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城南胜迹”牌坊。
甲秀楼内景。
甲秀楼是贵阳闹市中的别致一景。
如果说要在贵州建省600余年的风雨兼程中选一座楼凭栏凝望历史的沧桑变化,您会登上哪座楼?如果说要在风景如画的林城贵阳登高远眺这城市的山明水秀,您会举足迈向何方?
跟随南明地方志的指引走进南明区,沿着贵阳母亲河的方向,让我们再次登上这座历经400年沧桑变化的中国十大名楼之一—甲秀楼。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明区滨河路与西湖路的交叉处,筑于南明河鳌矶石上。据首轮《南明区志》记载,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为贵州巡抚江东之、巡按应朝卿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400多年来,甲秀楼多次毁坏、重修,历经沧桑。人们现在见到的甲秀楼,是20世纪80年代初,依清宣统年间样式重修的。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新建水月台辅佐。楼额“甲秀楼”三字,系宣统年间贵阳人谢石琴所书。谢石琴是贵阳第一家照相馆的创办人,原匾十年动乱中散失,后寻回“秀、楼”两字,另据过去的照片,配写“甲”字。楼西门外台阶上曾矗立两根铁柱,分别是清雍正十年(1732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嘉庆二年(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贵州当地民众反抗后收缴的兵器铸造而成,1952年被拆除,现存于贵州省博物馆。据说20世纪40年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来过甲秀楼,对其赞不绝口。1985年9月,著名美术家刘海粟来此参观,曾写诗一首赞叹“山吐晴岗翠欲流,一泓涵碧剪新绸,南天风物多灵气,占尽春光甲秀楼。”
从如今的贵阳西湖路游览甲秀楼,迎面而来的是“城南胜迹”牌坊,其前身为清雍正年间一座木质牌坊,1994年重新修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石木结构牌坊,两种迥然不同的材料浑然一体,巧夺天工。牌坊下半部分为三门四柱石制构件,四柱前后八只下山狮,从高处俯冲下来,英姿雄伟,豪气冲天。石鼓上的鱼纹,象征着连年有余。石梁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法器,据说可以驱邪护身。牌坊上半部分是木制楼面,绿色琉璃瓦顶,门额镶嵌“城南胜迹”四个大字,蓝底金字,耀眼夺目,是今人集苏东坡字而成,其中“迹”字没有找到苏东坡原字,是根据苏东坡字体模仿的。自贵阳建城以来,这一带有名胜古迹五十余处、风光景色数十处,因此称之为“城南胜迹”,洋溢着贵阳人的自豪。
浮玉桥穿过牌坊,人已经在浮玉桥上。整座桥将两岸风光与鳌矶石、甲秀楼、涵碧亭、牌坊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道美丽风景线:起伏有致,曲折有序,圆润柔和。此桥与甲秀楼同时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即公元1598年,始称江公堤,是为了纪念当时建桥和建楼的贵州巡抚江东之。清初又名南堤,因建桥主体材料为贵阳特有的白绵石,远远看去,像白龙卧波,又似玉带浮水,故又得名“浮玉桥”,与桥下面鳌形巨石并称“鳌矶浮玉”。浮玉桥原为九孔石桥,桥西侧河心有芳杜洲,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形成了“九眼照沙洲”。在全国众多的桥景中,浮玉桥堪与北京颐和园玉带桥、杭州西湖苏堤、扬州瘦西湖五亭桥相媲美。可惜到了民国时芳杜洲已不复存在,桥北因修路又填埋了两孔。
浮玉桥工艺精湛,造型独特:一般的桥梁桥孔大小一致,而此桥从北至南的桥孔,一个比一个大,南岸高阜最大的圆拱,颇有江南水乡单孔石桥的韵味。桥面中线不在一条直线上,从空中俯视呈微“S”形。浮玉桥原长100多米,因埋去两孔,现长92米,宽7米,为贵阳城区最长的桥。建成后虽经无数次洪水冲击,从未损毁,当年的建桥者,其工匠精神与高超技艺,实堪为后世所效法。
桥下这条河,就是南明河,又曾叫南门河,贵阳的母亲河,干流长215公里,注入乌江,河水清澈,碧波荡漾,两岸花树倒映,绿柳依依,民居楼房,鳞次栉比。“渔舟唱晚”曾是南明河上的一道景观,“活水煮活鱼”曾是贵阳的人一道美食。浮玉桥上有座精巧的小亭,叫涵碧亭,以前亭下方有一个深潭,河水在此回旋,呈现出“长江水倒流”之奇象,古时将这个水潭叫作涵碧潭,取名于朱熹的诗句“一水方涵碧,千林已变红”。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载“至此渊而不流,即涵碧潭也”,所以在其上建亭称为涵碧亭,后因河道变迁,漩涡消失了。亭子的四根柱子上刻有两副对联,第一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第二联“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
走过涵碧亭,就是甲秀楼。屹立在南明河中,坐东朝西,清晨太阳升起时,琉璃屋瓦闪闪发光,铜铸宝顶金碧辉煌,楼底烟波荡漾,天光水色,融为一体。当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流光四溢,车轮滚滚,人流不息,灯光和水光交辉,人影与楼影散聚,尽显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气象。在峨眉山,当地人有一句话:“四川有座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贵阳人更厉害:“贵阳有座甲秀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因为当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俯视河面,甲秀楼、白云倒映在河里,云绕着楼,楼耸入云,幻象万生。
明万历二十六年,即1598年,时任贵州巡抚的江东之捐俸银在河中修建堤坝防洪,在涵碧潭附近垒石作奋鳌状,即“鳌矶石”,鳌矶石上建一座高楼,寓意“独占鳌头”,以培文运,振文教,鼓励黔贵学子勤奋学习,建功立业。不久,江东之因平叛不顺被免职,临走时还留下了建楼的银两。江东之离任后8年,贵阳士绅续建石桥、阁楼完工,此时江东之已在老家安徽歙县病逝,没有看到楼的建成。顾名思义,甲秀楼表示“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的含义,但江东之很可能不是“甲秀楼”的命名者,因为江东之留下的著作里从来没有“甲秀楼”一词,“甲秀楼”一词目前最早见著于江东之的接任者郭子章所著的贵州地方志《黔记》一书。说来奇怪,贵州在未建甲秀楼之前,没有出过状元,甲秀楼建成后,人文蔚起,向学之风日盛,明清两代“人才秀甲天下”,以“万马如龙出贵州”之势,创造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其中夏同龢成为中国唯一的状元兼留学生,曾得到慈禧太后批准,在紫禁城中骑马前行,荣耀至极。“果然文物胜江南”。正可谓是:一楼之建,尽彰贵阳钟灵毓秀之本色,又显筑城孕育人才之灵气。
甲秀楼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争相咏叹,其中以清末贵阳楹联大家刘蕴良的《甲秀楼长联》最为脍炙人口,悬于楼正门前柱上,与昆明大观楼长联、成都望江楼长联,成为中国名胜古迹三大长联之一。
据《贵州省志·建筑志》记载:“现存甲秀楼为3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石木结构阁楼。”首轮《南明区志》记载:“1982年,甲秀楼作为始建于明朝的古建筑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在浮玉桥北头修建石木结构、造型典雅的‘城南胜迹’牌楼。甲秀楼加上浮玉桥、涵碧亭、水月台、‘城南胜迹’牌楼、翠微园,形成以甲秀楼为中心的甲秀楼景区,迎接国内外游客频频来访问和游览。”《南明区志(2001年—2015年)》记载:“2006年6月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甲秀楼为贵阳市标志性建筑。”从古时游人宴集之所、文人雅士题咏之处到今日的贵阳人文历史的见证、贵阳市市徽、文化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甲秀楼已不是一般的亭台楼阁,而是凝聚黔贵人民的文化纽带。一砖一瓦,一石一木,都为黔贵文化所浸染,是黔贵文脉传承、人文教化的象征。
巍巍乎,奇楼甲秀天下;洋洋乎,人才辈出黔中。
(文图提供:南明区档案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3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