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4-11 11:54:00 来源:中工网

原标题: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提到春耕春管,可能大家首先联想到的是在大江南北的田间地头上,农机穿梭,农民耕作的忙碌景象。然而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间写字楼里,一场别样的“春耕”正在进行。

一棵数字树

勾画科研攻关主模块

写字楼里农事忙,这些“农活儿”是怎么干的呢?

走进位于海淀区中关村的这间写字楼,记者看到,眼前的年轻人们正在电脑前忙碌着。正值春耕,他们手上有一堆“农活”要干。

这群年轻人都来自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佳格团队。高学历、专业对口,他们聚在一起干农业,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从眼前这个树状协作图基本可以看出团队的架构:树根是多维大数据,由遥感卫星、气象、物联网等收集从天到地的农业数据,遥感团队、气象团队负责数据收集、预处理;树干是骨架,由遥感、气象以及人工智能人员组成团队建模,对基座数据进行分析;树冠是数据成果,长出田块位置、作物长势、灾害预警等信息。最后通过计算机工程师的搭建,一块块数字农田就出现在屏幕里。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佳格数字春播服务团队负责人顾竹:我们团队人不多,但是我们的数据服务已经覆盖到了全国4亿亩耕地,核心的因素其实就是我们后台的人工智能技术。

信息技术赋能

让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

用卫星遥感这类的高科技手段种地,这事听上去很酷,但真正大范围地应用起来,农业生产的成本会不会太高呢?

佳格数字春播服务团队负责人顾竹:现在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已经完全能够支撑我们对于自己的农情监测,甚至是对全球的农情监测。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要去在实地勘查一平方公里的田地,其实要花费的人力还是比较大的,但其实这一平方公里的卫星影像,现在我们已经做到把价格打下来了,已经可以打到10块钱以内的价格。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正在让传统第一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也吸引着和佳格团队一样的高知年轻团体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

佳格如今已是农业领域首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之一,并成为农业农村部、供销总社和中国农业大学的社会化服务科技团队,农业数字化应用推广到了国内多个省份,遍及100多个县区。

农耕新模式:卫星巡田 远程田管

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农业生产,将给春耕带来哪些变化?循着农业数字化应用服务的足迹,记者来到了江苏海安。远在千里之外、身处写字楼的服务团队如何影响这里的农业生产呢?

总台央视记者 蒋树林:这里是江苏南通海安的季和农场,大家现在看到我身后这块大屏是整个农场数字大田的智慧大脑。在这里,每一块地拥有自己的专属信息和数字编码,划分得整整齐齐,就像我们的身份证一样。

佳格数字春播服务团队工程师 刘亮:季和农场一共47块田,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包括人工去勾画的形式,形成了数字化的建设,然后我们目前通过大屏能看到,我们整个农场的47块田地所有的基础信息。

用卫星遥感监测农田,到底有没有用、好不好用?记者找到了这片“数字大田”的主人刘林。见到刘林时,他身穿呢子大衣、脚蹬皮鞋,不拿农具,与传统印象中的农民形象相去甚远。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季和农场负责人 刘林:现在种地的话,其实有很多科技手段。比如说我们手机上有这个叫数字农场管家这个小程序。我们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每块田的长势,它的液位就是田里有水的话有多高的水,这样我们都能看到。

与记者聊天中,刘林提到了一个词——液位。在农业生产中,液位测量多用于大田灌溉,主要是保障耕地中的沟渠水位处于正常值,不少不多、不旱不涝,刚刚好。

季和农场负责人 刘林:电子田间水阀,我们可以远程打开水阀来灌水,遇到连场雨的时候它水位比较高,那我们就可以及时地打开田间水阀排水,及时地把田里的水排出去。

遥感卫星联手

地面传感器守护“数字大田”

在我们的印象中,农业生产往往与面朝黄土背朝天密不可分,而如今,像刘林这样的新农人们,他们面朝的是屏幕,背靠的是数据。

周卫是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已经在土地上干了二十多年。他是刘林农场“数字大田”系统的谋划者之一,此刻他正像往常一样巡田。

经验丰富的周卫凭肉眼就看出了小麦长势偏旺。而农场的技术管家刘亮用的则是现代化的装备。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佳格数字春播服务团队工程师 刘亮:依托目前的这个家伙事儿,包括就是天上飞的无人机和田间的传感器,去更多地分析目前长势的一个情况。

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与年轻的技术管家相配合,农事经验与技术手段相辅助。在周卫与刘亮的帮助下,季和农场负责人刘林现在一个人便可以管理农场的2000亩地。

季和农场负责人 刘林:种地有点上瘾。

记者:怎么说呢?

季和农场负责人 刘林:就是说刚刚说的成就感嘛。

推广"数字大田"经验

助力农业生产更高效

“种地上瘾、种地种出了成就感”,这是农场负责人刘林当下的切身感受。随着海安将“数字大田”的模式推广向更多农场,也会让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真切体验到种地变轻松了。

身处田间,记者目所能及,平整的高标准农田连片绵延,施工人员正在对田间的灌排系统进行维修完善。田间多样的物联网设备各司其职,动态向大数据平台回传田间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经过分析后都会呈现在手机端。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 周卫:国家就把整个渠道、道路、灌溉系统修好,我们这个智慧农场这些传感器基本上都是国家补贴的。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农田水利工作扎实推进,已累计建成超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打好了这个基础,数字大田才能从海安的麦田生长起来。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 周卫:国家就是打好这个基础,然后农民通过这个好的基础能够产生很好的收益。

周卫告诉记者,数字种田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益,同时也会有更多的新农人投身农业发展。

写字楼里农事忙 “数字大田”用上了卫星遥感技术

海安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工程师 周卫:我觉得将来农民就是职业化,就是职业农民,然后我们海安很多农二代,父母是种田的,那么他现在子女也回来,而且比父母做得更好。

目前,海安正推动从数字大田到数字农场群的改造升级,从已有的47个数字农场种植经验出发,辐射带动全市800多个农场走向数字化,促进粮食生产更加高质高效。

(总台央视记者 王凯博 蒋树林 陈峰 杨滢 梁黎明)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1 14:45:1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央视新闻客户端 春耕大忙时节,在北京市海淀区的一栋写字楼里,一群年轻人却在电脑前开启了忙碌的“数字春耕”。这些正在忙活春耕生产的年轻人,来自北京市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数字春耕
2024-04-15 00:40:00
...程序为记者演示,系统操作界面上显示着管理田块、记录农事、查看长势、物联网监测等多种功能,点点手指,画面一下子跳转到农场数字地图,田间小麦长势一览无余。“以前种地全凭感觉和经验
2025-03-20 07:59:00
安徽宿松:数字赋能农业 九成畈农场的产业升级之路
...慧农业,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视化,农业数据的信息化,农事作业的标准化,农事管理的精细化以及决策的智能化。自从实施智慧农业以来,九成畈农场粮食单产增加了5%,生产成本降低了3%,
2025-03-13 16:05:00
...产能状态。”报道说。2月9日、2月12日,新华社分别从“写字楼入驻率显著提高”“企业用电量显著增长”角度出发,刊文《创业者信心恢复 入住率显著提高——西安部分写字楼里的复苏活
2023-02-14 03:05:00
4248亩麦田里的“科技活儿”
...数字乡村试点建设项目,打造出涵盖农水、农机、农情、农事四方面的“数字大田”管理模式。浦口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全区已引进和培育150多家涉农高科技企业,涵盖育种
2024-06-15 06:34:00
318米刷新沈阳天际线!这座地标建筑核心筒封顶!
...前在施体量最大的超高层综合体沈河区金廊22-1项目318米写字楼核心筒提前封顶,标志着这座融合现代科技与美学理念的璀璨明珠即将闪耀光芒。沈河区金廊22-1项目318米写字楼实
2024-09-05 10:44:00
商汤亮相智慧农业发展峰会,以AI 2.0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生产的“地界”遥感大模型和种植大模型,为农情感知和农事决策打造“AI 2.0+农业”方案,以大模型技术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商汤“地界”遥感大模型具备全球领先的耕地地块识别
2024-06-06 13:45:00
春耕备播显科技范 乡村振兴现新图景
...同生长情况的农田构建决策处方,让施肥、打药和灌水等农事操作更简单。”刘涛表示。 ◆“天空地网”立体化监测技术助力小麦肥水调控 江苏兴化市钓鱼镇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内
2023-02-20 09:07:00
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馆新办公场所开馆
...领馆乔迁至富力中心,地址为:哈尔滨市道里区富力中心写字楼T3座二十二楼”。俄罗斯政府于2019年1月30日批准在哈尔滨设立总领事馆。首批俄罗斯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外交官于2019
2023-02-03 13:42: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