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黄冈日报
记者 吴鹏 陈波澜 通讯员 黄俊
砥砺前行。创办于2016年的黄冈科技职业学院交通学院,一路走来,宛如一颗新星,活力四射。
厚德精技。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育人方式、教学模式改革,校企赋能,促进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为学生擘画出人生出彩、专业出彩、发展出彩的美好画卷,向社会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薪火传燃。“立足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构筑通往成功彼岸的‘立交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创业就业选择,助力在‘多赛道’上成长成才。”交通学院执行院长胡成龙说。
创新赋能——
铺就学生人生出彩路
交通学院作为黄冈科技职业学院重点建设学院之一,胡成龙深知肩上的重任。
近年来,该院紧跟职教发展步伐,对接汽车产业发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新四化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打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组成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业集群,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迈向成功的彼岸,铺设了一条希望之路。
强根基、延链条,创新推动教学变革。关注汽车行业的最新动态,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专业、课程、实训、就业”的全面合作,定制产教融合新模式;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教材开发,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范式,学院成为武汉都市圈汽车(新能源汽车)制造、维修、服务领域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下好人才“先手棋”,走活发展“大棋盘”。新赛道上如何做好创新这道加试题?该院在人才强院上着力,变“第一资源”为“第一动力”,以“双师型”团队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把“加试题”做成“加分题”。赴海外学习归来的教师,将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为学院注入了新活力;引进全国智能制造专业精英和全国汽车维修技能大师等业界翘楚,指导教学和实践,为学院发展赋能;50余人组成的专兼职教学团队,成为“工匠之师”人才培养主体;占比80%的双师型教师,在教改、育人、研究、服务融合中的骨干作用凸显。
创新激活一池春水。建立汽车新技术研发中心、设立“唐海波技能大师工作室”,实行订单培养、现场工程师培养、学徒制培养……多形式实践教学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软硬”实力得到提升。
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该院拓宽育人路径形成鲜明特色,毕业生深受企业青睐,综合就业率长期保持在高位水平。
学以致用——
搭建人才培养“直通车”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交通学院“一班人”以企业需求作为办学“风向标”,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注重技能培养,实现教学与实践相融,为学生成长成才打通“最后一公里”。
5月17日,在仿真4S店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综合实训室里,学生围着一辆新能源车上课。
“实训教室设计成前店后厂的格局,完全模拟汽车销售、售后、维修保养一条龙的流程,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陈菁说。
如何从“大有可为”迈向“大有作为”?该院健全校企协同育人、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搭建“直通车”,让每个学生出彩。
打破传统教学,车间即教室,教室亦车间。置身真实的教学环境,实训教学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学生们在生产线上学中做、做中学,练就硬功夫、真本领。
以校企合作为基石,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国内知名主机厂、汽车经销集团联手,建立30多个实习就业基地,与上汽大众、东风、比亚迪、吉利、中德集团等企业合作,开设特色订单班,学生毕业即就业。
建有省内同类院校规模最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速威汽车连锁服务中心实训基地和校内汽车整车实训室、喷漆实训室等设施,让学生在真实场景操作实践。
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目的,做实“三教”改革。育人场所从校园走向社会,育人主体由“学科教师”换成“行业精英”,育人方式由“现场体验”替代“机械传授”。教育教学创新,学生在学习、实践、探索中,从“赛道”悟出“学道”。
进入新时代,学院瞄准职教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去年12月28日,交通学院上汽大众智能汽车产业学院成立,产教融合迈出新步伐;同年12月,投资200万元的新能源实训室投入使用,同年10月30日,学院荣膺新能源汽车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单位。
培根铸魂——
探索多元育人新路径
育人之本,在于培根铸魂。
思政教育如何培根铸魂?该院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陈菁介绍,依托本地红色资源和独特的校本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思政课程教学设计和课程思政育人方式,让学生“内化于心”;组织学生参与重大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让学生“外化于行”,将德育这一“最大变量”转化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增量”。
点燃“助推器”。探索课堂教学、专家讲座、文化滋养、实践养成良性互动教学模式,形成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协同育人体系。
建设“大课堂”。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为学生励志。
当好“引路人”。组织教师开展思政课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社会实践研习等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
推进“项目化”。打造“一班级一亮点”思想引领工程,把思政课融入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
提升“软实力”。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校园文化、校友文化育人模式,开设校园文化精品课,深耕文化育人,浸润学生心田。
该院国防预征预储班是培根铸魂的生动实践。学院将国防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军入伍,近年来,为部队输送学生133人。教师廖娟利用校本教材《军史20讲》,鲜活的案例将军史课堂演绎得妙趣横生。“听了廖老师的军史课,作为一名国防生,更加坚定了报效祖国的信念。”学生裴欣琦课后感慨。
从交通学院出发,一届又一届学生在“多赛道”上追逐梦想,跑出了精彩。
院长寄语
坚持“以生为本,能力为重,德技并修,特色兴院”发展理念,以强化技能为核心,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打造高水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专业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每位学生成人成才。
数说亮点
“双师型”教师占比80%,50余人专业教学团队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12名、全国智能制造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汽车维修技能大师1名;投资200万元建设新能源实训室,拥有16个校内汽车实训基地、30多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成立1所上汽大众智能汽车产业学院、1个汽车新技术研发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国防预征预储班为部队输送133人;师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200余人次。
策划:陈友仁 郭 敏 胡成龙
黄 俊 吴 鹏 万 涛
统筹:黄冈科技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0 11: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