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面对疫情来袭,家庭医生陶齐渊坚守岗位,与居民守望相助
“希望能让更多人平安回家”
■本报记者 黄杨子
陶齐渊的工位背后,有一幅挂历、一本台历。辞旧迎新之际,他尚未来得及取下旧挂历,但时间步履匆匆,推着他也“跑”起来:一名接着一名的患者来到诊间,并不算宽敞的走廊里坐满了等候者。但陶齐渊依旧留出了不少的交流时间,“这个药还是帮你开一个月。”“最近睡眠好不好?”“咳嗽确实没有那么快好的,别担心。”
这位长宁区天山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在街坊邻居的口中,一直是位“暖男”。在去年冬季的疫情挑战袭来之际,他和同事们始终坚守,与居民守望相助。
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发热门诊从一天180人次的就诊量降到目前三四十人次了,但普通门诊的就诊量上来了:转阴康复居民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呼吸道症状治疗,慢病患者的后续诊断检查、调整用药都需要个性化方案。”陶齐渊的鼠标上下移了移,“以前一整天的门诊量大约100人次,现在一上午就超过这个数量了。”
去年12月20日,陶齐渊“阳”了。短暂休息的3天里,他的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就在微信群里为患者解答;症状稍好些,他又立刻回到了岗位上。“第一天返岗,我只看了半天门诊,身体实在撑不住。”以一周5个工作日计算,中心门诊、站点门诊、发热门诊、病房值班、家床巡诊……陶齐渊的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见缝插针的对话期间,一位白发苍苍的阿婆走出诊室又折返,“谢谢陶医生哦!”居民们的感谢真诚而质朴:老伯和老伴一同来看病,临走时把一大包零食放在陶齐渊台子上,“你们太辛苦了,有时间休息的话吃一点呀,或者给家里小朋友吃!”
每天线上线下巡诊
最让陶齐渊记挂的是养老机构和家床的老人们。这天7时不到,电话响了,天义居委干部语气紧张,“有位孤老发热了,浑身疼痛得下不了床,怎么办?”陶齐渊一边赶往中心,一边电话仔细询问病情。“中心有48张床位,目前也非常紧张,我们想尽办法为居民联系各级医疗机构,先诊断、再留观,优先为行动不便、症状严重的高龄人群提供服务。”
陶齐渊的签约居民近2000人,此轮疫情高峰到来前,他已详尽排查了重点人群、次重点人群情况。天山辖区内共有5家养老机构,他常去的2家如今更是每天线上线下巡诊,“有急事大多打电话来,有些非签约居民打来中心总值班室,抄下电话我再回拨。”
有位95岁的签约老人年前感染,家属和医护都悬着一颗心。经过悉心照料、用药,老人的低热终于退了,胃口也逐渐好起来,只剩下咳嗽症状。“陶医生,我这样的情况还要来住院吗?”听见他亲自打来的电话,陶齐渊松了口气,“不用的,老先生,再休息休息,就能健健康康过年啦。”
处处有医护忙碌身影
中心主任毕芳芳告诉记者,自去年12月上旬以来,社区发热哨点诊室的功能不断转变、健全、升级,最高峰时一天救治93名感染者,而相伴而来的,是医护人员同样来势汹汹的感染潮。“高热、疼痛等剧烈症状一缓解,大家就争先回来,为同伴分担。”
在陶齐渊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团队,共有3名家庭医生、3名护士和1名中医医生。近日以来,除了在社区的常规工作,陆续有资深全科医生支援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袁佳佳就是其中一位,如今正在120工作的他和司机、随车担架员昼夜奔波,接单几乎从未间断。
已近下班时分,医护仍在为补液、吸氧患者调整滴药速度,询问吸氧感受。中心的各楼层里,放射科、心电图室、病房、药房……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很多同事们3年没回老家了,等熬过这一波高峰,一切都会慢慢变好。”陶齐渊说,“在这之前,希望能让更多人平安回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0 06: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