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崇祯十五年,大明朝廷接到前线的重大军情:松锦之战败了,十几万军队土崩瓦解,而且连蓟辽总督洪承畴也牺牲在前线。这个消息震惊了朝野,这意味着关外就只剩下了宁远孤城,能阻挡清军南下的,仅仅就是山海关了。这个时候,明朝虽大,却已经无路可退,京师的胸膛将面对清军的尖刀。
但是,日子还得要继续过,善后的工作还得做,不然民心都将失控。在这场战役中,洪承畴无疑是虽死犹生,他成为了自从明清交战以来,战死沙场的最高统帅。他的家人,竟然到崇祯的面前,痛哭流涕的报告洪承畴殉难的经过。一向刻薄寡恩的崇祯也被感动,亲自写下祭文,节选几句如下:
不仅如此,为了表彰忠烈,鼓舞士气,让明朝军民同仇敌忾,崇祯还决定赐祭九坛,国礼安葬,优加恤抚。后来,崇祯还觉得洪承畴死得太过于惊天动地,九坛之祭不足以彰显他的壮烈,特地改为十二坛。
就在祭坛紧锣密鼓施工的时候,崇祯又接到了一个更令人吃惊的消息:洪承畴不但没有死,还活得好好的,他和祖大寿一起投降了清廷。据说,洪承畴的密信也同时到达,上面只有八个字:暂时降清,勉图后报。
崇祯一开始是呆若木鸡,随后长叹一声,将这次规模空前的国葬和追悼会全部取消。因为洪承畴表示要后报,崇祯便放过了他的家眷,没有追究。
其实在当时的混乱场面中,洪承畴也曾多次求死。城破的当日,他就准备挥剑自刎,又因为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要留个全尸。于是他解开自己的腰带,学着袁应泰一样悬梁自缢。这么磨磨蹭蹭的,耽误了时间,被清军一拥而上将他活捉了。
即使在狱中,他也曾经打算宁死不屈,以死报国。他被带到皇太极面前,命令他下跪时,他傲然直立,怒声喝道:我是天朝上国的大臣,怎么能向你这藩王下跪?(吾天朝大臣,岂拜小邦王子乎!)
清廷打算以虐待的方式让他屈服,不给饭吃,只给少量的水。洪承畴则干脆以绝食相回应,“米浆不入口者七日”。皇太极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降臣,有的是洪承畴的旧友,有的说洪承畴的下级,但不论是谁,都被他骂得无功而返。
但是,清廷的汉人谋士范文程只去看了一次,他就判断洪承畴并非文天祥,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是肯定会投降的。当时监狱中一块灰尘掉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他都小心的擦去。在这种情况下还如此注重仪表的人,怎么会轻易舍得放弃生命呢?
其实,在洪承畴的内心,确实是不甘心就这么结束自己的戎马生涯,他更希望能将满腔的热血和经世致用的才华都用来建功立业。民间对于他的投降,说得最多的是因为孝庄太后(当时的庄妃)深夜探监,在晓以大义的基础上施展美人计,终于说服了他。
这个说法因为香艳十足,很有市场,也被近年来的电视剧广泛采纳,但实在经不起推敲。当时清廷已经建立,各项典章制度完善,作为后宫妃子,是绝对不可能随便出入皇宫,更不可能还独自进入大牢。况且,皇太极即使对洪承畴再好,可以赏金赏银,也绝不会让自己妃子去服侍一个手下败将。这实际来自于民间文人的想象之中。
按照《清史稿·洪承畴传》的说法,洪承畴投降决定性的原因还是皇太极的恩遇。他被皇太极召见之后,仍然立而不跪。皇太极丝毫没有生气,看到洪承畴衣服单薄,而沈阳正是天寒地冻,便解下自己的貂裘,亲自披在洪承畴身上。
本来,明朝虽大,却政治腐朽,流寇四起,崇祯的猜疑心又重,首辅如同走马灯一样更换,兵部尚书、蓟辽总督等重要高官十之八九都被杀害。相反,清廷正是朝气蓬勃之际,皇太极礼贤下士,颇有明君风范,这让洪承畴最终做出了投降的决定。
当然,洪承畴投降之后,落到了两边不讨好的下场。即使清朝统一天下,他居住的房子,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同住。他的弟弟洪承畯,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带着母亲在江山隐居生活。
清廷不仅猜疑他,防范他,给他的仅仅是轻车都尉,这与当时顺治许下的“功成之日,优加爵赏”承诺相去甚远。很多官职不如他的降臣都比他的爵位高。乾隆在编订《贰臣录》时,特地叮嘱要将他写进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