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今天要分享的是盘中形态:双重顶和双重底。
双重顶和双重底在实践操作中出现的非常频繁,双重顶有如同是字母m而双重底如同是字母w,这两种形态很容易被识别,但是同时也是最容易迷惑人的。
双重顶(图5-11)
双重顶是很常见的反转形态。一只股票上升到某一价格水平时,出现大成交量,股价随之下跌,成交量减少。接着股价又升至与前一个价格几乎相等的顶点,成交量再随之增加却不能达到上一个高峰的成交量,又第二次下跌,股价的移动轨迹就像字母M,这就是双重顶。
(图5-11)双重顶
股价必须突破颈线,双重顶形态才算完成。
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之后,股价的涨幅已经很大了,一些投资者获利颇丰,产生了一种居高思危的警示。
因此当股价在某一阶段突发利空时,大量的利润回吐会造成股价加速大跌,当股价回落到某一水平,将吸引短线投资者的兴趣。
另外,较早之前卖出的获利者可能在这个水平继续买入补回,于是行情再次上升。
但是与此同时对该股的信心不足的投资者会觉得错过了第一次在高点出货的机会,而马上在市场出货加上低水平获利回补的投资者,亦同样在这个水平再度卖出,所以强大的沽售压力会令股价再次回落。
由于两次高点都受阻回落,那么令投资者对于这支股票短期内没有办法继续上升,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卖出,令股价跌破上次回落的低点。
投资者在运用双重顶研判个股的时候,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初期看形成了双重顶的形态,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变为双重底形态。
因此在研判时要综合各种因素进行考虑,在上升趋势当中,一些所谓的双重顶的形态往往会演变成双重底。
有的个股的确在一个高点之后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调,之后再度上涨,到前期高位再度下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头部。
需要说清楚的是形成双重顶后,内在因素介入的主力资金被套后无法顺利出局,因此被迫拉高股价,以便择机再次出局,所以这种方法也是主力的一种无奈的举动。
双重顶形态出现在下降通道中的情况比较多,由于市场上往往有超跌抢反弹的资金在前期的低点附近做多,又在前期的高点附近做空,从而导致了双顶的形成。
此时技术形态表现出来的特征往往是第二个头部低于第一个头部,这种下降通道中形成的双顶意味着短期的抵抗结束,市场再度向下走低,一般而言也意味着其形成的箱体中箱底的位置具有较强支撑,是未来值得关注的位置。
双重底(图5-12)
双重底是指股票价格在连续两次下跌的低点大致相同时形成的走势图形,双重底是标准的低价反转型,此后,股价会不断的上升。
图5-12双重底
市场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下跌后,股价跌幅已大,持股的投资者觉得价格太低而惜售,而另一些投资者则因为新低价的吸引而尝试买入,于是股价呈现回升,上升至某一水平时,较早以前短线投机买入者获利回吐,那些在跌市中持货的投资者亦趁回升时卖出,因此股价再一次下挫。
真正的双重底形态反映的是市场在第一次探底消化获利筹码的压力后下探,而后两度发力展开新的行情。既属于技术上的操作,也有逢低吸货的意义,也就是在第一次上涨中获得的筹码有限,为了获得低位的廉价筹码,所以股价再度下探。
这反映出两重含义:一是做多的资金实力有限并且参与的时间仓促,通过反复的方式获得低位筹码;二是市场的空方压力较大,市场上涨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抛盘压力,不得不再次下探。
许多投资者往往喜欢在下跌趋势中,运用双重底来判断底部和预测未来,但在实际走势中,如果大的趋势是向下的,那么途中短期出现这样的形态,多数情况下会以m头的形态继续走低。
真正成功使用该种形态的时间段是在大趋势向上途中,市场股指或者个股股价遇到获利回吐的压力后出现的调整和波动。
这时去预测,成功概率才会更高,而在趋势向下的情况下,利用这样的形态去判断底部常常是错误的。
在实际操作中,双重底形态的最佳介入时机有三个:
第一,在第二个底部的上翘处,此时买入的价位最低,被套的可能几乎为零,不足之处是股价不一定马上涨。
第二,在突破双重底形态的上沿时,此时买入,一般当天即可能见到效益,在资金利用效率上最合算,不足之处是跟进的时机很紧迫,难以把握。如果主力有意震仓打压的话,有可能短期被套。
第三,在突破上沿后的回调时,但投资者必须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双重底突破时都要回调。
每一次的入场前都要做好计划,不打无备之仗。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即使不将交易计划形成书面文字,也要在心里有一个基本的打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15 05: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