珍为左、右陌刀郎将。748年,安西唐军初次使用陌刀,李嗣业一
2024-09-28 13:33:00
高仙芝撤到潼关后便被杀,李隆基破口大骂:竖子,真是徒有虚名
756年1月27日,李隆基下旨抓捕高仙芝,押赴菜市口,即行斩首。得知消息后,潼关将士纷纷赶往行刑处,高喊冤枉。在说到罪名时,高仙芝突然怒目圆睁,大声疾呼:“我若果真有克扣粮饷的行
2024-08-21 11: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以笔为缰,挥毫间见民族风骨——《战马》佳作赏析
“没想到能在长春看到徐老的作品,太惊喜了!”在长春美术馆,一位观众发出由衷感叹。“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
2025-10-14 20:30:00
西安一市民赴广西捐赠抗战文物 “这是日寇侵华的铁证”
“这枚纪念章既是战利品,也是日寇侵华的铁证,通过它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创造未来!”最近,为帮助讲好“飞虎队”故事
2025-10-14 20:45:00
90后“金牌讲解员”陈双:用青春语言讲“活”红色故事
7月21日,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陈双,现场讲解《我们都是王家川》。陈 双提供9月5日,在西柏坡纪念馆,一场名为“时代回响”河北红色抗战故事主题宣讲活动正在举办
2025-10-13 08:55:00
铁骨忠魂入画来——《吉鸿昌》佳作赏析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英雄吉鸿昌就义前写下的生命绝唱,他为抗战事业献出生命,牺牲时年仅39岁
2025-10-13 14:06:00
忆李公:秋雨潇潇 斯人未远
李公,讳宗伟。鲁南枣庄人。少时家贫,耕读乡里,敏而好学。怀弘毅之志,抱淑慎之德。及长治学,淹贯经史,旁涉艺理。常挑灯看剑于夜阑
2025-10-13 15:13:00
学府东街站位于小店区东中环路与龙保街、学府东街的交叉口之间,车站共设4个出入口。该站工程名为学府街东口站,公示名为龙堡站
2025-10-13 20:17:00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