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5 09: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一日三餐,基本都离不了筷子。若说筷子是饮食的桥梁、生命的拐杖毫不夸张。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其使用范围却并不局限于中国,在日本、朝鲜、越南甚至一些西方国家也很常见。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并衍生出了一系列传说和习俗,有些习俗在今日也很常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吧。

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筷子

筷子古称“箸”,最早出现在商代,距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筷子是用象牙磨制而成的象牙筷,仅供帝王使用,“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到周代,筷子还未普及,当时人吃饭是匕和箸搭配使用,其中又以匕为主,箸为辅。匕就是餐勺。按照《周礼》,匕和箸分工明确,前者用来吃饭食,后者用来取菜,两者不能混用。周代的“箸”又称作“梜”(jiā),是用竹木制成的,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马景涛版商纣王

到汉代,筷子已经得到普遍使用。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故意不给他筷子,周亚夫心中不平,“顾谓尚席取箸”,这种旁若无人的做法引起了景帝的反感。

汉代筷子多是竹木制的,但也有人使用铁筷。比如王莽时期,有武士自号“巨毋霸”,为了标榜自己食量大,“以铁箸食”。这一时期和筷子有关的著名故事当属曹操、刘备。据记载,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听闻曹操推举自己是与之齐名的天下英雄,吓得将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汉代筷子还传到了西域地区。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故地,在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木筷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筷子被写成“筯”(zhù)。《世说新语·忿狷》记载:“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就是鸡蛋。用筷子去夹圆不溜秋的鸡蛋,并不是易事,所以性情急躁的人大怒之下干脆把鸡蛋扔地上不要了。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看来心急也吃不了圆鸡蛋。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南北朝时期,筷子出现在了当时的民俗活动中。在正月十五祭祀时要用到筷子。如《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记载:“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妇人若是求子,也会使用筷子,这是因为筷子谐音是“快”生儿“子”。

二、唐宋时期的筷子

唐朝国力雄厚,统治阶层生活奢侈,筷子材质也更加华贵,出现了用黄金制成的金筷子——“金筯”。唐玄宗就不仅自己使用金筷子,还把筷子赏赐给宰相宋璟,以表彰其刚直不阿。有钱的富豪则将金筷子当作火箝,用来取暖或煮茶。唐宋时期,还有用玉制成的玉筷子,也就是“玉筯”。玉筯还被用来比作美人的眼泪。如李白《闺情》云:“玉筯夜垂流,双双落朱颜。”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在唐代,筷子还与敬老有关。敦煌地区有长辈未下筷夹菜,其他人都不得抢先下筷的习俗,“亲家会宾客,在席有尊卑。诸人未下筯,不得在前掎”。这种饭桌礼仪在当今也能见到,若是不遵习俗,往往被视为缺少家教。

唐代有竹木制成的油漆筷子,人们认为用这种筷子能够治病,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咽喉痹塞,取漆药烧烟,发咳即破。”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津液有消毒化肿的作用,而筷子经过长期使用,浸有人的津液,也就有了一定的治病效果。

筷子在宋代地位更加重要,还融入到了许多习俗中。

一是婚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定亲时,男方以酒瓶与八朵大花赠于女方。酒瓶与花象征“久”与“发”。女方回赠男方淡水二瓶、活鱼三五只、筯一双。这种赠礼称作“回鱼筯”,象征幸福与快生儿子。

二是买卖习俗。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面食店卖面,一旦有客人进店,店小二必须立马“执箸遍问坐客”,嘘寒问暖,热情服务。

三是饮食习俗。按照《武林旧事》《梦梁录》等记载,宋代人到酒店饮酒时,酒楼伙计往往先给端上几盘“看菜”,供食客观赏,然后食客再选定正式的下酒菜。“看菜”只能看,不能吃,如果对“看菜”动筷子,要被酒楼伙计笑话。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西湖清趣图》中的酒楼

四是看相习俗。也就是用捏筷子手指数的多少来判断人的富贵程度,“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了。

三、元明清时期的筷子

元代与筷子有关的传说很多,而且有特别显著的教育意义。比如用筷子来批判贵族的豪奢腐败。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记载,河北人刘伯鱼资财雄厚,性奢侈,“非珍膳不下筯”,晚年老病,财产日减,郁郁而死,十几年后,两个儿子只能行乞于市。

现如今常说的“筷子”一词准确来说是明朝才出现的,而且与避讳的习俗有关。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吴中是今天的苏南、上海一带,非常讲究避讳。渔民最害怕船“住”,船“住”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不能打渔,没有收入,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说“住”,与之谐音的“箸”也就改成了“快”,以图口彩。明人李豫亨《推蓬寤语》记载一些士大夫常常说筷子,以致于忘了箸的本名。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菽园杂记》

明代人用筷子治口疮或狂犬病。如李时珍《本草品汇精》云:“百家筯,主狂狗咬,乞取煎汁饮之,又烧筯头为灰,敷吻口燕口疮。”

明代民间将“箸”称作“快”,后来又加上了竹字头,但这一称呼不为官方认可,这从《康熙字典》只收录“箸”而不收“筷”便可看出。但是“筷”还是流行开来,并进入到了贵族的生活圈。《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就多处提到筷子,如象牙镶金筷、乌木镶银筷。当时的贵族使用银筷,其目的之一就是检验食物,防止有人在菜里下毒。明清时期的筷子与现代的筷子差别不大,都是上方下圆。有些筷子上还有装饰性的图画或题词,非常考究,这种筷子不仅是进食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了。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红楼梦》中的筷子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进餐方式:用手抓、用刀叉和用筷子。用手抓食的人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度和中东地区,用刀叉进餐的人群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而用筷子进餐的人群主要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个人吃相有好坏之分,进餐方式却没有高低之别。不过西方的刀叉文化出现很晚,据说是确立于17世纪法国宫廷菜形成之时。法国大革命后,宫廷厨师失业,到民间兴办餐馆,刀叉才开始大量出现在一般百姓生活中。直到20世纪初,刀叉才遍及全欧洲。比之中国的筷子,可谓是历史短矣。而筷子外形简单,使用方便,功能齐全,一筷在手,吃遍天下。筷子是延长的手,长期使用还筷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其意义如同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所说:“如此简单的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5 12: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女子第一次见欧洲人的筷子:居然是扁的 这是镊子吧
...惯等多个方面。东西方传统食品和烹饪技巧的差异显著。中国菜通常彻底煮熟,适合蒸煮等烹饪方式,自然适合用筷子食用。而欧洲菜偏好肉类和乳制品,多采用烘焙或整块烤制,因此更适宜使用刀
2024-08-06 07:38:00
筷子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从远古到明朝的餐具变迁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故事。每一双筷子,都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体悟。筷子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它们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餐桌文化的变迁,与
2024-01-30 21:26:00
为何古代的1斤等于16两,筷子要7寸6分?
...。那时的人们不是从碗里夹菜,而是从青铜鼎里夹食物。中国是青铜王国,当时青铜器很普遍,如果用手从青铜器里拿那是很烫的,因此才有了筷子。筷子也说明古中国是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饮
2023-01-19 20:50:00
全红婵用筷子吃牛排被嘲,不说英语遭质疑,别给她的直率添堵
...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其上纲上线、过于苛责。 况且,作为中国人,不说英语和用筷子吃东西,本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全红婵的行为是不拘小节的体现,这不能成为被嘲笑的理由。毫无疑问,全
2024-09-07 14:06:00
揭秘筷子的起源:妲己意外发明改变餐桌文化
...必不可少的餐具,虽然西餐用的是刀叉,但是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不可能经常吃西餐。因此,筷子的重要性而可想而知。妲己作为祸乱朝纲的美人,虽然心肠歹毒,但是无意中发明了筷子,还是
2024-03-04 01:46:00
妲己为讨纣王欢心发明了什么东西,如今人人都在用
...“器”与食物有关,大家能否猜到是什么呢?《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说的便是美食的“器”。小编当时看片的时候,就在想既然说到了器具,为何不将“筷子”好好说一说呢?这绝对是中
2024-09-29 13:49:00
...专门为智利队员准备了刀叉,但他们却全部熟练地使用着中国的餐具——筷子,甚至还为我们表演了“用筷子夹花生”。据悉,长城站是中国南极考察建立的第一个考察站,其所在的乔治王岛,分布
2024-01-06 10:48:00
古人在3000年前发明的什么工具,如今全中国的人都在用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我们几乎天天都要使用它,但是您知道这个生活工具是怎么来的吗?筷子不仅仅有超过3000年的使用历史,而且发明筷子的背后,还有一些历史典故。在商朝末期,纣
2024-04-13 20:32:00
新娘抓一把筷子迟迟不扔,新郎快抱不动了!网友:扔的一刻看哭了
...,新娘在离开娘家之前,要举行一个寓意深远的仪式:扔筷子。这个仪式象征着:扔掉分家筷,从此告别娘家饭,再回门已是亲戚。新娘紧紧握着手中的筷子,满脸的不舍,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看
2024-03-01 06: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敬清青山埋忠骨,山河祭英魂。连日来,位于六合区的桂子山烈士陵园迎来一批批参观瞻仰的市民游客
2025-09-14 09:56:00
三面“杨靖宇支队”战旗已经抵达新民大街,途径新民大街126号,这里是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新中国成立后,原建筑被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接收
2025-09-14 10:10:00
“今天能来到现场我倍感荣幸。”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讲解员于洋说,“作为杨靖宇烈士陵园的一名讲解员,在知道这面战旗将送往陵园时
2025-09-14 15:56:00
净手、击鼓明志、正衣冠、朱砂启智……9月12日,山西太原百年唱经楼内,一场传统“开笔礼”正在进行。中新社给予关注报道。报道介绍
2025-09-14 19:20:00
杨靖宇后人马继志:看着“杨靖宇支队”战旗,仿佛看到爷爷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迎接“杨靖宇支队”战旗荣归吉林的仪式上,杨靖宇将军之孙马继志望着鲜红的旗帜,心潮澎湃,仿佛看到爷爷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带领抗联战士驰骋疆场的场景
2025-09-14 23:49:00
七件扇作见证国画家张大千半世纪丹青情谊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杭州9月1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剑平)9月13日至14日,七件见证张大千与友人半世纪丹青情谊的扇作
2025-09-14 23:00:00
一代名相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
大皖新闻讯 9月9日,安徽省自然资源厅正式批复了张英墓修缮工程通过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
2025-09-13 12:52:00
省内唯一! “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近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由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东北沦陷史陈列馆主办的“艰苦卓绝十四年——东北人民抗战史实陈列”成功入选
2025-09-13 16:19:00
“草鞋兵”出征,无数家庭破碎:“我们没打算活到冬天”的悲壮谁懂?
“在1937年到1945年这段时间里,我们贵州出兵的总人数接近64万,大家都知道川军出川是浩浩荡荡极为悲壮的,但是其实如果把我们黔军出黔的这64万左右的人数除以当时贵州的总人口
2025-09-13 16:24:00
抗战有多拼?贵州“草鞋兵”浴血出征
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矗立的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辉煌的历史。贵阳市北郊海天园内,贵州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碑巍然矗立
2025-09-13 17:27:00
9月12日,唱经楼文化激励暨“开笔礼”活动在太原市唱经楼举办。进入新学期的学子们在这座古建中,完成人生“第一笔”,开启求知问道新旅程
2025-09-13 19:06:00
讲好十堰档案故事 弘扬红色革命精神——2025年十堰市“红领巾读档人”活动记略
十堰广电讯(通讯员 詹浩)档案是凝固的历史,少年是跳动的未来。当新时代的红领巾遇见泛黄卷帙里的岁月印记,当稚嫩童声触碰厚重历史的脉搏
2025-09-12 09:32:00
东湖评论:光耀通城,义举传千秋
夫通城者,鄂南明珠,钟灵毓秀之地,蕴德含仁之乡。山川形胜,承天地之瑞气;人文炳蔚,传千古之遗芳。见义勇为之风,于斯盛矣
2025-09-12 10:00:00
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
9月6日,丰县史志办与图书馆联袂举办、为期一月的“丰县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图文展”在县图书馆拉开帷幕。此次布展,旨在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图文展示
2025-09-12 10:55:00
大禹文化⑥丨大禹一生干了三件事
【编者按】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
2025-09-12 11: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