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一把精巧的玉刀,揭开了夏朝神秘面纱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1 20:24: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一把精巧的玉刀,揭开了夏朝神秘面纱

我们熟悉的中国历史是由夏商周开始的,然而,在很长的时间内,西方学者否认夏商两朝的存在,认为《史记》不过是人云亦云之作。直到十九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以及1928年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的存在才确凿无疑被证实。更可喜的是,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带队发现了二里头遗址,夏文化也变得触手可及。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工作,已经持续了六十余年,历经三个阶段,根据科学测年,它们的时代分布约为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这正好是夏代中晚期。虽然还没有找到文字实物,但出土的生产工具、武器、乐器、礼器,都已经证明当时相对发达的社会面貌。其中,一把玉刀的出土,格外引人注目。

一把精巧的玉刀,揭开了夏朝神秘面纱

这把玉刀叫夏七孔玉刀,1975年,在第二阶段考古勘探中,被工作人员在四角楼附近中发现。刚刚出土时,它浑身都是泥,丝毫不起眼。经过清洗,它的古朴庄重,惊呆了考古专家。

夏七孔玉刀长为65厘米,厚薄有些不均匀,然而最厚处也不过0.4厘米,显示出当时工匠高超的工艺技术。玉刀的刀体扁平,好像宽长的梯形,两侧有对称的凸齿。在刀体之上,还有等距离的七个小孔,整齐划一,排成一条直线,玉刀也由此得名。而且,玉刀的两面,还有交叉的直线阴纹组成网状和几何纹图,这也显示了夏人初步建立的审美情趣。另外,玉刀的玉料呈现墨绿色,局部有黄色沁,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发出古朴凝重的光泽。

一把精巧的玉刀,揭开了夏朝神秘面纱

要知道,一个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是重要的考证环节。夏七孔玉刀上面的纹饰,是迄今为止在二里头遗址所见的最精美的,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在那个时代,华夏民族的先人们已经走出了蒙昧,掌握了较高的生产力,拥有了技艺精湛的玉工,也有了自己的审美标准,更是将生活方式向外延伸拓展,并不满足于基本的吃喝住行。

很多人会好奇,这样的玉刀,在当时是做什么用的呢?由于缺乏文字的记载,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虽然是刀状,但因为玉器本身材质的特点,绝对不是实战的武器。基本上,专家认为有三个可能。

一把精巧的玉刀,揭开了夏朝神秘面纱

一是作为礼器使用,是王权的象征。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就曾指出,这把玉刀当属于礼兵器类,它的灵感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但已经脱离了使用功能,徒有其表而已。而且,因为玉器的珍贵,加工更是不易,玉刀更多是代表权力,特别是王权。尤其是上面的纹饰,应该是当时的重要标志,值得进一步研究并等待其它考古实证的出现。

二是作为葬具使用,因此缅怀纪念亡者。在二里头遗址和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其它遗址中,也出现过同样带孔的石刀和玉刀。它们虽然有大有小,外形还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之处就是均出土于墓葬,而且钻孔都是奇数。专家推测,这可能是当时的丧葬习俗,奇数表示当时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孔的数量也应与死者的地位有关。

一把精巧的玉刀,揭开了夏朝神秘面纱

三是作为一种刑具,惩罚犯人所用。前面我们不是提到,玉刀的整体为墨绿色,但局部有黄色沁吗?也有学者认为,那是血迹渗进玉里并且经过长时间的反应而形成的。基于这个思路,他们认为玉刀可能是是作为行刑的刑具。玉器虽然不能在战场杀人,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惩罚犯人。特别是在那个时代,肉刑很多,五花八门,玉刀最让不能用来斩首,完全可以用来刺字、去髌骨、阉割等等。

当然,到底是什么作用,在没有新的可靠证据出现前,一切都是猜测。然而,这把小小的玉刀,无疑代表了当时的历史,也揭开了夏代文化的神秘一角,为历史学家的艰辛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实物证据。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2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夏朝的谜团:文化水平、存在时间与消失之谜
...苦,终于在二十世纪中期,发现了坐落于洛阳偃师地下的二里头遗址。很快考古学家开始了对遗迹的探索。经过整理分析,考古学家们确定此地可以作为都城。但是通过进一步研究,考古学家们判断
2023-10-01 08:25:00
...吸取良渚文明的经验后,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王朝。二里头遗址的惊艳出场,揭开部分神秘面纱二里头遗址被发现在河南偃师,由徐旭升团队发现,他们从北京一路到了河南、陕西进行挖掘开发
2023-03-18 16:41:00
夏朝存在400多年,为何挖不到
...密细致的分析才行。唯一与夏文华产生关系的就是河南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址从考古发掘出的时间以及空间层面上分析,与夏朝的记载比较贴合,最起码证明了一点,商朝之前,确实存在一
2024-09-29 12:31:00
二里头三星堆匈奴,与夏朝有关的为何都没文字
...河南偃师的考古学发现中,我们已经找到了早于商文化的二里头文化,但因缺乏确切的文字证据,对夏朝的认识仍然充满变数。学者们对夏墟的具体位置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夏朝可能在甘青一带,还
2024-05-03 18:41:00
南博讲坛|走进二里头,触摸“中国最早王朝”的历史脉动
...晰。9月1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做客“南博讲坛”,以《二里头与中华文明》为题,带领观众走进二里头遗址考古“第一现场”,围绕近年来二
2023-09-17 20:58:00
夏代考古有重大发现 二里头都邑城墙或被找到
...国”在北京发布夏商时期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进展:偃师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发现二里头都邑迄今所知最宽的排房建筑,首次发现十字路口区域四座分区围墙并立的布局。二里头遗址北邻的古城村遗址
2024-12-26 13:05:00
这个灰头土脸的专业,悄悄火起来了
...些价值连城的精美文物,是堪比抽卡游戏里SSR的存在。 二里头遗址(约前1750一前1530年)出土的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2024-12-20 08:43:00
夏朝的谜底或许就在这里
...不可辨的远古植物残留,名叫“浮选”。在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拥有一个独立的院子,前院是整理、分类出土物的地方,堆满蓝色货箱,装着一箱箱陶片、兽骨和
2023-10-29 14:15:00
...转自:河南日报本报讯(记者 田宜龙 王雪娜)9月26日,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体系协调会在洛阳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实地调研二里头遗
2023-09-27 06:5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历史上的今天 | 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诞辰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年4月2日~1875年8月4日),又译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德森等
2025-04-02 11:32:00
季布一诺:楚汉风云中的诚信丰碑
他是项羽麾下骁勇善战的猛将,令刘邦闻风丧胆;他也是汉高祖悬赏千金也要生擒的“死敌”。可当生死攸关之际,竟有人甘冒灭族之险
2025-04-02 09:34:00
“孔融让梨”世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他哥后来为他而死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上出过很多有高尚美德的名人,也有很多关于美德的故事。比如说“曾参教子”
2025-04-02 00:05:00
万贵妃比明宪宗大17岁却为何极度受宠?她最终的结局如何?
铁打的万贵妃,流水的皇后”,说的就是明朝皇帝朱见深对万贵妃的专宠。自古老夫少妻的组合很常见,但老妻少夫却相对“另类”。这不
2025-04-02 00:09:00
迁西县塔子山村:八十余载坚持守护无名烈士墓
图为村民为烈士扫墓。王喜增摄3月27日清晨,燕山深处的迁西县上营镇塔子山村,薄雾轻笼。清明节即将到来,塔子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宗宾和几名村民带着铁锨和笤帚
2025-04-02 06:46:00
大皖新闻讯 为纪念赵朴初先生逝世25周年,传承和弘扬赵朴初先生爱国主义与无私奉献精神,安庆市赵朴初故居陈列馆近日同时举办三组主题展
2025-04-01 22:06:00
清明节吉林省各博物馆用35个展览带观众“邂逅历史”
清明节小长假已经进入倒计时,吉林省内各博物馆将推出35个展览,邀您共赴春日之约。此外,有多家博物馆延时闭馆,让观众可以在博物馆中尽情度假
2025-04-01 23:03:00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