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平凉路2767弄的新闻课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7-02 05:56: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平凉路2767弄的新闻课

施晨露

平凉路2767弄的新闻课

■本报记者 施晨露

平凉路2767弄,坐落于上海东北角,杨浦区定海路街道,坊间称作“下只角”。

1921年,日商公大第一纱厂在此创建。1922年,其配套职员和工人宿舍竣工,定名“公大南北工房”。

抗战胜利次年,公大纱厂改为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上海第十九纺织厂。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7月1日上海第十九纺织厂更名为国营上海第十九棉纺织厂,社区随之更名为上棉十九厂工房。

2021年是平凉路2767弄竣工的第100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带着12位本科生、2位助教走进这里。

一门新的课程——“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开始了。平凉路2767弄就是他们的“田野”。

两年后的6月,《平凉路2767弄》出版暨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当天上午,复旦大学举行了2023届本科生毕业典礼。参加这门课程的学生、这本新书的作者,从毕业典礼来到研讨会。

在“新闻专业值不值得学”的争论相持不下的当下,从复旦大学这门略显特殊的新闻课实践中,或许可以洞悉一部分答案。

一颗记忆的铆钉

“我和我的12位学生、2位助教,我们的生活与专业生涯,从2021年夏末开始与平凉路2767弄发生联系。”张力奋说。

2016年,曾任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创刊总编辑的张力奋回到母校任教。

“从伦敦回到上海,在和学生们的接触中,我感到他们为过多的课程所累,为过多的‘实习’所困,好奇心在钝化。”这种直接的感受促使张力奋开出这门跨新闻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新课程。

他说,新闻是记录,新闻事关记忆,新闻关注“微结构”。而平凉路2767弄,是一个合格的田野标本。

为什么?“这片区域严格按照阶层、等级、职务,建造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英式别墅、日式排屋、新式里弄简屋等楼群。”它的历史契合张力奋的几个希望,“有近代上海发源的影子、市民社会的孕育、租界的记忆、新中国对新社会的重构”。“把第一个田野基地定在杨浦,我是有私心的,希望让这个奠定了上海近代工业的老区多一颗记忆的铆钉。”平凉路2767弄,一个仍存活的工房居民区,就是这颗“铆钉”。

当这群教新闻、学新闻的师生走近这颗“铆钉”,它正在松动。平凉路2767弄被列入当年政府旧改动迁征收计划,时间周期恰与课程计划重合。

“说实话,刚开始,听说课题组要来,我是有顾虑的。作为旧改的基层工作者,我的任务就是做好旧改的推进工作。张教授带领的课题组是要留住民间记忆,当他们走进居民家庭,会不会勾起居民对房屋的留恋?”定海路街道旧房改造办公室主任杨建元回忆道。

不光杨建元有顾虑,张力奋坦言,一开始接触居民,他们也有疑问,“这位英国回来的教授到底要做啥?”

“居民们凭什么要把记忆交给我们?”参加这门课程的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陈杨也有困惑。她把走进平凉路2767弄称为田野的入场,“需要耐心、细心”。“有一对在街角开面馆的叔叔阿姨,一开始,我不敢问他们太深入的问题。我每周去吃面,直到他们搬离那里,我终于敢去他们家中记录离开时的场景。我们坐在一起吃早饭,聊了过去我不敢聊的事情。那一刻,我觉得我们的关系跟以前有了实质性的不一样。”陈杨说,很多居民困惑:为什么要拍我?我的居住条件不太好,我的经历微不足道。但与居民接触的过程中,她发现“个体的记忆串联起来,远比单纯的宏大叙事丰富”。

“宏大叙事阻碍了真实问题的研究,‘大题小做’盛行,能不能反过来‘小题大做’?”张力奋说。

捡拾起弄堂回忆

“他天天爬上爬下‘捡垃圾’,没有学者的架子。”这是平凉路2767弄居民达世德对张力奋的印象。达世德说的“垃圾”,其实是居民遗留下来的生活用品。

“达叔”,张力奋和他的学生们都这样称呼1953年生的达世德。

在《平凉路2767弄》第340页,有一幅照片“田野第一课:达叔及其手绘黑板”。听说复旦大学的课题组要来,这位把复旦视为心中殿堂的2767弄原住民找了三块黑板,画了三幅2767弄不同年代的地图。书里收录的“田野”教学记录节选,最后的2021年12月28日那一则也和达世德有关。他给张力奋发短信告知:“小院今日封了,牌子已放居委,马桶如不需要就处理了,会议室几件物品继续保留……”附带的还有10道出给学生们的题目。比如,2767弄1号曾是什么地方?2767弄门牌号最大数是几号?2767弄有11号吗?为什么?“调研结束了,同学们能否全部答对?”“达叔”这样问道。

“2767弄太复杂,外头的人一进来就蒙了。”达世德在平凉路2767弄先后住过三处地址:西13弄7号前客堂、东5弄2号前后客堂、西5弄3号前客堂。“97岁的老父亲在工房住了80年,如今行动不便,依然怀念工房的生活。母亲去年过世,以前和他们关系好的邻居也基本不在了。”

“口述实录里的第一代原住民已很少,主要是上世纪50年代生人,新中国成立前的亲历者少。这已经说明,平凉路2767弄作为一个样本,对居民所做的记录,具有抢救意义。”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说。

另一位2767弄居民仇家新也来到研讨会现场,他与达世德同一年生。“2021年5月,我们邻居聚会,当时已经听说要拆迁,老邻居们不约而同怀念起儿时时光。聚会后,我写了一篇文章,短短一个月里,在2767弄的好几个群里不胫而走,不是因为我写得多好,而是2767弄就是我们的家园。原以为美好记忆就此湮没在岁月里,很幸运等到了张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仇家新说,这本《平凉路2767弄》会得到老街坊、老同学的喜爱,“更希望我们的下一代也感兴趣,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每一个行将搬离的人可能都有复杂的感情,恨房子日益破败、拥挤,爱曾经有过的记忆。因为共同记忆会产生高度认同,会产生一个社区共同体、一个德国学者阿斯曼所说的凝聚性结构,使文化得到延续。如果没有了这个共同的文化记忆所构成的共同体社区,人就会失去他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是他一生的归属和依恋。”徐锦江说,在城市的大变迁中,这种情感成分必须得到关心,历史研究不仅仅是考古,更是为了活化,是“回到将来”。

“我也捡了点‘垃圾’,说起来是宝贝。”达世德给张力奋带了几页纸,有1950年代南洋模范补习学校的收据、1970年代工人业余学校教师的聘书……

开研讨会那天,访谈对象刘必芳因身体原因没能来,张力奋给她准备了礼物——一份老画报。刘必芳生于1952年,父亲是高级技术工人出身的工程师。《平凉路2767弄》第189页有一张照片,是年轻的刘必芳坐在家中的藤椅上,读着手里的《新阿尔巴尼亚》画报。“每个月到五角场的邮政所买当时唯一可以买到的外国画报,是她青少年时期的重要记忆。我是‘捡垃圾’专业户,找到了这张照片上1970年5月的《新阿尔巴尼亚》画报。”张力奋说。

不只是一门新课

“2021年,力奋说要开一门新课,我问了一个问题:这门课折不折磨学生?他说,肯定‘折磨’。我的心里有底了。”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说,“一门‘折磨’学生的课,意味着会先‘折磨’老师。只有老师用心,学生才会用心”。

“力奋教授不仅‘折磨’学生,也‘折磨’编辑,同时更‘折磨’他自己。”学林出版社副社长楼岚岚印证了徐雷的判断。

“去年底,我们看到了项目组的成果,编辑团队和作者团队一次次磨合,最终形成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就是以16篇第一人称口述作为书稿主体,以采访者的田野手记作为他者视角的辅助,同时穿插89组、120幅图片,起始以一篇导读梳理十九棉的历史。”在楼岚岚看来,《平凉路2767弄》是一本充满复旦气质的书,“同学们对此投入、追求极致的精神,编辑们通过书稿感受很深。有位同学做了这片区域的‘植物志’,还有同学为讲清楚所采访的一户人家50多年家庭陈设和居住空间的变化,画了15幅手绘”。

“这门课为我们带来启示:新闻专业的学生如何培养?复旦的学生如何培养?在AI时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徐雷的答案是“深度”,“培养一个人思考的深度和提问、学习、实践的能力,就不用惧怕被AI取代”。

“课改、教改,改到深处,触及实际的难点和痛点,很难全部推倒重来。‘都市、田野调查与记录’这门课做的是增量,以此为标本,像旧改一样,继续一个点、一个点地扎下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谈到与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交流,“即便在AI时代,新闻传播专业70%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是不变的,剩余的30%是如何做得更好”。

“参加这门课的同学必须独立完成一篇居民口述史。从接触访问人到采访、整理成稿,再补充采访,平均所花费的时间是30个小时,相当于一门基础课程整个学期的教学时间。学生们还分成4个专业小组,承担不同的研究任务。”张力奋说,新闻的本位是跨学科,是整合核心能力,是关注“周边世界”,是对“微社会”的学习。“实践是学理、学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是内生的”,通过这门讲求实践的课,学生们或许会发现观察与研究是有趣、有意义的事,会发现周边世界很复杂,但比想象中更有温情和人性,诚实守信、不取巧,仍然能换得信任,“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复旦老学生,能教这批学生是件快乐的事,是我很在乎的回报。”

“对事实尊重、对人民尊重、对历史尊重,重视现场和人。”为“达叔”做访谈的吴亦阳说,“在大三略感迷茫的时期,从这门课获得的激励,应该会记一辈子。”

“我来自四川自贡,一个曾经工业发达的五线城市。走进平凉路2767弄,有一种回家的亲切感。”欧柯男就是那个做“十九棉植物志”的学生,植物志里有2767弄的葱蒜韭菜、石榴柚子、银杏香樟……“从居民口中得知,那棵硕大的银杏树经历了80年风雨。没有人认证它为古树,但它确然是一个守望者、见证者。”

“个人记忆、社区记忆对年轻一代意味着什么?有位同学在手记里写道:走进十九棉,我却发现十九棉在旧改前,其实早已默默地出走,十九棉和它保留着、支撑着的生活,正在一点点地流逝。收拾好记忆的行囊,也是时候该说‘再见’了。”“年轻一代不拖泥带水,不像老一代那样缠绵,对他们来说,田野调查更像是一次相遇和唤醒。”徐锦江说。

“《平凉路2767弄》是对一个自成单元的百年社区人文历史的深度发掘,是对都市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图》式的全景素描,是对一个行将消逝的社区带有抢救性质的人文考古,是一群具有社会学意识、历史学素养、新闻学专业的学者所做的都市口述史的典范之作。”上海史专家熊月之为这本书撰写了万字序言。

他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建设单位进行基本建设工程时,必须先经有关单位考古勘探,简称“考古前置”。“城市的文化底蕴在于其人文历史,成千上万普通居民的油盐酱醋、喜怒哀乐、家长里短、文化素养、家国情怀,才汇成城市文脉的波涛汹涌。将来,如果我们所有即将拆迁、即将改造、即将消逝的里弄,都先进行这番‘人文考古前置’,我们的城市文化底蕴必然更为丰厚,更有温情,更加宜居、宜业、宜游。若此,这部口述史的意义,也就远远超出平凉路2767弄的范围,超出上海的范围,甚至超出新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的范围。”

“这周,我又和达叔一起去‘捡垃圾’了。我们一起吃了牛肉面,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张力奋说,“平凉路2767弄真的不在了。我们比较完整地记述了上海一个老旧小区的历史、居民记忆、日常生活、建筑与空间变迁。这个社区的记忆将永远保存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02 14:45:1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是他过往几年记录下的上海影像。多幅照片是关于杨浦区平凉路2767弄的。2021年起,他带着10多名本科生进入这个待拆迁的弄堂,对居民进行深度访谈。用手机拍摄,在张力奋看来接近
2023-04-24 06:15:00
《乘着大巴看中国》走进甘肃平凉:沉浸体验陇上秋韵
...北来,化作泾河百里波。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的平凉,是“古丝绸之路”必经重镇,史称“西出长安第一城”,凭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发展历史孕育出了独特的地域文化。11月10日,由
2023-11-10 21:05:00
来平凉康养,  这份指南请收好!
本文转自:平凉日报来平凉康养,这份指南请收好! □本报记者 柳娜来过平凉的人很难不喜欢这里。无他,平凉实在是太适合康养了。慢生活、慢体验,五月的柔风裹挟着街头巷尾的饭菜香气,吹到
2023-04-29 01:49:00
热辣滚烫的平凉美食
本文转自:平凉日报□本报记者 柳娜你最钟意的平凉美食是什么?是一碗狂野的羊肉泡,一锅浓爽的庄浪暖锅,是平凉最有牌面的红牛涮锅,还是一碗温柔而扎实的平凉饸饹面或灵台手工面?平凉低调
2024-05-06 00:14:00
本文转自:平凉日报本报讯 (记者孙娅玮)5月30日,平凉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国网平凉供电公司“落实‘三抓三促’行动 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了2023年以来,
2024-06-01 10:31:00
坡上望平凉(我与一座城)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图为甘肃平凉风光。陈晓敏摄(影像中国)说到老家甘肃平凉,我就会想起一个地名:“乏牛坡”。乏牛坡是老平凉的一条街。随着平凉城的发展,这个街名已经进入了平凉的老词典
2023-01-07 04:51:00
本文转自:平凉日报 1949年10月7日平凉地委机关报《新平凉报》诞生。1953年4月《新平凉报》更名为《平凉农民报》
2023-12-15 00:59:00
本文转自:平凉日报广大观众朋友们:为了更好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频道频率管理,保障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甘肃省广播电视局有关要求,经逐级上报主管部
2024-04-26 10:16:00
本文转自:平凉日报 奔流新闻·兰州晨报 (记者王思璇)1月4日,记者获悉,针对平凉到庆阳铁路开工时间和平凉站改造问题,平凉市发改委进行了官方答复。甘肃省、平凉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平
2023-01-07 02:3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秦商”解民忧!小事商量办,网格暖人心
“张姐,你家空调外机滴水的事儿,秦庄社区“秦商量”志愿服务队一起想办法,保证这周解决!”近日,仙营街道秦庄社区网格员小季在王府景小区3号楼走访时
2025-09-09 11:51:00
9月10日14时30分至16时30分,好物福州直播间将在陕西延安火热开播,带来闽东北“四市一区”的特色美食、绝美风光与满满福利。
2025-09-09 12:05:00
中新经纬9月9日电 9日,中消协官网发布提醒,养老服务防风险,理性消费守安全。当前,我国养老服务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银发经济迎来快速发展
2025-09-09 12:06:00
河北新闻网讯(吕若汐、苑耀光)9月3日16时许,河北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高速六支队七里河大队二中队民警巡逻至京港澳高速北行400公里处时
2025-09-09 13:14:00
长白时评评论员 刘颂寒近日,广东东莞某公司因员工“私自不加班”开出罚单的事件引发了广泛争议。东莞市人社局明确指出,该公司的罚款行为违反劳动法律法规
2025-09-09 13:43:00
捐书助学 助力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
为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扎实助力山区教育振兴,9月5日,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东散文诗学会、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等近30家文化团体携手走进粤北河源市连平县
2025-09-09 13:47:00
家校协同 协同加效——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开展新生家长亲子关系专题辅导 扫码阅读手机版
“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个倾听者,而不是一个解决方案。”“硕博生的家长们要走进孩子的‘学术丛林’,理解他们的‘压力图谱’
2025-09-09 13:53:00
聚焦深海“掘金”,蓝色宝藏-海洋矿产勘查开发对接会顺利举行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白新鑫9月9日,作为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之一的蓝色宝藏-海洋矿产勘查开发对接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
2025-09-09 13:35:00
温情服务零距离!中国人寿寿险安阳分公司上门为老人理赔
映象网讯(大象新闻记者 于艳彬)中国人寿寿险安阳分公司躬身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真心“为民办实事”,暖心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客户王先生(化名)办理理赔
2025-09-09 12:26:00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特殊新生打造“有爱无碍”求学路
图为学生家长向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和经济与管理系赠送锦旗。曹涵摄河北新闻网讯(董丽艳)9月6日,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新生报到日
2025-09-09 13:13:00
致敬师恩,守护“盆底”健康 烟台毓璜顶医院总院区产后康复门诊教师节活动来了
鲁网9月9日讯(记者 魏萱 通讯员 李成修 马瑾)亲爱的老师们:您用讲台丈量岁月,以粉笔书写担当,将心血倾注于学生成长
2025-09-09 11:00:00
肃宁县梁家村中心卫生院开展“送疫苗下乡”活动
河北新闻网讯(王颖)9月7日,沧州市肃宁县梁家村中心卫生院开展“送疫苗下乡”活动,把温暖送到群众身边。又到了流感疫苗接种时节
2025-09-09 11:01:00
扎根基层践初心,石榴花开别样红
在长春市绿园区正阳街道丰和社区,有这样一位回族姑娘:她是社区公益岗工作人员,也是志愿服务队队长;她数年如一日照顾无血缘孤寡老人
2025-09-09 11:04:00
跨区域生死接力!长春唯一抗蛇毒血清储备医院启动跨省救援
日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四临床医院(长春市人民医院)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跨省救援。患者包先生(化姓)在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野外游玩时
2025-09-09 10:34:00
蓬莱区育苗幼儿园关园
大众网记者 白鹤 李大鹏 烟台报道8月31日,烟台市蓬莱区经济开发区育苗幼儿园正式关园。 9月3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幼儿园大门紧闭
2025-09-09 10: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