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滁州日报
□吴海燕
春节、中秋、端午与清明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价值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应当把这些重要节日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纳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让学生守住文化之根
前些年,有人曾在中小学生中做过一项调查,70%的学生能说出“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只有30%的学生知道“端午节”与“中秋节”,而知道“重阳节”的更是少之又少。很多学生喜欢外国的节日,觉得浪漫、新鲜有品位,对传统节日却知之甚少,完全忽视了传统节日所具有的厚重内涵。
其实,传统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所需要和应该继承的。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代表着的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个性特征、精神风貌和文化标识,具有极其深远的价值引领力,饱含着浓厚的亲情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学校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与建设者的伟大重任,应该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传统文化教育应有所为
学校在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选择他们最能接受的方式与内容,让他们在受教育的同时,发现美、创造美。
开启传统文化大课堂,是我们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语文教师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如加强基本人文知识训练,利用学校的大课堂开设传统文学讲座等,内容可包括节日的诗词鉴赏、节日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中国民风民俗探究等。如组织学生收看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就是不错的选择。
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好的汉语是最富有诗意的语言,通过诗词书画的朗诵与创作,在活动中领悟传统文化悠远唯美的意境。
通过公益活动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节日送温暖”活动,以公益帮扶来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觉养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传统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应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准对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在学校教育中具体化,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健康成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21 06: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