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文化“复活”馆藏千年文物
——二○二四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举行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郝晓明
6月8日,主题为“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辽宁沈阳举行。其间,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博和文旅活动纷纷亮相,一批文物挖掘与保护前沿“黑科技”惊艳登场。
在辽宁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上,一把千年古琴奏响了悠扬的旋律。湖南博物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陈叙良,在会场讲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文物知识图谱应用支撑技术,让馆藏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文物保护数字化应用场景广阔
为更好地保护这张唐代独幽古琴,湖南博物院专门为其订制了“体检套餐”——先做CT扫描,然后测试“听力”,再进行采音、测音……在科研人员的帮助下,这张公元827年制作的古琴,历经千年洗礼仍禅韵悠悠,余音绕梁。
深度“体检”让千年古琴“被听见”,空天信息技术则让“深闺”文物“被看见”。科技与文化的跨界结合,有效破解了文物数字化设备采集效率低、信息源种类单一、安全性无法保障等难题,文物挖掘与保护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更为广阔。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高光谱则是帮助我们看清这些‘指纹’的‘有色眼镜’。高光谱遥感技术可应用在文物修复、文物真伪甄别等工作中。”
张立福还分享了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项目。他介绍,在与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中,他们利用大幅面文物高光谱成像系统、文物高光谱图像分析软件等技术,实现了长2米、宽2米幅面文物在380纳米—2500纳米光谱范围内的快速获取。
此外,张立福团队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文物彩色三维扫描软硬件系统,以及文物高精度结构与纹理信息采集技术和设备,不仅构建起文物数字资源快速采集技术体系,也让文物三维模型的获取更为精准。
科技贯穿文物工作各环节
从应用在田野考古调查的遥感与地球物理考古探测系列关键技术,到应用在殷墟、三星堆等重点考古遗址的金属溯源研究方法体系的建立……如今,科技已贯穿于文物工作的各个环节,成为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
6月8日,《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览在沈阳博物馆举行,红山文化与良渚文明“同框”亮相。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在科技考古技术的助力下,这尊红山“男神”复原效果达到前所未有的真实度。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李海波介绍,与传统雕塑复原法相比,此次采用的三维技术虚拟复原方法更为精准地重现了男性红山先人生前的容貌。这一成果的取得,涉及了人类学、解剖学、计算机科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DNA技术是否能帮助找到中华民族的共祖?红山文化时期是否有了炼金术?随着红山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相关猜想和创意也层出不穷。
今年是甲辰龙年,以红山文化典型代表“中华第一龙”C型碧玉龙为核心的“红山美意”文创产品面市。“下一步,我们计划根据复原的红山先民形象,以及红山文化遗存中先民使用的服饰和可分辨出左右脚的靴子残片,做成立体式泥塑文创产品。”李海波表示。
同样广受关注的,还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溯源谜团。科研人员通过对三星堆出土文物进行采样和“微纳”检测,初步确定了金属遗物类别及铅资源的主要特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建立介绍:“经过多年研究,根据金相组成与铅同位素比值等关键数据和指标,我们发现,三星堆青铜器的特征和长江中游地区、中原地区的产地特征相对一致,这也回答了三星堆青铜器来源的问题。”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2 06: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