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05 09: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筷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一日三餐,基本都离不了筷子。若说筷子是饮食的桥梁、生命的拐杖毫不夸张。筷子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其使用范围却并不局限于中国,在日本、朝鲜、越南甚至一些西方国家也很常见。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并衍生出了一系列传说和习俗,有些习俗在今日也很常见,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吧。

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筷子

筷子古称“箸”,最早出现在商代,距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筷子是用象牙磨制而成的象牙筷,仅供帝王使用,“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到周代,筷子还未普及,当时人吃饭是匕和箸搭配使用,其中又以匕为主,箸为辅。匕就是餐勺。按照《周礼》,匕和箸分工明确,前者用来吃饭食,后者用来取菜,两者不能混用。周代的“箸”又称作“梜”(jiā),是用竹木制成的,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战国时代。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马景涛版商纣王

到汉代,筷子已经得到普遍使用。汉景帝宴请周亚夫,故意不给他筷子,周亚夫心中不平,“顾谓尚席取箸”,这种旁若无人的做法引起了景帝的反感。

汉代筷子多是竹木制的,但也有人使用铁筷。比如王莽时期,有武士自号“巨毋霸”,为了标榜自己食量大,“以铁箸食”。这一时期和筷子有关的著名故事当属曹操、刘备。据记载,两人“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听闻曹操推举自己是与之齐名的天下英雄,吓得将手中的筷子掉到了地上。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汉代筷子还传到了西域地区。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是汉代精绝国故地,在20世纪60年代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木筷子。

魏晋南北朝时期,筷子被写成“筯”(zhù)。《世说新语·忿狷》记载:“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筯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就是鸡蛋。用筷子去夹圆不溜秋的鸡蛋,并不是易事,所以性情急躁的人大怒之下干脆把鸡蛋扔地上不要了。常言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看来心急也吃不了圆鸡蛋。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南北朝时期,筷子出现在了当时的民俗活动中。在正月十五祭祀时要用到筷子。如《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记载:“今州里风俗,望日祭门户。其法先以杨枝插于左右门上,随杨枝所指,仍以酒脯饮食及豆粥、糕糜插箸而祭之。”妇人若是求子,也会使用筷子,这是因为筷子谐音是“快”生儿“子”。

二、唐宋时期的筷子

唐朝国力雄厚,统治阶层生活奢侈,筷子材质也更加华贵,出现了用黄金制成的金筷子——“金筯”。唐玄宗就不仅自己使用金筷子,还把筷子赏赐给宰相宋璟,以表彰其刚直不阿。有钱的富豪则将金筷子当作火箝,用来取暖或煮茶。唐宋时期,还有用玉制成的玉筷子,也就是“玉筯”。玉筯还被用来比作美人的眼泪。如李白《闺情》云:“玉筯夜垂流,双双落朱颜。”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在唐代,筷子还与敬老有关。敦煌地区有长辈未下筷夹菜,其他人都不得抢先下筷的习俗,“亲家会宾客,在席有尊卑。诸人未下筯,不得在前掎”。这种饭桌礼仪在当今也能见到,若是不遵习俗,往往被视为缺少家教。

唐代有竹木制成的油漆筷子,人们认为用这种筷子能够治病,如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云:“咽喉痹塞,取漆药烧烟,发咳即破。”这主要是因为人的津液有消毒化肿的作用,而筷子经过长期使用,浸有人的津液,也就有了一定的治病效果。

筷子在宋代地位更加重要,还融入到了许多习俗中。

一是婚俗。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定亲时,男方以酒瓶与八朵大花赠于女方。酒瓶与花象征“久”与“发”。女方回赠男方淡水二瓶、活鱼三五只、筯一双。这种赠礼称作“回鱼筯”,象征幸福与快生儿子。

二是买卖习俗。据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面食店卖面,一旦有客人进店,店小二必须立马“执箸遍问坐客”,嘘寒问暖,热情服务。

三是饮食习俗。按照《武林旧事》《梦梁录》等记载,宋代人到酒店饮酒时,酒楼伙计往往先给端上几盘“看菜”,供食客观赏,然后食客再选定正式的下酒菜。“看菜”只能看,不能吃,如果对“看菜”动筷子,要被酒楼伙计笑话。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西湖清趣图》中的酒楼

四是看相习俗。也就是用捏筷子手指数的多少来判断人的富贵程度,“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贵;五指用箸,大富贵”。这种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了。

三、元明清时期的筷子

元代与筷子有关的传说很多,而且有特别显著的教育意义。比如用筷子来批判贵族的豪奢腐败。元好问《续夷坚志》卷一记载,河北人刘伯鱼资财雄厚,性奢侈,“非珍膳不下筯”,晚年老病,财产日减,郁郁而死,十几年后,两个儿子只能行乞于市。

现如今常说的“筷子”一词准确来说是明朝才出现的,而且与避讳的习俗有关。明代陆容《菽园杂记》说:“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幡布为抹布。……此皆俚俗可笑处,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称快儿者。”吴中是今天的苏南、上海一带,非常讲究避讳。渔民最害怕船“住”,船“住”意味着危险,意味着不能打渔,没有收入,所以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忌讳说“住”,与之谐音的“箸”也就改成了“快”,以图口彩。明人李豫亨《推蓬寤语》记载一些士大夫常常说筷子,以致于忘了箸的本名。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菽园杂记》

明代人用筷子治口疮或狂犬病。如李时珍《本草品汇精》云:“百家筯,主狂狗咬,乞取煎汁饮之,又烧筯头为灰,敷吻口燕口疮。”

明代民间将“箸”称作“快”,后来又加上了竹字头,但这一称呼不为官方认可,这从《康熙字典》只收录“箸”而不收“筷”便可看出。但是“筷”还是流行开来,并进入到了贵族的生活圈。《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宴请刘姥姥就多处提到筷子,如象牙镶金筷、乌木镶银筷。当时的贵族使用银筷,其目的之一就是检验食物,防止有人在菜里下毒。明清时期的筷子与现代的筷子差别不大,都是上方下圆。有些筷子上还有装饰性的图画或题词,非常考究,这种筷子不仅是进食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了。

聊聊中国古代的筷子文化

《红楼梦》中的筷子

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进餐方式:用手抓、用刀叉和用筷子。用手抓食的人群主要分布在非洲、印度和中东地区,用刀叉进餐的人群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而用筷子进餐的人群主要是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个人吃相有好坏之分,进餐方式却没有高低之别。不过西方的刀叉文化出现很晚,据说是确立于17世纪法国宫廷菜形成之时。法国大革命后,宫廷厨师失业,到民间兴办餐馆,刀叉才开始大量出现在一般百姓生活中。直到20世纪初,刀叉才遍及全欧洲。比之中国的筷子,可谓是历史短矣。而筷子外形简单,使用方便,功能齐全,一筷在手,吃遍天下。筷子是延长的手,长期使用还筷子有助于延缓大脑衰老。

筷子是中国人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其意义如同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所说:“如此简单的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5 12: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女子第一次见欧洲人的筷子:居然是扁的 这是镊子吧
...惯等多个方面。东西方传统食品和烹饪技巧的差异显著。中国菜通常彻底煮熟,适合蒸煮等烹饪方式,自然适合用筷子食用。而欧洲菜偏好肉类和乳制品,多采用烘焙或整块烤制,因此更适宜使用刀
2024-08-06 07:38:00
筷子文化的历史渊源与演变:从远古到明朝的餐具变迁
...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与故事。每一双筷子,都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以及对自然、社会、生活的体悟。筷子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饮食方式。它们见证并推动了中国餐桌文化的变迁,与
2024-01-30 21:26:00
为何古代的1斤等于16两,筷子要7寸6分?
...。那时的人们不是从碗里夹菜,而是从青铜鼎里夹食物。中国是青铜王国,当时青铜器很普遍,如果用手从青铜器里拿那是很烫的,因此才有了筷子。筷子也说明古中国是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饮
2023-01-19 20:50:00
全红婵用筷子吃牛排被嘲,不说英语遭质疑,别给她的直率添堵
...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其上纲上线、过于苛责。 况且,作为中国人,不说英语和用筷子吃东西,本就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全红婵的行为是不拘小节的体现,这不能成为被嘲笑的理由。毫无疑问,全
2024-09-07 14:06:00
揭秘筷子的起源:妲己意外发明改变餐桌文化
...必不可少的餐具,虽然西餐用的是刀叉,但是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来说,不可能经常吃西餐。因此,筷子的重要性而可想而知。妲己作为祸乱朝纲的美人,虽然心肠歹毒,但是无意中发明了筷子,还是
2024-03-04 01:46:00
妲己为讨纣王欢心发明了什么东西,如今人人都在用
...“器”与食物有关,大家能否猜到是什么呢?《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说的便是美食的“器”。小编当时看片的时候,就在想既然说到了器具,为何不将“筷子”好好说一说呢?这绝对是中
2024-09-29 13:49:00
古人在3000年前发明的什么工具,如今全中国的人都在用
筷子,是中国常用的饮食工具,我们几乎天天都要使用它,但是您知道这个生活工具是怎么来的吗?筷子不仅仅有超过3000年的使用历史,而且发明筷子的背后,还有一些历史典故。在商朝末期,纣
2024-04-13 20:32:00
...专门为智利队员准备了刀叉,但他们却全部熟练地使用着中国的餐具——筷子,甚至还为我们表演了“用筷子夹花生”。据悉,长城站是中国南极考察建立的第一个考察站,其所在的乔治王岛,分布
2024-01-06 10:48:00
新娘抓一把筷子迟迟不扔,新郎快抱不动了!网友:扔的一刻看哭了
...,新娘在离开娘家之前,要举行一个寓意深远的仪式:扔筷子。这个仪式象征着:扔掉分家筷,从此告别娘家饭,再回门已是亲戚。新娘紧紧握着手中的筷子,满脸的不舍,泪水在眼眶里打着转。看
2024-03-01 06: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西班牙曾计划用两万人征服明朝,为什么最后没有实施?
1574年1月11日,殖民者雷克尔给西班牙国王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国王,只要他愿意,可以率领60名士兵攻占中国明朝
2025-04-01 17:26:00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何如此出名?专家:放大十倍后就明白了
无论哪个时代,无论是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甚至普通读书人,对达芬奇的传世名画《最后的晚餐》都有所了解。毫无疑问,《最后的晚餐》已经是永恒的精神符号
2025-04-01 17:58:00
白登之围与一片石大战,相同困境,刘邦与李自成的选择,孰对孰错
中国历史上有两场战争很相似,但时间上却跨越了两千年,那就是汉初的白登之围和明末清初的一片石之战。这两场战争在发生的背景上很相似
2025-04-01 18:50:00
又至清明,追思情深。在襄阳市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的一座红军墓前,邓家四代人接力守墓94年。墓中长眠的是一位至今无人知晓“叶司号员”
2025-04-01 20:14:00
10个可以和人吹嘘的历史冷知识,一般人真不知道
一:百家姓为何以“赵钱孙李”开始?百家姓流传至今,四姓一句朗朗上口,为何从赵钱孙李开始呢?据相关历史记载,百家姓最初的编纂者是宋朝时期南方吴越国的一位老儒生
2025-04-01 16:44:00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四至”西界首次被准确定位
武当山"蟠蜛八百余里"的区域概念,肇于宋元史志,至明代被确立为法定山界。随着东、南、北三块界碑陆续被发现,其边界走向与古籍记载基本吻合
2025-04-01 16:50:00
2019年,女子坐月子吃12个南瓜被婆婆大骂,公公让她用脚踩钉子
2014年10月19日,长沙市望城区的何庆林接到了村里妇女主任的一个电话,妇女主任对何庆林说:“你的妻子方宝琴在原阳市的一家医院中生了一个孩子
2025-04-01 16:54:00
1993年,一名采购员私自拿走27万公款,劫机潜逃台湾省,下场如何
1995年的春节,中国各地都是张灯结彩迎接新春的到来,而在海峡两岸的台岛监狱中,一位神情复杂的中年男子拿着电话迟迟不肯拨号
2025-04-01 17:00:00
鲁网4月1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来到位于曲阜明故城东北的周公庙。周公庙又称“文宪王庙”“元圣庙”,是祭祀周公的庙宇。‌说起周公
2025-04-01 10:25:00
活动回顾|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易学导论》读书分享会于上海图书馆顺利举办
3月29日,“河图洛书的前世今生”于上海图书馆举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岘携其新书《易学导论》来到现场
2025-04-01 10:25:00
水浒传人物志——于友善《武松·天伤星》作品
董平·天立星136cm×68cm║纸本水墨║2024年董平,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一百单八将之一,绰号“双枪将”
2025-04-01 10:38:00
金匮之盟是真是假?赵匡胤为何不传位给他的儿子
对于宋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很多人觉得他是通过弑兄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即“烛影斧声”。但是这种观点难以解释一个事实,赵匡胤在位十六年
2025-04-01 11:20:00
金陵"浮世绘"——徐建明《燕子矶》作品
徐建明《燕子矶》作品燕子矶景区是幕燕滨江风貌区的核心景区,燕子矶老街内外山环水绕、街巷纵横的格局,区别于南京近郊其他街镇
2025-04-01 09:02:00
忍辱复仇的悲剧英雄:伍子胥
伍子胥作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留给后代最浓墨重彩地一笔,不是他在政治上的卓越贡献,而是他一朝被灭满门而后逃离他国
2025-04-01 09:14:00
董文运笔下的人物,用小平台营造了大天地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臧叶飞董文运先生这幅作品,人物众多,但毫不凌乱,主次有致,神态各异。居于C位的老者,白发苍苍,貌似是众人的先生
2025-04-01 10: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