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世纪的西欧农业发展也是学者关注的一个领域,通过研究农业耕作的变化,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由此对整个国家和时代的发展进程做出一个概览性的研究。
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衰落走向复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西欧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土壤因素、人口密度等情况的变化,农耕制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二圃制和三圃制并存,表明西欧人已经认识到土壤肥力和适时休耕的重要性。
西欧农业的发展受到了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影响,这两种随时主要影响,但也并没有掩盖蛮族因素和东方因素的影响。
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度出现的原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土壤肥力的考虑,耕作者经验的总结,包括从古罗马那里继承下来的经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城市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需要、人口规模的扩大要求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革,否则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自然因素与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的形成
1.土壤肥力的考虑
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度当属二圃制和三圃制最为主要,两种农业耕作制度都考虑了土壤肥力的问题。
首先是二圃制度的运作模式,二圃制是指将土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耕作,一部分土地用于休耕,两块不同用途的土地每隔一年相互对换,换句话说,第一年用于耕作的土地,第二年用于休耕,如此来回交替。
对于休耕的土地来说,并不是任其搁置抛荒,而是不耕种作物,但允许各种牲畜在休耕地上放牧,由此观之,二圃制可以实现土地肥力的休憩,避免因土地过度耕种而引发的肥力流失现象。
然后是三圃制度的耕作模式,三圃制的耕作方式与二圃制有相似之处,三圃制将土地分割成三块,一块用来休耕,休耕地与二圃制中的休耕地是一样的,用于保障土壤肥力;
第二块土地用于种植冬季作物,第三块土地则用于耕作春季作物,三块土地每年轮换使用,三圃制在法国南部比较流行。
实际上,选择三圃制还是二圃制,主要由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所决定,例如胡长江在《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一文中指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北部地区的芬兰、瑞典东部等地区因冬作物不易生长而实行二圃制。”
三圃制和二圃制作为中世纪西欧的重要农业耕作制度,都留出一块土地休耕,以积攒土壤肥力,避免水土流失等不利情况的出现。
因此,中世纪西欧农业采取二圃制和三圃制,以及临时耕作制度等方式表明西欧人已经意识到保护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2.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的考虑
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度得以形成还在于西欧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首先,西欧的地理环境以平原为主,地形坡度小、落差小,但从地理条件来看,西欧似乎非常适合发展农业。
然而,结合气候来看,西欧却并不适合发展像东亚那样的农业,只适合畜牧业和部分农业的发展,因为西欧的气候受西风带影响,因靠近海洋而深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全年降水较多,唯有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出产橄榄等农产品。
西欧的耕作制度中有冬季作物的种植选项,这与西欧的气候有紧密联系,因为西欧的冬季并不十分寒冷,与北欧的瑞典挪威相比,西欧的动机实在逊色,所以仍然由适应冬季寒冷气候生长的农作物。
与此同时,西欧夏季作物因为光照不足,生长的势头并不强劲,反而低矮的牧草长得十分旺盛,所以西欧的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这也是三圃制和二圃制中的休耕地所产生的有利结果。
中世纪早期的农业耕作制度处于衰落状态,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早期的农业耕作制度是一种粗放的耕作制度,过于浪费。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西欧人在中世纪只能采用粗放的生产方式,毁林复耕、投入多而收入少等现象屡见不鲜;其次,受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农业只能是粗放型生产模式。
因为西欧人尚未走进土地连作的生产方式,仍然是土地休耕的生产方式,再加上地中海地区在公元六世纪左右爆发了鼠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于是土地被迫搁置抛荒,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被保留了下来。
二、社会因素与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的形成
1.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结果
二圃制和三圃制作为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的主要代表形式,它们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中世纪人口的增加要求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早期的中世纪西欧是一个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的社会,但后来随着城市的兴起,城市居民通常不事农业劳动,所以农业劳动的任务通常都被农村的农民所承担。
马克垚的《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中记录了西欧高卢的人口比例,“在6世纪的高卢,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只有5.5人……”。由此可见,西欧人口增长的速度,人口增长对农业耕作制的改进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较于古罗马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中世纪西欧的二圃制和三圃制着实是一种复兴。有学者认为三世纪左右的日耳曼民族仍然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或者是刚跨出原始社会的大门,发展着一种并不稳定的定居农业。
因此中世纪西欧人不仅能提高农作物的出产量,还能注重到休耕以保持肥力的重要阶段,可以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复兴。
城市的兴起对于中世纪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城市的发展更吸引西欧人,所以大量农村人口走进城市以后,农业生产就会丧失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导致部分土地被搁置抛荒。
为了避免土地被被动抛荒,人们采取了主动休耕的方式,即在人口不足的情况下,只耕作一部分土地,另一份土地则主动让其休耕,以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中世纪西欧中部实行三圃制,南北部实行二圃制除了有自然因素和气候的考量,还有人口不足的考虑。
2.经验继承的产物
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主要继承的是罗马的农业耕作方式,西欧人不仅继承了罗马的农业耕作制,还继承了罗马的许多农业知识,例如老加图的《农业志》,除了古罗马的农业生产经验,东方拜占庭帝国的农业耕作经验也是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度的一个经验来源。
但拜占庭帝国的地理环境、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与西欧并不相同,所以并不能完全复制,只能有选择地借鉴,因此中世纪西欧主要继承了古罗马的农业耕作制度和知识。
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日耳曼民族等蛮族进入西罗马帝国的统治疆域,并将游牧文明带进了西罗马帝国的统治范围,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被搁置一旁。
直到法兰克王国及其后裔重拾古罗马的农业耕作方式时,才将古罗马的农业耕作经验保存下来,而中世纪西欧人也在古罗马农业耕作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了二圃制和三圃制的复兴。
虽然中世纪西欧人继承了古罗马的农业耕作制,但它也将古罗马粗放的农业发展模式继承了下来,这一粗放的农业或者经济发展模式直到工业革命兴起以后才出现较大的变化。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的形成还在于统治者对农业发展的支持,这在法国表现得最为明显。
三、总结
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方式以著名的二圃制和三圃制为主,并结合了其他的耕作方式,共同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在西欧的复兴。
前工业革命时代的农业生产主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需要,农业生产只要满足自家的生活需求就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至于农产品交换等商业领域的需求则属于次要需求,并不在农民的考虑范围,这些因素就导致农业耕作技术的不进步,久而久之,农业耕作技术就会走向退步的边缘,即衰落。
然而,在中世纪西欧农业耕作制度衰落之际,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农业大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加。
于是在一众封建主的带领和督促下,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以奴隶和佃农为耕作主力军的粗放型生产模式转变为精细型生产模式。
很快,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实现了复兴,农业产量大幅增加,土地也得到了有效利用,休耕制度的出现更直接避免了土壤肥力的流逝。
参考文献
胡长江:《论中世纪西欧的农业耕作制》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罗马帝国衰亡史》周广远:《经济结构与英国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关系》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11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