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团队:为国育才,是奋斗的方向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4-14 05:18: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任欢 杨桐彤 耿建扩

《光明日报》( 2024年04月14日 07版)

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团队:为国育才,是奋斗的方向

张茹雪绘

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团队:为国育才,是奋斗的方向

丛斌(左二)在指导团队成员做实验。资料图片

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团队:为国育才,是奋斗的方向

团队成员在分析实验数据。资料图片

【人才强国新征程】

“我认为你们这个课题,可以将单细胞测序数据、蛋白组学数据和血液代谢组学数据系统整合,综合分析机械性损伤效应因子在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质和量的变化规律。”日前,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副教授史为博向记者展示手机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教授丛斌对他的研究指导内容,而发送信息的时间已是凌晨1点钟。

“有时会更晚,大家也都习惯啦。要知道,丛老师作为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学界高度认可的泰斗,日常工作非常繁重,但只要我们提出学术问题,他一定会细致地给出解决思路。我们这些学生,在他心中的分量总是排在第一位。”史为博笑着说。

凭借对科研的热爱,在丛斌的带领下,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团队始终以“求实、求新、求证”为指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法医学人才。2023年,教育部公布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教师团队入选。

良师,身教重于言传

1989年,丛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回到母校河北医科大学任教。当时,我国法医学与国际法医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法医学人才储备严重不足。“一定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法医学人才!”带着这样的信念,丛斌从零开始组建团队。“3位教师、4间房、2个实验室,就是起步的全部‘家当’,更别提实验设备了。”丛斌说。

为解决实验设备短缺问题,丛斌参与了学校的好几个项目。项目完成后,学校要给予奖励,丛斌却说,自己不要奖励,但团队需要实验设备。

团队成员、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教授张国忠回忆起那一刻:“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实验设备怎么来的,只觉得有了保障今后可以安心工作。后来知道实验设备是丛老师舍弃‘小我’换来的,很受感动,工作也更卖力了。”

之后,丛斌把目光投向了法医学的发展。“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损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刑事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证据的医学学科,是为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服务的医学,属国家医学。”经过长期研究,丛斌带领团队从理论上构建起我国法医学科体系,同时推动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系快速发展,先后获批河北省法医学重点学科、国家法医学重点(培育)学科,法医学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16年,丛斌牵头、7名院士参与了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中国法医科学发展战略研究”,该项目更新了法医学的概念,构建了法医学科学技术体系,对我国法医学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在司法鉴定中的应用及改革方向、法医科学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及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等进行系统研究,推动我国法医学进一步发展。2022年,法医学被国家批准为医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

身教重于言传。有了良师,团队成员积极攻坚克难:团队于国内较早开展人类DNA多态性及法医学应用研究,对人类DNA遗传标记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分布规律进行了大样本、多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获得了适合中国人群的遗传学数据,这项研究成果于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毒品问题是威胁个人身心健康、地区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团队法医毒物研究课题组的马春玲、文迪教授围绕毒品成瘾机制与防治策略、毒品犯罪监测预警技术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系统的合成大麻素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检测及毒性评估体系,为国家防控毒品犯罪提供了技术支撑。

近年来,团队依托本学科的法医鉴定中心面向京津冀提供高质量法医鉴定服务,并通过转化应用科研成果解决了1400余件疑难案例,为维护司法公正作出重要贡献。尽管成绩傲人,但团队的初心始终没有变过。“就是要守护公平正义,服务法治建设。”丛斌说。

创新,背后是无数个日子的攻坚克难

DNA,因其高度的个体特异性和证据稳定性,在法医鉴识过程中被视为“证据之王”。但20世纪90年代,DNA技术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而且受自然因素、保管条件和保管常识等方面的限制,DNA分子往往遭到严重降解,给法医鉴识造成很大困难。

“降解的DNA也是其结构体系中的一个片段,从理论上讲还储存一定的具有个体特异性的生物信息,一定要创新技术,让残存的信息还原本来面目。”丛斌组织团队开始了相关研究。历经7年的研究及验证,团队完成了对严重降解DNA片段序列多态性和长度多态性并存的DNA结构分型技术体系的构建,填补了法医学界在这一技术领域的空白。2011年,团队“高度腐败检材降解DNA检验技术体系的建立”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教授李淑瑾和团队法医物证研究课题组构建了多个NGS高效能检测体系,研发了国内首个多功能亲缘指数分析软件,攻克了复杂亲缘关系鉴定关键技术,实现了身份溯源疑难案件精准鉴识目标,该研究成果获得2022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法医检案,就是要在蛛丝马迹中寻找真相,守护公平正义。但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先进理论与创新技术的支持。”丛斌说。

“应激能否作为损伤因素?”类似的疑问国外法医学界也有人提过,但大多对其作为损伤因素持怀疑态度。在丛斌带领下,团队成员、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教授李英敏、副教授张晓静与团队应激性损伤课题组率先开展了应激原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及其死亡参与度的分子机制研究。

当时,国内外并没有类似的资料供参考,团队便根据实际案件中的各种束缚情形,制备建模装置,设计急性、慢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以及束缚应激联合其他损伤的复合模型,不断尝试、改进,最终发现长时间束缚(如体位限制)所致过度应激可致神经、心脏、肺等组织损伤,提出应激原可作为独立损伤因素参与死亡发生,创新了法医病理学成伤理论,为解决复杂死因纠缠的疑难案件提供了科学依据,受到了国内外法医学界的高度认可。

当前,医学研究整体水平逐渐转向注重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系统生物医学。例如,在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认知和治疗方面,整体论思想可谓初见端倪。“但我们仍缺乏从宏观层面到微观水平的系统研究。生命活动的本质是蛋白质及其他生物大分子同化和异化作用的对立统一的运动过程,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代谢更新、复制变异的时相性演变过程。因此,我们应重点揭示生命科学领域的三个重大科学问题,即细胞内空间结构解析、细胞内结构间的网络化系统互作表征、细胞内结构间系统互作的网络化动态时空演变规律。”丛斌解释。

为此,丛斌将目光瞄向构建全息数字仿真动态人体模型。模型利用数字孪生、计算机仿真等技术重建人体微观、中观和宏观网络化动态生命信息传递过程,实时呈现人类生命系统活动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助力更加科学、快速、精准地治疗疾病。就这一战略科学问题,2021年丛斌牵头举办了第696次北京香山科学会议,与会者达成共识。2023年,丛斌在国际工程技术顶刊《工程》发表了相关论文。

“创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些‘从0到1’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子的攻坚克难。只有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沿着崎岖的山路,攀登科学的顶峰。”丛斌坚信。

青年,在协同创新中追寻梦想

目前,团队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等措施,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培养了一批优秀后备人才和学术骨干。丛斌表示,团队现在45岁以下青年人才占比70%,是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老中青梯队人才相益互补的团队。

“团队新进教师首先要跟随高年资教师进行科研和教学学习,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还要到公安系统学习,跟随案件出现场,进行实践与理论的融合教学。”李英敏说。

如今,李英敏和团队法医病理学课题组每日奔赴在法医病理学检案一线的路上。“虽然经常要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但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都想为维护社会安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李英敏说。

团队成员、河北工程大学教授倪志宇告诉记者,上学期间,自己主要学的是基础医学,“加入团队的第一天,丛老师便告诉我,法医学是一门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涉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学,甚至化学、物理学。只有知识储备够丰富,才能做出正确的科学判断”。经过长期综合研究,2021年,倪志宇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天然产物抗肿瘤药物筛选的关键技术创新及转化应用”项目,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丛斌表示,要培养出高水平创新团队,应建立高水平交叉学科平台,但不能一味为了交叉而交叉,而是要首先制定一个严谨的研究计划,再根据这个计划去寻找合适的交叉学科人才,加强他们之间的协同创新。

今年,团队成员、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院法医学博士研究生王亚菲即将毕业,她说:“在丛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养成了细致严谨的思维习惯。未来的科研道路还很长,纵使前路荆棘满布,我仍会勇往直前,去追寻梦想。”

“下一步,我们将在丛老师带领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法医学科,为实现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文迪说。

(本报记者 任欢 杨桐彤 耿建扩)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4 08:45:2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系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考古科学中心、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等院校专家对有条件的烈士遗骸进行电子3D扫描,进行A I技术复原相貌,目前已有2名无名烈士相貌完成复原,生成的画像远
2024-03-29 13:59:00
AI复原容貌 为烈士寻到亲人
...系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考古科学中心、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等院校专家对有条件的烈士遗骸进行电子3D激光扫描,获得了颅骨的数字化模型,利用生成式AI技术首次复原了烈士的相貌。目
2024-04-01 00:42:00
【天眼关注】往前走,真相就在前面——他们选择法医学
...作内容,也道出了法医的工作原则。作为我省第一个设立法医学科的高校,遵义医科大学法医学院近年来立足培养掌握法医学专业知识,不断加强法医学专业学科建设,努力提升法医学教学、科研质
2024-08-29 03:38:00
...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中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团队荣获金奖本报讯 (记者宋向红)近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在重庆落幕。山西医科大学
2023-09-26 11:14:00
...,在与大健康产业相关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法医学科类:司法工作中的医学“福尔摩斯”!法医工作不仅与尸体打交道羊城晚报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胡琼珍 柯佳法医都要跟尸体打
2024-06-26 07:52:00
顺利举办!这项全国大学生赛事在遵义医科大学闭幕
...天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法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组赛道复赛在遵义医科大学落下帷幕。此次比赛共有来自全国140多所高校、1700余名学生参加,设法医
2024-07-21 21:57:00
不跑北京也能挂上顶级专家号
...。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河北日报记者 苑立立 李 巍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建筑面积超9万平方米的门诊楼、病房楼正在加紧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塔吊旋转。这样的建设场景,从去年3
2023-02-26 04:44:00
...学法医鉴定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党委委员、法医学系副主任、法医学系党支部书记、法医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成建定同志,检案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于2
2022-12-17 16:34
【警察故事】95后女法医的藏蓝芳华坚守:为生命求证真相解“无声证言”
...了警察院校,未被录取,后来毅然选择了贵州医科大学的法医学专业,毕业时参加公务员考试时,选择了黎平县公安局法医学岗位,并顺利通过招聘考试如愿成为一名人民警察。刚入职时,同事还担
2024-09-29 10:52: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