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图片来源网络)
发动机舱进水会有泥沙的痕迹,同时会引起电线束短路、金属部件锈蚀等问题。
●本报记者 陈登达 文/图
台风“杜苏芮”携狂风暴雨在我省登陆,造成各地多路段积水严重,不少车辆泡水。对于泡水车辆如何修复,购买二手车时如何辨认泡水车,保险公司如何理赔,成为广大市民关注的话题。
维修 成本高昂耗时久
7月底,台风“杜苏芮”在我省过境,把家住东安新村的刘正成吓出了一身冷汗。“台风伴随着狂风暴雨,让我很担心自家的车会被水浸没,还好只是虚惊一场。”刘正成表示,去年的洪水就将他的轿车泡坏了,不仅车内座椅、地垫一片狼藉,发动机也无法启动了,维修费花了6万余元。
此次,我市受台风“杜苏芮”的影响相对较小,也没有出现洪涝灾害,但其他城市却有出现内涝现象,这也造成了一批二手泡水车流入了市场。
8月2日,在三元区江滨路经营二手车销售店的李宇凡购置了两台轿车,在维修车间内停放,车内部的座椅、中控台等零部件已经被拆下,店里的维修人员正逐一检测零件是否正常。
“尽管泡水车需要很大的维修成本,但30万元的宝马准新车泡水后10余万元就能买回家,还是有不少消费者感兴趣的。商家必须如实相告车辆的状况,让消费者明白消费。”李宇凡表示,泡水车的维修,需要拆解大量内饰件并对电器线束进行修复、更换,对内饰件、空调管道等进行清洁、烘干,需要花费比普通车辆维修更多的工时,所以不少修理厂都不喜欢处理泡水车,但远低于市场价的车辆购置费用还是会让不少消费者购买这样的车辆。
“有些商家在售卖时不会提醒消费者这是泡水车,只用低价来吸引顾客,有些市民贪图便宜,结果车辆出现故障商家就不认账了。”李宇凡介绍,泡水车的维修十分繁琐,主要涉及车内积水、电线束潮湿所导致的电线短路等,其中最值得注意也是占据维修费用大头的就是发动机,发动机一旦进水,则需要解体,对发动机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等进行清洁,更换相关主要部件及修理包,维修价格动辄上万元。同时,车辆一旦泡水,哪怕经过细致的维修后仍会面临诸多问题,比如车辆内部管道细菌滋生可能影响使用人的健康,也存在一些后期维修成本增加的隐患。
理赔 部分情况不予理赔
泡水车修理成本高昂,许多车主会为车辆购置车损险,避免因意外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泡水车也在保险理赔范围内,但有些情况下保险公司也会拒赔泡水车。
家住三元区一路社区的洪伟佳就遇到了这样的糟心事。7月27日,洪伟佳因工作需要开车前往泉州出差,结果第二天就遇到了台风,车辆也被水淹没了。由于车辆购置了车损险,台风过后,洪伟佳便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结果却被保险公司拒绝。
原来,车辆泡水后,为了确定车辆能否启动,洪伟佳在水中对车辆“二次点火”,这对汽车发动机造成了更严重的损伤,保险公司鉴定后,理赔专员确定是洪伟佳个人原因致使发动机损失扩大,不予理赔。
“若是遇到车辆泡水的情况,不要启动涉水车辆,避免发动机进一步受损。”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郑紫玉介绍,市民车辆一旦受损,要现场拍照取证,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报险,等待保险公司联络修理厂派拖车运送涉水车辆,涉水车辆到修理厂后,联络查勘员安排查勘定损,定损后即可开始维修,保险公司进行相应理赔。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被淹的程度,泡水车辆定损也有不同的标准。比如,第一个程度是车厢未进水或少量进水,第二个程度是水淹到地毯但未淹到座椅,第三个程度是水已经淹到座椅面以下,第四个程度是水淹到方向盘下沿,第五个程度是水淹位置超过仪表台,第六个程度是车子被完全淹没。如果车辆已经被水淹到没顶或者漫过了仪表盘,一般被认为没有维修价值,可以按全损来定损。
提醒 鉴别泡水车有方法
发生过重大事故的,或是属于泡水车的,卖家有义务把车况信息告知购买者,如有欺诈嫌疑属于违法行为,卖家需承担赔偿责任。因此,一般情况下在购买二手车时,卖方会告知车辆是不是泡水车,但如果部分商家隐瞒车况时,该如何鉴别泡水车呢?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查看保险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一辆车曾定过全损,那么十有八九就是水泡车了。”在三元区经营着一家汽车修理厂的陈先堂提醒,市民可以看看发动机舱、保险杠、底盘等,看看有无泥沙或锈斑出现,检查机油,如果机油发白,也有可能车辆泡过水。同时,如果发现发动机舱内的保险丝、线束和固定螺丝有被拧过、换过的话,也非常有可能是泡水车。
如果市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了泡水车,且《销售合同》中约定,车辆无水泡、火烧、重大事故,所售车型发动机变速箱无异常,那该怎么办呢?
“出售车辆时隐瞒车辆真实情况属于欺诈行为,消费者可以向商家索赔。”市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科梁雯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同时,如果消费者因欺诈而受到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所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7 06:45:4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