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家虎
大学也有了家长群!有学生抱怨:都上大学了,还搞拿成绩排名跟家长告状这一套!
初看这新闻,很是欢乐——假如单位也有家长群,岂不美哉!
老年家长们每天盯着群消息“歇斯底里”,将受到单位批评的中年孩子拉回家说教一番;单位成立家委会,值班、扫地、开会,填资料、做汇报、写总结……大事小事全由家长包办,那样还用上啥班呀?业绩完不成,单位把家长喊来猛批一通,家长为了孩子评优评先,叫上七大姑八大姨,东拼西凑,轻松搞定,单位再也不用担心业绩完不成了……
那画面太美,我实在不敢想象。
再看这新闻,只有苦笑——对比一下,我们以前读大学,多么幸福!
今年3月,母校樱花盛开,大学老师邀请我们来一场赏樱聚会。离校15年,各种往事涌上心来。
老同学回忆说,读大三时,家境一般的她找到一份好工作,但是面临读书和就业的抉择。院系领导知道后鼓励她,赶紧抓住这难得的工作机会,学校可以为她保留学籍,她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现在的她,已经成长为一家上市企业副董事长了。
我也分享了一段趣事。读大学时,有的老师照本宣科,如同念经,索然无味,只有新闻评论课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写评论,耳提面命批改评论作业。于是我写了一篇杂文《我的“苕货”老师》,严厉“抨击”了他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大学老师。老师不仅没怪罪,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鼓励我发到报刊上去,最终作品成功发表。这件小事坚定了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决心,从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入新闻门”了。
说一千道一万,都汇集到一点——感恩于母校“自由的环境”,感恩于老师提灯引路,让我们自己找到奋斗的意义和努力的方向,茁壮成长、静待花开。
如果当时有家长群,我俩估计都得被请家长了,都得写道歉书了,都得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了。
深看这新闻,我怎么都笑不出来——这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摧残,多么悲哀!
大学家长群一出现,就遭遇质疑。大学家长群存在的原因,是不少大学面对缺乏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与自主规划能力的大学生时,缺乏耐心与精力去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而简单粗暴选择沿用中小学的管理方式。
近日,清华大学教授甘阳的“大学工厂论”冲上热搜,引发社会广泛讨论。他表示,“为什么学生进了大学很不快乐?其中一个原因,现在大学越来越像工厂,院系像生产车间”“大学内部的评价系统和内卷是连在一起的,它迫使学生疲于奔命”“表面上没有人磨洋工,全都自愿加班加点,就像一个小仓鼠一样”“不是在培养人,而是在培养学习机器”。
试问,天天有大学家长群监视着,毫无自由空间可言,谁还能快乐得起来呢?
关闭这新闻,我陷入沉思——出路在哪里?
同样是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城南书院校区)考察调研。我注意到新闻报道中这样一个细节,在学校展厅里,一张张百年前学生们参加体育锻炼、义务劳动、野外演习、社会实践等的老照片,展现出一师坚持“三育并重”“身心并完”,以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先进办学理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有感触:“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也要重视这个问题,不要流于只教知识。”
“不要流于只教知识”,在我们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这所大学培养出了一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名师大家,承续着千载文脉。
好学校的标志是什么?怎么办好学校?总书记语重心长:“学校的办学宗旨,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又要引导学生立志报国。”归根到底,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
教育的主体是人,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本质问题就是人的问题。当今时代,世界又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的发展脚步越来越快,其影响深入到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教育领域也概莫能外。
为此,我们的教育“不要流于只教知识”,而要注重创新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注重感性教育,为教育注入人文的温度,而不是一味只重视理性能力的培养;注重伦理教育,让学生守护自己为人的本质,而不是让人成为被科技捆绑、被科技异化、逐渐失去能力的科技傀儡。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样的大师, 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如果大学以“只教知识”“只盯着成绩”为目标,那这样的大学教育也就真的完蛋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4 08:45:10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