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行说是汉朝皇帝派到匈奴的侍臣,到了那里,他不帮汉朝,反而帮助匈奴,由此被后人骂为“汉奸”,到底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了?
“汉奸”这词最早是清朝统治者污蔑那些为汉人谋利的人,为了维护汉人利益与统治者作斗争。如果用现在的观点看,显然带有褒义色彩。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词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汉奸”一词变成了贬义,指出卖汉族利益的人,现在更是指出卖国家利益的人。用现在的词定义两千多年前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合理了?中行说所作所为确实损害了汉人的利益,他处处针对汉朝。比如不让匈奴穿汉朝送来的精美服装,向匈奴大汗献计,何时是抢劫汉朝粮草的最佳时机,在他的指点下,匈奴人在边界屡屡得手,并且曾抢到了汉朝都城——长安附近,差点端走了皇宫,要不是周亚夫的殊死抵抗,一千多年后的“靖康之难”可能提前上演。为了对抗汉朝军队的疯狂进攻,中行说在临死前向大汗献计,要求在水草之地撒毒,准备毒杀汉军,延迟其进攻,可见其狠毒。中行说如此心狠手辣,对汉人毫不客气,的确让汉朝损失巨大。
中行说本来是汉朝燕国阉人,被皇帝相中后作为和亲公主的侍臣派往匈奴。在和亲之前,中行说还是汉朝人,所以理应为汉人服务,维护汉朝利益。如果他出卖汉族利益,被称之为“汉奸”似乎无可厚非。但是中行说在去匈奴之前,并没有损害汉朝的利益,不仅如此,而且还热爱这块地方,舍不得离开。当汉文帝要求他去匈奴时,中行说十分不愿意。他告诉皇帝,自己不想去,但是文帝没有考虑,告诉他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哪怕中行说放出狠话:我去也可以,但是我到了匈奴那里,肯定会成为大汉真正的威胁的。只不过皇帝并没有将其放在心上,他认为这不过是中行说在说气话罢了。中行说明白一旦去了匈奴,这一辈子都回不来了,他可能会终老异乡,服侍的可能不只是公主,还有匈奴。他当时并不喜欢匈奴,非常讨厌,认为他们非常可恶,经常骚扰边境,影响汉朝的安全。在去匈奴前,中行说其实是非常热爱汉朝的一个人。
尽管不愿意离汉赴匈,但是皇帝没有改变他的主意。中行说不得不随公主奔赴匈奴。到了匈奴,中行说已经不再是汉朝人了。汉朝的和亲带有和平性质,通过下嫁公主,两地结为亲戚关系。汉朝的皇帝成了匈奴人的亲人,不再是陌生人,而是一家人。这是理想状态,但是如果两地关系没法调和了?匈奴与汉朝之间的关系不会因为和亲而得到缓和,那么和亲团队又如何抉择了?他们到底应该站在汉朝一边,还是站在匈奴这边。和亲团队自进入匈奴以后,他们就已经属于匈奴人了。只不过是匈奴的汉人罢了,但也归匈奴管,是大汗的子民,只不过是汉人血统罢了。既然已经是匈奴人,当然需要维护匈奴的利益了。维护匈奴的利益有多种手段,和平和战争是主要的。不管哪种手段,目标都应该是实现匈奴利益最大化。这个道理就像现在某位国人离开中国,加入其他国籍,他已经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只不过是那个国家的华人罢了。因此,维护本国利益就成了自己的选择。
中行说的才智在汉朝非常普通,至少不属于顶尖的那种,所以皇帝不怎么重视他,让其作为公主的侍臣到匈奴。但是在匈奴,这就不同了。在整个匈奴,中行说成为顶尖谋士,他的才智成为稀缺资源,大汗非常看重。中行说本身比较聪明,另外又是汉人,对汉朝非常熟悉,这些在匈奴就属于稀缺资源,故而得到了大汗的青睐,能参与匈奴的最高决策,具有极大的权力。如果在汉朝,中行说成了一件可有可无的衣服,皇帝不要了,直接扔掉。两地最高统治者的不同态度,促使中行说死心塌地的为匈奴人卖命。
中行说唆使匈奴人进攻汉朝,处心积虑地对付汉朝,其实他本质上还是爱汉朝的。因为爱得太重,所以才会伤它太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2-01 05:45:4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