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增值不可期,保值有困难,“保钱”就得优先考虑。不管宏观是不是“通缩”,自家的现金都不能“缩”。
撰文丨关不羽
短短数日,普通投资者的心态坐了一把过山车。
先是多家中小商业银行“集体降息”——调整存款产品利率,下调幅度从5个基点至50个基点不等。这当然不是跟风美联储,而是贷款放不动,存贷利差缩小的无奈之举。
尽管各大行还没有跟进,但是大行也有同样的难处,降低存款利率无非是“另一只靴子”。普通人再次面对“储蓄还是投资”的灵魂拷问时,央妈开了一波大的,股市杀疯了。央妈祭出了货币政策的大杀器替我们做选择,潜台词“你不体面,我帮你体面”。
热闹在戏里,功夫在戏外。
投资决策不能头脑一热,整理一下思绪,复盘当下投资市场的形势,从宏观到微观都要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这个惊涛骇浪的时代坐怀不乱。
01
谈投资,绕不开宏观经济形势判断。
宏观经济涉及方方面面,国际、国内、财政、货币、产业、金融……个人投资者很难全面掌握——其实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也不行,但是他们可以假装自己很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花里胡哨的宏观话题聊得越多错得越多。
比如最近被炒得很热的美联储降息,又是“中美金融战”、又是“万亿美元回流”,满嘴跑火车。
美联储连续升息11次,足足500多个基准点。这才降了50个基准点,美债利率还处于4.5以上的历史高位,“万亿美元回流”的动力在哪儿?“回流”是买利率2.1%的长期国债,还是给房地产兜底?
正因为“回流”不现实,才有了央妈的仗义出手。
“中美金融战”更是受迫害妄想的阴谋论,以人民币的国际化水平,中美之间的金融联系,美联储讨论利率政策时压根就不会有人民币的议题。
这种大棋论、阴谋论的“宏观议题”,是“群居终日,言不及义”,通俗一点表达就是吃饱了撑的闲扯淡。不但没营养,还有明显的降智效果,直至降成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如果你是国际问题爱好者,而且学以致用地把“地缘政治思维”用在投资决策上,那就奉劝你一句——“远离投资、珍惜生命”。
图/图虫创意
其实,投资决策不需要了解那么多宏观,只需要抓住重点,当前的重点就是“资产荒”。
投资,投的就是资产。资产的“质地”无疑是重中之重,宏观经济说一千道一万,最终都要落地在资产上。
“资产荒”不是没有资产,而是没有资产收益高的资产。更准确地说,是缺少收益和风险相匹配的资产。
“资产荒”的量化判断很复杂,比较容易观察的是债市。个人投资者集中于股市、房市,机构玩家为主的债市很容易被忽视。
殊不知,债市的体量是股市的两倍,在宏观层面上的“风向标”意义更大。而且,信用债的各项指标数据“更诚实”。
目前债市的情况是,140万亿的庞大市场,“好债”难觅。
评估债券好不好,可以对标国债。30年国债的发行利率是2.6%,国债是“无风险资产”,国债收益率可以视为最基本的收益标准。
如今债市的情况是风险和收益倒挂。大部分信用资产的收益率都低于这一标准,仅有部分低等级信用债达标了。信用债的风险比国债高,可是收益率还不如国债。
所以,上半年债市猛炒国债,“央妈”震怒,上升到“扰乱金融秩序”的“政治高度”,才堪堪压住这股邪火。
市场资金放着百万亿的信用债不买,纷纷抢购国债,足以说明“资产荒”的程度。债市的潮起潮落,是个人投资者观察宏观的窗口。
但要注意的是,因国情差异,其他国家作为市场收益率风向标的国债收益率,在我国更多的是体现政策导向——央妈说不准炒,国债收益率就不动了。现在又叠加了一波货币政策,观测难度又有所增加。
不过,违约率、收益率回升等指标,总是有参考价值的。
总之,个人投资者可以不投资债券,但是不能忽视债市。“资产荒”有明显且稳定的改善趋势时,投资风险才安全可控。
02
“资产荒”的宏观背景下,投资决策要加倍谨慎。
心态一定要稳,越是“不知道投什么好”就越要稳。因为“不知道投什么好”,就是“资产荒”的经济体感。个人投资者可以缺乏投资知识,却不能没有经济常识。
当然,并非宏观面上的“资产荒”就真的没有好资产可以投,而是难度系数倍增——金矿里淘金和沙子里淘金,成功率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每一场危机都蕴藏着新的机遇”,道理是没有错,但是彼之蜜糖、汝之砒霜,巴菲特的机遇只属于巴菲特。
“资产荒”大背景下的股市,比债市要复杂得多。债市是硬核数据的理科生,股市是想象力过剩的文科生。
这轮央妈政策刺激的普涨,值得“普天同庆”。但是,央行发红包是非常举措,不可能长期化。也许将来中国股市周期会切换为“央妈埋单周期”,目前依然是老配方、老味道。
产业政策还是主要的灵感来源。产业转轨升级当然是好事,可是往哪儿转、转多久,普通投资者很难判断。好故事不一定是好资产,也有可能是好泡沫、好镰刀。
图/图虫创意
过去很多“题材”、“概念”的背后还有产业政策真金白银的补贴引导,现在财政过紧日子,没有补贴的阳光雨露,题材只是题材、概念只是概念。
今天一波“新兴产业”,明天又是“某某概念”,热点切换迅速、热钱快进快出,艺高人胆大、钱多输得起的高端玩家才配得上这样的高端局。
拿养老钱、老婆本、买菜钱试错的低端玩家,要有敬而远之的自知之明。牛市的顺风船都玩不转的,就不要在逆风局里挑战极限了。
玩不起、玩不转的,就得认命。
增值做不到,退而求其次求保值。保值都殊为不易。“资产荒”搞得银行的钱都不知道往哪儿放,过去所谓“保值型”理财也有“保不住”之虞。
所以,银行理财也得挑家底厚、信誉好的,避免“所托非人”。还要挑资金投向明确的,别稀里糊涂成了地方债、城投债的接盘侠。
至于“保底”,理财经理的口头承诺口说无凭,仅供参考。
对理财型保险更要慎之又慎。尽管这次央行的政策组合拳给保险公司专门开了小灶,但是货币政策对动辄十年二十年的理财型保险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货币之水天上来,没有优质资产长期支撑,理财型保险的实际收益能跑得过“钱变毛”的速度吗?
银行的日子都过得磕磕绊绊的,保险公司上哪儿找更优质的资产?买个保险求平安,是抗风险的选择,但是理财型保险的“既要又要”在当下大概率是“画大饼”,还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高难度画饼。
量力而行地配置一些“硬通货”比稀里糊涂购买理财产品更适合保值投资。
03
总之,“资产荒”背景下的投资决策,要做减法。
增值不可期,保值有困难,“保钱”就得优先考虑。不管宏观是不是“通缩”,自家的现金都不能“缩”。
当然,保现金储备并不意味着储蓄是唯一选项。个人信用贷作为现金储备的资金池,也是可选项。
“资产荒”的压力下,金融机构不得不放低身段争取贷款客户,获得个人信贷额度的门槛和成本也会相应降低。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一种增加现金储备的变相投资。
但是,这一操作需要高度自律——把个人信贷的用途严格限定为不时之需的资金池,不能用作大宗消费的败家资金,更不能拿来当投资杠杆。蠢蠢欲动想要借钱炒股的,还是断了这个念想吧。成功是锦上添花,但失败了谁来雪中送炭?
图/图虫创意
总而言之,“资产荒”时代的投资决策,不要心存侥幸。
货币政策管的是货币,改变的是货币的成色,而不是资产的底色。是金子一定会发光,扶不上墙的烂泥注定扶不上墙。
投资决策,不要考验人性,人性经不起考验,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都经不起考验。
也不要考验运气,天下运气共一室,气运之子独占九斗半,天下人共分剩下的,能有多少,自己掂量掂量。
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道理人人都懂,难点从来是拒绝诱惑的定力和下车的决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30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