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
别人搬家只搬家具物件,教授给人“搬家”连楼都挪走
“最牛搬家公司”咋这么牛?
海南红塘湾一家重达7500吨的酒店被“搬”走移动了500米。资料片 别人搬家搬家具,他们搬家连楼都给挪走。去年底,海南红塘湾一家7500吨重的酒店玩漂移,5小时“走”了500米。给这家酒店“搬家”的,正是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团队,人称“最牛搬家公司”。而在此前,他们主导完成了45项移位工程,其中不乏世界最高、最重或移动最远的建筑。
大学教授是如何把研究成果送进工程里的?“最牛搬家公司”又是如何从无到有、从小牛到大牛的?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解开了这个谜团。
记者巩悦悦荆新年冯沛然
成果转为生产力
要先有个孵化器
当人们惊讶于海南酒店竟然“坐”上256轴大拖车,并且能从东南“走”到西北方向的时候,殊不知大楼“乖乖挪动”背后的关键核心技术曾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凭借这项技术,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团队曾给济南民国老别墅、老洋行,以及宏济堂“搬过家”。
众所周知,科研成果转化一直是个“老大难”,一些高价值的专利成果难以得到应用,有的变成论文束之高阁,专家心血付之东流。既然如此,山东建筑大学的教授又是怎么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呢?
以土木建筑专业而言,假如要盖一栋楼,核心要有施工图纸,没有图纸盖楼叫违章建筑。而在研究成果变成图纸的过程中,缺少孵化器就成了限制创新的关键。但山东建筑大学“最牛搬家公司”正是这个孵化器,教授、博士进行研究,技术研发人员将研究成果变成图纸之后,施工技术人员再把它变成实体建筑。
据了解,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张鑫领衔的这支产学研团队现有170人,其中教授、博士30多人,技术研发人员六七十人,施工技术人员50多人。团队的特色在于拥有比较强大的技术研发人员。
张鑫指出,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历经“论文(专利)-图纸-工程”,技术研发及施工出现新问题会反馈给教授研究,研究好之后再集成应用。“比如海南红塘湾酒店的平移,最开始要顶升的2.3米对技术要求很高,因此施工时提出要研究新装置、新设备,我马上安排花好几百万研制了新的顶升装置,效率和安全一下子就提高了,因此问题就是在工程中发现的。”
也正因为以工程为导向,张鑫教授领衔的产学研团队才能够不断提升科技实力,最终在2022年获批建筑加固结构改造与地下空间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打造孵化器
揪住“牛鼻子”
很多人会疑惑,张鑫教授领衔的山东“最牛搬家公司”究竟是怎么抓住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一环?
事实上,山东“最牛搬家公司”指的是山东建筑大学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和山东建固特种专业工程有限公司。张鑫教授担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院院长和公司董事长的职务,由他带领着包括教授、博士和技术、施工人员在内的170余人完成一系列科研项目及成果转化。
1985年从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山东建筑大学前身)毕业后,张鑫考上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后在同济大学读博。1991年底,在同济大学召开的第一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学术交流会上,他发现加固改造在全国刚起步。留美回来的清华大学教授一句“未来建筑业不看能盖多高的楼、建多大的房子,可能主要看怎样保证既有建筑房子安全、提升它的性能”,更坚定了张鑫和同事成立工程鉴定加固研究院的决心。
“我们长期致力于既有建筑评估与加固改造,建筑物平移是加固改造领域的分支。因为有市场需求,而又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团队就抓住了这个机遇。”张鑫透露,研究院刚成立,他们就承担了老济南火车站候车室的加固改造项目,1994年拓展到深基坑的土钉支护工程,1997年完成了济钢一栋高层建筑的纠倾,1998年成功平移了第一栋大楼。而2000年将临沂国家安全局的8层办公楼“挪动”170多米惊艳了众人,也确定了这支团队在建筑平移领域的领先地位。
没有行政级别
审批非常简单
“搬走”一栋大楼,涉及多少学科?拿海南红塘湾这家酒店来说,建筑结构的截断、托换,以及移到位后的连接是结构工程专业的活儿;地基的处理、沉降的控制、建筑物的纠偏就涉及岩土工程专业;而移到位之后加固建筑所用的无机黏结剂,就需要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来攻关了。
“我们是在长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补充人员,是一个自然成长的过程。团队人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研究方向,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都找到了科学技术问题和攻关方向。”张鑫笑称,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由图纸变成一个个创新的工程项目时,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除了移楼,我们近几年还纠倾过三个百米以上的高层建筑,也顶升过不少十几层的小高层,后来也开始做城市层次的抗震防灾。”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加入到张鑫团队的岳庆霞介绍,他们承担了六七个地市的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去年还承担了全国层面房屋风险的普查。
吸引岳庆霞、赵而年留下来的,是这支产学研团队的氛围。“我们这些人没什么行政职务,属于共同在一起做事的平等关系,就算是和张鑫院长之间也经常在一块讨论问题,大家平等又团结。”岳庆霞说。
因为不像政府,不像企业,不像高校,不像科研单位,山东建筑大学这支产学研团队也被称作“四不像”,但他们自称为新型研发机构。
张鑫指出,他们团队虽然管理上有院长,有科室主任,但是大家人人平等,没有行政上的条条框框,所有决策审批都非常简单。“就像海南这个项目,虽然远在千里,但我们的自动化办公审批都不过夜,不能让老师和研究人员把精力耗费在这上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1 06: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