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07-13 03:5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甘肃日报

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清 邓文举《焦荫纳凉图》

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宋 佚名 《草堂消夏图》

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清 金廷标《莲塘纳凉图》(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

本报特约撰稿人 倪方六

在我国古代,没有现代化制冷设备的古人是如何对付高温高湿的夏季?从史料来看,古人强调调整心态,以“顺四时,适寒暑”;提出“纳凉”概念,“大暑赏荷”“浸伏”等都是积极的避暑方法。同时,在衣食住行诸方面也有相应的养生妙招……

“心静自然凉”要调整心态

元代丘处机《摄生消息论》提出:夏季“调息净心”“如冰雪在心”

“顺四时,适寒暑”,这是古代人们适应时令的经验之谈。那么,到了一年中气温最高、最难熬的三伏天,古人是如何“顺时”的?先秦时,人们便总结出了一套办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这样说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显然,这里的“使志勿怒”是其核心: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辄生气发怒。“内经”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通俗说来,就是“心静自然凉”。

到了大暑天,人极易激动上火,导致“性躁”。烦躁不安、生气发怒,只会增加暑天的炎热程度,所以古人认为热天要“静下心来”。所谓“心静自然凉”,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心态,以“顺四时”,古人称为“精神养生”。

丘处机是元代著名养生家,他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

丘处机的“调息净心”也是道家过夏天的秘诀之一,谓之“禅道”,意在“养性”。

禅道是古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用之对付三伏天是很自然的事情。南宋诗人陆游便深谙其道,到夏天他会静坐修身,正如其《夏日》一诗所云:“新辟虚堂痛扫除,萧然终日屏童奴。”

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更推崇“清静”“养性”。他在《道德经》中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急走可以抵御寒冷,清静能克服暑热。

炎炎夏日要“蔽日遮阳”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记载:郑人“逃暑于孤林之下”

“心静自然凉”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便直言做不到。他在被贬到湖南永州时,夏夜酷热难忍,无法入眠,半夜索性起来登楼纳凉,曾写下《夏夜苦热登西楼》诗:“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意思是,想要我以心静战胜炎热,实在毫无希望。

为了适应炎热,古代民间首先提出了“纳凉”概念。“纳凉”,又叫“乘凉”。如何纳凉?不同时代有不同选择,但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如唐代,人们喜欢搭凉棚以避暑。尽管凉棚并不是唐代的发明,早已有之,但长安人在用凉棚避暑上更有创意。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所谓“避暑会”即是一种户外纳凉活动,有点像现代的“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从孟元老所记来看,当时开封的户外纳凉活动比唐代还热闹。

但上述“避暑会”等应该是古代“有钱人”的纳凉方式,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树荫纳凉先秦时已流行。“郑人逃暑”说的就是郑国人“树底下乘凉”的趣事,北宋李昉、李穆、徐铉等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人事部》引《符子》称:郑人“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

湿热伏天亲水以避暑

宋代苏东坡《夜泛西湖》诗云:“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亲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古人也不例外。古代南方人最亲水,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杭州人也喜欢到水边寻找夏日凉意。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

南宋时,西湖的荷花是最有名的,很多名人都喜欢到西湖纳凉,苏东坡就是其中之一,其多篇诗文里都提到了西湖荷花,《夜泛西湖》诗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箫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除直接下到河里,古人还喜欢打井水洗凉水浴,柳宗元的《夏夜苦热登西楼》一诗就描写了他在永州时“探汤汲阴井”。

古人夏日养生招数

明戴羲《养余月令》主张:“勿极热,勿大汗,勿暴露星宿”

着“羞袒”:“夏不敞胸,热不凉背”

古人主张大热天不能穿得太多太厚,但又不能不穿,于是出现了一种叫“羞袒”的夏装。

“羞袒”是一种简易服装,在古代社会最流行,它前挡胸,后挡背,故又叫裆。《释名》有具体说明:羞袒“用六尺裁,足覆胸背,言羞鄙于袒,故衣此尔。”羞袒,还有中单、汗衣等多种叫法,其实就是现代人穿的汗衫或背心。“汗衫”的叫法在西汉时已出现,是汉高祖刘邦先叫出来的。据《事物纪原》记载,当年他与项羽交战时,“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羞袒结构比较简单,在透气、吸汗的同时,还可最大限度地散出热量,减少出汗,避免“汗多亡阳”。

古人认为,热天衣服要勤换。传为孙思邈所写的《孙真人卫生歌》即称:“春寒莫放绵衣薄,夏月汗多宜换着。”《千金要方》认为,“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

忌食冷:“省苦增辛,以养肺气”

古人主张,夏天饮食中应偏向酸辛。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表示,夏天饮食宜“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即《孙真人卫生歌》中所谓“夏月增辛减却苦”。

古人还认为三伏天不宜多食太冷之物。孙思邈在《摄生枕中方》里解释,有人到秋天容易生病,“皆由涉夏取冷太过,饮食不节故也。”

重睡眠:“夏不露宿,坐不当风”

高温的日子不少人图凉快睡到户外,这会影响健康。

明戴羲《养余月令》称,夏天“勿极热,勿大汗,勿暴露星宿”,否则“皆成恶疾”。所以古人主张,“夏不露宿,坐不当风。”东晋陶渊明夏天就很会睡觉,据《四时幽赏录》记载:“陶潜于夏日,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

古人还提出夏日“午睡”的重要性,清曹慈山《养生随笔》称:“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

少出行:“尽日闭户,不涉他事”

古人主张三伏天要减少劳作。据《艺文类聚·岁时下》“伏”条:“历忌释曰: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因此在古代,伏天会考虑放假或减少工作量,谓之“歇伏”。

古人不主张夏日远行,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六月,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抵今广西境内。据《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二十四日,徐霞客登上一个叫鸡笼岭的地方,到达目的地,“时甫逾午,而溽暑疲极,遂止其处。”

为何古人不提倡伏天远行?据《汉官仪》,古人认为,“伏日万鬼行,故尽日闭户,不涉他事。”这里的伏天避免远行,减少消耗,保存体力是对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3 05: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古人夏令养生智慧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阴阳交互两相宜古人夏令养生智慧清代画家石涛的《江村消夏图》。资料图 清代金廷标《莲塘纳凉图》。 资料图■ 金满楼时光轮转,又到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对很多人来说
2023-07-31 07:10:00
古人的3种避暑小妙招,至今还在用
...有的一个消暑妙招。古代的老百姓用竹编成扇子来纳凉。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有钱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颇有些情趣;达官贵人
2024-10-20 09:40:00
古老的东方智慧开出哪些消暑“凉”方
...过——千年之前,没有空调、冰镇可乐与防晒霜的夏日,古人如何将酷暑写成诗?那些泛黄的诗卷里,藏着古老的东方智慧开出的哪些消暑“凉”方?夏之万象:诗人笔下的清凉滤镜“绿”的统治:
2025-07-06 12:17:00
古代人没有空调,为何还能花式过夏天?看完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台时,就造了三座冰井专门存冰块。除了冬季存冰之外,古人还有两种制冰方法。第一是利用硝石制冰。大概在唐朝末年,人们在开采火药时,无意中发现硝石在水中会吸收大量热量,水冷却就成了
2024-06-26 15:03:00
...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古人眼中,小暑之时,尚未至一年中最热之际,故而称之小暑,意即小热。小暑乃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亦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常言道“
2025-07-07 11:13:00
...厚重的笔墨中藏着“深谷无人,暑气不侵”的意境,恰如古人在山居生活中感悟的“心静自然凉”,为酷暑添了一份沉稳的安宁。任伯年的人物画以“贴近生活”著称,《凭栏赏荷图》中,文人雅士
2025-07-20 06:44:00
今年杭州西湖第一波荷花已绽放
...荷如画,成为西湖最美的盛夏标识。穿越时空,千年前的古人也早对西湖荷花情有独钟。自唐宋始,杭州就形成了西湖赏荷的习俗。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写“绕郭荷花三十里”记录西湖种植荷花
2025-06-22 08:44:00
文化中国行·文博日历丨今日大暑,消夏宜赏画
今日大暑正处于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古人消夏不办晚会但会雅集一起欣赏消夏图页看看古人如何做到“心静自然凉”一场“低密度社交” 怎么加了这么多“戏”?这幅画描绘了一场盛夏雅集是一次“低
2025-07-22 16:37:00
做人只要能够勤奋了,又有了善良的本质,人生就会有福报
...洁身自好。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就是梅花精神;厚德载物,就是荷花精神。做人有了这种思想
2023-04-22 20:54: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
北京京医中医医院专业治疗耳鸣深度探析:优势、方法与患者选择
耳鸣的困扰在于其无形却无处不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与情绪健康。当寻求专业治疗时,北京京医中医医院的耳鸣专科因其纯中医的系统疗法而备受关注
2025-11-13 11:45:00
医学科普|年轻男性必修课:前列腺炎的防与治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前列腺疾病似乎是中老年男性的专利。然而,门诊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男性开始因前列腺问题而就诊,其中以前列腺炎尤为常见
2025-11-13 11:46:00
确诊乳腺癌怎么办?四川友谊医院蒋林君详解诊疗流程
当诊断书上写下“乳腺癌”三个字,初期的震惊与迷茫或许还未散去,但紧随其后的,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接下来,该怎么做
2025-11-13 11:47:00
东城中医医院特聘专家康佳:产后肩颈僵硬伴头痛,多是“经络不通”
康佳,首都名中医、北京市薪火传承3+3工作室指导老师,从事科、教、研近40年,发表论文20余篇,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科研项目
2025-11-13 14:09:00
东城中医医院魏玉龙:经络辨证,精准治疗头痛
魏玉龙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临床系副主任、气功教研室主任。历经20余年临床实践
2025-11-13 14:40:00
东城中医医院马剑雪: 产后脸上长斑不消,别只怪日晒,多是“肝郁血瘀”
马剑雪,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201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师从四川省名中医胡玲香老师。2013年至今跟随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房繁恭主任医师学习
2025-11-13 14:40:00
杏林春暖除鼻患,丹阳陆鸣斋中医诊所创新疗法获赞誉
随着季节更替和环境变化,鼻炎已成为困扰众多民众的常见病、多发病。反复发作的鼻塞、流涕、喷嚏不仅影响日常生活,更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025-11-13 15:23:00
深圳永福医院:排便剧痛、大便出血 警惕肛裂找麻烦
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破裂后形成棱形裂口或溃疡。是一种常见的肛管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儿童也可发生,老年人较少。据欧美统计女性比男性多得此病
2025-11-13 15:25:00
数据管理再进阶!盈康一生以DCMM四级认证领跑大健康行业
近日,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公布最新评估结果,盈康一生成功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4级(量化管理级)认证
2025-11-13 15:25:00
北京融科医院:二十载医心坚守,筑健康新未来
在首都北京的东城区,有这样一家医院,它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变迁,更在守护居民健康的道路上默默耕耘,它就是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
2025-11-13 15:26:00
河南邢济堂国医馆:百年传承,仁心匠心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护佑华夏子孙生生不息。在河南邢济堂国医馆,你可以领略到中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以及中医药文化化腐朽为神奇在同德中医医院的传承
2025-11-13 15:59:00
深耕中医沃土,守护女性健康——温州市康强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助力生殖健康
近日,一家专注于女性健康与生殖医学领域的中医医疗机构——温州市康强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 ,正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与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2025-11-13 17:09:00
联合国糖尿病日提醒:关注职场糖尿病,提升生活幸福感
“下午三点总犯困,真想点杯奶茶放松一下,又怕血糖飙升……”“天天外卖,重油重盐,体检时血糖值一年比一年亮眼。”这些职场人的血糖困扰
2025-11-13 17:13:00
南京铭医堂中医门诊部正式落户南京,为市民健康注入“传统动能”
近日,一家致力于传承与发扬中医药文化的专业医疗机构——南京铭医堂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铭医堂”)正式落户南京
2025-11-13 17:14:00
打好防治“组合拳”,抵御流感病毒“年年变”
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流感病毒也开始活跃起来。许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流感似乎每年都会出现,甚至在同一年内也可能多次感染。为什么流感病毒总能“卷土重来”
2025-11-13 16: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