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19 20:43: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上古五帝之一,颛顼绝天地通时,“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其中“黎”即为“重黎”,担任颛顼时“火正”一职。

根据史记记载,帝喾时重黎继续担任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并命令重黎(祝融)讨伐共工,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祝融共工大战”(共工怒触不周山),又被理解为“火神与水神的大战”。

重黎之后,他弟弟吴回继续担任火正,后来陆终(吴回之子)也担任火正,但帝尧时期却是商人始祖商契(阏伯)担任火正。

问题在于:从史书记载来看,“火正”权高位重,或为善于火耕而得名,或为掌管部落之火,或为天文观测职位,那么到底是指什么呢?考古取得重大发现,也就难怪古书说“七月流火”。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上古遗址中的“火”

用火,是古人类的伟大发明,具有划时代意义。中国古人类何时用火,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根据现有考古发现,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古人类已经学会用火。

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在其中的第十层发现了灰烬、炭屑、烧土、烧烤面和烧骨,同时还发现了火塘,测年为距今40万年前,表明当时“北京人”已具备了管理火的能力,对火的使用能力具有相对的连续性。

除了周口店遗址,还有辽宁金牛山遗址、陕西龙牙洞遗址、山东沂源古人类遗址等,都曾发现20万年前的用火遗存。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早期发现的遗址,火塘相对简易,旧石器中晚期开始出现用石头垒砌成的高级火塘,后来中国古人类对火的使用越来越成熟。

在距今2万年时,中国已经出现陶器,考古发现江西万年仙人洞陶器,距今2万年到1.9万年前,是世界上最早的陶器。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陶器进一步发展,远超世界其他文明,背后反映中国古人对“火”的运用已经非常成熟。

问题在于:从“北京人”到颛顼,时间跨度40万年,古人对“火”的认识与运用,已经相对成熟了,还有必要再设立一个权高位重的专门管理“火”的“火正”吗?(下图,山西运城绛县周家庄遗址陶窑,该遗址距离陶寺遗址不远,可能是舜都)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中国上古农业用“火”

根据史记记载,“祝融”后代陆终有六个儿子,最小的叫“季连,芈姓、楚其后也”。由于楚人起源于今天河南南阳市淅川县一带,因此颛顼、祝融所处位置,相距不会太远,大概位于南方,或者中原偏南地区,适合种植水稻。

在南北朝之时,南方以水田为主,主要还是采取“火耕水耨(nòu)”的耕种方式。如果重黎发明火耕之法,大大加快农田开发速度,可以快速增加农田,从而收获更多粮食,那么的确可能因为“善于火耕”而被颛顼任命为“火正”。

不过,火耕之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考古发现最迟1.4万年前中国已经开始种植水稻,发展到颛顼时已有上万年,人们不太可能不知道“火耕”开发农田,所以因为“善于火耕”而被颛顼任命为权高位重的“火正”,可能性似乎不太大。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问题在于:如果“火正”既非管火之官,似乎又不是因为“善于火耕”,那么到底因为什么呢?其实,还是与农业有关。

任何文明的农业,经过一段发展之后,必然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农时”,也就不得不要“观象授时”,以便安排农业生产。以现在考古来看,古人大概采用两种方式确定“农时”: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首先,观测协风

《国语》记载,虞夏商周的四朝始祖,其中虞朝“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所谓“协风”就是“春天温和的风”,虞幕搞清楚“协风”,自然就能适时“春播”。

鲜为人知的是,甲骨文中的“中”(见上图),极有可能就是一种观测协风的工具,其中的一竖,也有测影、观测天时的作用。

儒家倡导中庸,其中之“中”,不是中间,而是代表“最合理”。协风到来,开始春播,无疑是最合理的种植季节,或许“中”由此演化为“最合理”之意。另外,种植之“种”,更应该解读为要适应天时地理的“种植”方式才符合“中”道。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其次,天文观测

《左传》记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所谓“阏伯”,就是商人始祖商契,负责负责祭祀、观测大火星,据说在如今的河南商丘阏伯台(见上图)观测,于是大火星也被称为“商星”。

大火星不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火星(古代叫“荧惑”),而是二十八宿之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五宿心宿第二颗星,即“心宿二”,就是现在的天蝎座α星。在4000多年前,大火星每年都有运行不变的规律,因此观测这颗星就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比如,大火星在东方黎明时出现正好是“春分”,每年夏历六月出现于正南方,七月后逐渐偏西下沉,在西方不见时正好是“秋分”,因此古人观测到了这一天象,所以才会说“七月流火”,预示着天气开始转凉。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上图,国家地理中文网发布,公历7月15日拍摄的天象,其中“心宿二”即为“大火星”。

现代考古发现,位于河南濮阳的西水坡遗址,距今6500年左右,其中发现古人用蚌壳摆成的北斗、东宫苍龙、西宫白虎等星宿图案,而图案清晰地标出了“子午线”和“卯酉线”(此两线古人称之为“二绳”),显示出了东宫“心宿”即“大火星”、西宫“参宿”和北斗形成的“三辰定时”系统。可见,在上古天文观测中,大火星的地位非常重要,是日常要观测的天象之一。

由于天文观测的特殊性、重要性,非一般人可以担任,因此火正位高权重也就顺理成章了。

权高位重的“火正”到底是指什么呢

综上,所谓上古“火正”,更应该是一种天文观测官职,起初主要观测事关农业生产的“大火星”,后来成为天文观测职责的统称,大概相当于封建王朝时的“钦天监”,因此文章开头的重黎(祝融)、吴回、陆终、商契他们都掌管天文、祭祀大火星,而不是一般理解的“火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0 05:45:3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火星冲日自今日起迎最佳观测时机 错过再等十年
...),火星迎来了冲日现象。在冲日前后的一个月内,均为观测火星的绝佳时机,天文爱好者们不妨尝试在天空中寻找这颗略带红色的行星。火星冲日,是指火星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的位置,使得地
2025-01-16 18:56:00
就在今晚!天空将上演月球“吃”火星 肉眼就能看
...文现象——月掩火星,将于2月10日凌晨在天际上演。此次观测条件在我国西部地区尤为优越,天文爱好者们仅凭裸眼或借助天文望远镜便有机会捕捉到这一壮丽景象。火星,作为地球的近邻,在
2025-02-09 15:46:00
3日凌晨火星伴残月上演“星月对话”
...的天象,每个月都会发生多场,但并不是每次发生都适合观测。星空摄影师鲁罡2023年7月21日在甘肃陇南拍摄的火星伴月。(星联CSVA供图)火星是太阳系中自内向外的第四颗行星,也
2024-06-01 15:09:00
...射电望远镜,对两个探测器的信号受太阳影响情况进行了观测,获取大量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2023-01-16 00:14:00
大名鼎鼎的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为什么连火星都拍不清楚?
...间望远镜(Hubble Space Telescope)曾经备受关注,其优秀的观测能力和丰富的科学成果令人瞩目,然而在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发射升空之后
2024-07-22 10:36:00
月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九行星是否存在,火星的火山为什么不会喷发
...以人类的科技还不足以完全对其进行探索。从早期的天文观测到现代的太空探索,月球始终是我们探索宇宙的重要目标。它见证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不断深入,也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2024-06-05 14:27:00
中国航天 新年新飞跃
...射。这意味着2023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有望保持“60+”的高位。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共实施了6次发射任务,长征二号F、长征五号B、长征七号三型运载火箭接力亮相,分别执行载
2023-01-12 05:50:00
...时间节点,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先民对于大火星的观测。原来,在清明的起源及部分习俗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多古老的天象观测密码。上古时期,先民观测太阳视运动轨迹时,往往将黄道附近
2025-04-05 21:07:00
...一项火星存在液态水的研究成果。基于“祝融号”火星车观测数据,我国科研人员首次发现“祝融号”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存在结壳、龟裂、团粒化、多边形脊、带状水痕等特征。光谱数据分析发现,
2023-05-05 01: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
康熙生父是洪承畴?乾隆、光绪身世也成谜?清史专家:均是谣言
大皖新闻讯 连日来,一则“康熙生父可能是洪承畴”的消息在网上广泛流传,并引发热议。对此,11月7日,大皖新闻记者专访了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2025-11-07 19:54:00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日前,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六周年之际,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新作《域外故事集》做客南京世界文学客厅
2025-11-07 07:50:00
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
南京市档案馆物证还原英烈隐秘岁月吴石烈士户籍卡首次公开吴石烈士户籍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杜文双 摄南报网讯(记者祝东秀苍淑珺通讯员王伟朱亚东)热播剧《沉默的荣耀》凭借对吴石将军潜伏历程的真实还原
2025-11-07 07:50:00
鲁网11月4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嘉祥县孟姑集镇岳楼村的岳氏家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康熙皇帝为表彰岳峰秀的清正廉洁
2025-11-06 09:55:00
最近,网上掀起关于对康熙亲生父亲是谁的讨论。更有网友推测,康熙父亲并非顺治而是洪承畴。对此,中央民族大学严实教授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
2025-11-07 00:46:00
【大风影像】终南正脉——至相寺
深秋的秦岭山脉,终南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怀揣着对千年古刹的向往,驱车向南,沿着子午大道一路疾驰,目标直指天子峪深处的华严宗祖庭——至相寺
2025-11-05 17:31:00
《羋月传》作者蒋胜男:不要想象一个“自己的古代”
大皖新闻讯 著名网络小说作家、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羋月传》作者蒋胜男现身安徽霍山迎驾笔会。作为人气作家,蒋胜男结合《羋月传》的创作直言
2025-11-05 23:14:00
沈举人巷:微更新,焕新颜
近日,鼓楼区华侨路街道沈举人巷完成“微更新”。这条200米长的老街聚焦景观提升、文化重塑与便民设施优化,更新过程中融入科举文化、名人记忆等元素,在留存历史底蕴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
2025-11-05 08:18:00
地戏是流行于贵州省安顺市的地方戏,其产生与明初来自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河南等地的安顺屯军有关。明朝军队在贵州设有24个卫
2025-11-05 03: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