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梧州日报
■ 健康科普
小儿发烧护理的六个常见误区
宝宝发烧是让爸爸妈妈很心疼的事情,但缺乏专业知识的家长往往容易“病急乱投医”,不能给予宝宝正确的照顾。爸爸妈妈要小心小儿发烧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体温高就是生病
宝宝体温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吃奶、运动、哭闹等均可使体温暂时升高达37.5摄氏度,甚至达38摄氏度,尤其是新生儿或婴儿更容易受上述条件影响。另外,测体温的方法也影响所测体温的真实数值,如腋表、口表、肛表所测得数值依次相差约0.5摄氏度,即腋表最低,肛表最高。测腋温的时间应以10分钟为佳。因此,宝宝的体温可波动于一定范围,暂时的体温升高,只要全身情况良好,又无其他症状,可认为正常现象。
误区二:体温越高疾病越重
很多家长认为,体温越高,孩子的疾病越重;体温不升或发热不重,就表明宝宝无病或病情较轻。其实,体温高低与病情不一定平行,如宝宝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等发热可达39摄氏度以上,但如果孩子精神好,预后效果一般都较好。
相反,体质虚弱的患儿或新生儿、早产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亦可见体温不升高或仅见低热,只是精神显得比较疲惫,像这类情况更应提高警惕,不要掉以轻心,耽搁治疗。
误区三:宝宝发热必须吃退热药
许多家长一见宝宝发热,就立即使用退烧药,其实,这是一个可怕的错误做法。因为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温度异常的一种代偿性反应,而且能为医生诊断疾病和判断预后提供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发热也是一件好事,退热处理不当可挫伤机体的自然防御能力及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因此,在未弄清发热的性质之前最好不要用退热药。除非测宝宝的口温超过39.5摄氏度,有引起脑细胞损伤的危险或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才考虑应急使用退烧药。
误区四:用抗生素治疗发热最好
许多家长一发现孩子发热,就哀求医生给宝宝用抗生素治疗,有的家长自行给宝宝吃抗生素。在某些家长看来,孩子发热理所当然要用抗生素。事实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抗生素只能用于由细菌感染所引发的发热。
而一般的发热只需用酒精擦浴、额部放置冰袋等物理降温和使用普通的退热剂,就可达到暂时降温的目的。滥用抗生素不但会带来各种毒副反应,而且可能导致菌群失调,产生耐药性。
误区五:热退便意味疾病痊愈了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退烧了,就是疾病痊愈的标志。其实,发热只是某种疾病表现出来的一个单一症状,退烧只表明机体产热与散热的调节机制暂时恢复正常,并不等于疾病痊愈。只有祛除病因,从根本上纠正疾病的发病基础,才意味着疾病的治愈。
误区六:恢复期尽快补充营养
宝宝在生病的时候,一般都会食欲不振,对于宝宝发烧导致的食欲不振,父母不必过于焦急和忧虑,这是一种暂时的现象。烧退了以后,宝宝消化吸收功能不可能一下子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父母认为,宝宝发烧时消耗了不少能量,病后应尽快补充。其实这时,小儿消化能力较弱,过分补充营养不但不会吸收,还会增加消化器官的负担。
因此,退烧后的饮食最好选择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面条等。如果宝宝食欲差,不要勉强宝宝进食,可以少食多餐。
发烧期间出汗增多,机体水分消耗增加,父母应给宝宝多喝水和果汁,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西瓜汁和绿豆汤是解热祛暑的佳品,梨汁有润肺止咳的作用,米汤、藕粉易于消化吸收,猕猴桃、番茄等富含维生素C,这些食物父母可酌情选用。
■小贴士
识别宝宝发烧的方法
孩子体温异常升高,与哭闹后造成的体温升高是不同的。发热时不仅体温升高,还同时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异常表现,例如面色苍白、呼吸加速、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由于小儿个体差异和导致疾病原因的不同,发热的表现和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同样是肺炎,有的孩子发热不高,有的孩子则高热达39至40摄氏度。
孩子发热的起病有急有缓,有的先有寒战继之发热,有的发热很高但四肢及额头发凉。所以,用手触摸四肢及额头很难察觉发热,而触摸胸腹部就会感觉到小儿发热。
除了量体温外,还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
(南宁市中医医院 卢美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8 1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