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道光皇帝除了枪法不错,节俭,没有其他优点,他是怎么继位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8-08 16:5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道光帝,名旻宁,1782年生,嘉庆帝的嫡长子,1820年继位,接手的是嘉庆帝留下的烂摊子,以他的智力和魄力,根本无法振衰起弊,开创新局,但他仍决心守住祖业,看好摊子。他的为政之道,根本要义在于“守成”,企图用祖宗之法,重建祖宗昔日的盛世风光。然而,客观而言,他才华不如祖父乾隆,精明不如曾祖雍正,胆略不如高祖康熙。

问题是,道光是如何继位的?

自雍正起,清朝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在皇帝在世的时候,先把继承者的名字写下来,放进一个密封的密匣里,然后搁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的后面,待老皇帝驾崩,取下来当众启封宣读。然而,旻宁的父亲嘉庆皇帝,并没有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放任何东西,突然之间,在热河避暑的时候,就驾崩了。

道光的继位,是臣子们在嘉庆的近侍身上,找到了一个小金盒子,打开一看,里面有嘉庆四年嘉庆的亲笔字条,立旻宁为太子。于是,旻宁就这样继位了。当然,如果有这样的字条,而且旻宁又是皇后所生,标准的嫡长子;在继位前,就因为林清之变,鸟枪击贼之功,得封亲王,让他继位,从道理上,倒也应该。但是,毕竟没走秘密建储制度的程序。也可以说,老皇帝嘉庆,其实并没有最后下决心选择哪个。嘉庆四年的字条,没有正式放进制度规定的密匣里,搁到嘉庆二十五年,还是不是能算数,其实不好说的。

《清史稿》中的旻宁,在做皇帝之前,除了枪法不错,打猎时猎获物比较多,碰巧击毙了几个造反的狂徒之外,还真看不出有什么本事。唯一的政绩,就是提倡节俭,自己带头穿补丁衣服。不补还好,皇帝的衣服,得专门送给江宁织造,由专门的苏州织工来补,一个补丁,比新衣服花费还多。

旻宁的老子接的是一副烂摊子,轮到他了,还是一副烂摊子,而且更烂。漕运一塌糊涂,盐政一塌糊涂,鸦片走私,比嘉庆时还要疯狂,直接导致了银本位的清朝货币体制的动荡。面对这样一些每个都可以动摇国本的大问题,道光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但是,他信赖的大臣,都是曹振镛这样的提倡多磕头少说话之辈,前有曹振镛,后有穆彰阿,都是这样一副稳重、持重却平庸的衮衮诸公。跟他们的皇帝一样,人不坏,也不大整人,但是什么大事不想干,也干不了。

道光曾向一名即将上任的官员推心置腹地谈到他的治国理政之道,堪称“裱糊理论”的完整表述:国政就像一所大房子,住房的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听任破坏,必致动大工。在“裱糊理论”的指导下,面对扑面而来的问题,道光给臣下的一道道圣旨,就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目光短浅的“法术”,从来没有一种远距离、宽视野的“治道”。

道光目光短浅毫无卓识,但若有明智远识的大臣辅佐,也不失为宽猛相济。但要命的是,资质平常缺乏胆略的道光帝,又绝不缺乏自信,总以为自己的每一次决策,都是最佳方案。因此,他在辅臣的选择上,又采用了最可怕的“老实听话”标准,他所信赖的中枢重臣如曹振镛、穆彰阿等,均以“多磕头,少说话”为主旨,战战兢兢,每逢建言,先竭力揣摩帝意,只讨欢心而不究事理。这就使得道光循用的“裱糊理论”,一方面畅行无阻,另一方面国事却逐渐糜烂到无可救药。

朝野上下,都在斤斤计较公文的齐整,文字的娟秀。封疆大吏的奏折,无论说的事儿如何,只要行文上出一点小错,就可能遭到道光的严厉批驳,以至于丢了官帽子。这据说是曹振镛的主意,说是道光发愁,看奏折看不出名堂,曹就说,盛世无大事,但下面的人每每好危言耸听,只要挑出一丁点细枝末节的小错,就大加驳斥,就可以震慑他们,让他们觉得圣主明察秋毫。是不是真的这样,不好说,但越是平庸的皇帝,越是到了王朝的末世,越注意细节,倒是千真万确。

重形式,轻内容,是每个王朝末世的通病。不仅文如是,武亦如是。都说八旗绿营不中用,但校阅起来,队伍也格外整齐,铠甲鲜明,旗帜飞扬。只是,再漂亮的形式,也应付不了末世的问题。关键是作为当家人的皇帝,也没有决心面对。漕运因河道壅塞,运不过来了,才让人走海运。海运大成功,但原来漕运体系的官僚们不肯看着利益丧失,一起闹将起来,皇帝就反悔了,依旧归河运。盐政的改革,也是半拉子工程。而禁烟行动,开始的时候气壮如牛,恨不得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然而洋人舰队一来,马上妥协,罢免了林则徐。后来发现人家不是来要求申冤的,而是要建立通商关系。又罢免了他派去安抚洋人的琦善,懵懵懂懂就开战了。打了两年,才发现根本打不过人家,又一点价钱不讲,就全面妥协,人家要什么,就答应什么。任是这样,虎头蛇尾,左摇右摆,因循度日,臨死的时候,遗诏上还说自己什么事儿都办明白了,连鸦片战争这样丢人现眼的疮疤,居然也说是他的措施得当,使得“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

即使是输掉了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签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旦列强撤军,道光也仍然觉得终于补上了大清这所“房子”的“漏洞”,于是万事大吉了。林则徐在《软尘私议》中描绘了战后北京的景象:议和之后,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大致有二十年的时间,就在道光的指引下,只图“糊住”表面的“窟窿”,不想“动大工”,于是,近二十年的时间白白地流掉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打也白挨了。历史学家痛言,如果把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洋务运动,前移到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史可能就不至于像后来那么难堪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8-08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嘉庆时期的三件荒唐事:清朝衰落的信号
...国的思想。此时的西方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席卷了欧洲,从而诞生了大量的工业制品,这就需要一个广阔的市场去销售这些商品。当时的清朝时人口众多,欧洲人
2024-01-05 12:49:00
鸦片战争和乾隆皇帝有关系吗
...府的贸易市场),后来产生了,林则徐禁烟运动,导致了第一次鸦片战争。这明显就是清政府内部没有人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典型案例了。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朝廷有西方传教士,可以无形中给他们
2024-02-17 17:46:00
道光皇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起鸦片战争,因为禁烟运动的失败,英国和清政府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通过这次战争,道光并没有从中汲取经验,他没有看到西方国家先进的思想
2023-08-31 17:53:00
清朝为何灭亡?只因道光犯了2个错误,个个致命
...岸,离北京仅一步之遥。这可把道光帝吓得不轻,他也是第一次真正领略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鸦片战争以如此屈辱的结局收场,可道光帝并未从这次的割地赔款中汲取教训,反而一错再错。待
2024-08-12 14:44:00
清朝的灭亡,到底是哪个皇帝的错?
...国家开启工业时代以后,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做出改变。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1740年的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始于1870年的美国。但到清朝灭亡的1912年,中国都是一个农业社会,几
2025-01-10 17:32:00
为何敢说满清十二帝无一庸人
...开始,清朝就开始受到英法为主的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清朝都是战败者,割地赔款是家常便饭,把中国脸都丢尽了。特
2024-10-18 13:26:00
清朝由盛转衰的三位君主,谁更加优秀
...这种劳民,伤财的事情,他足足干了6次。当初英国使团第一次来清朝,打算和乾隆建交的时候,结果因为人家不肯给乾隆下跪,最终导致这次建交计划彻底失败,使得清朝自此落后于世界。乾隆后
2023-06-20 20:00:00
道光皇帝在位时处在历史转折点上,他都干了哪些大事?
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结束,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时正处在清道光年间,作为这一历史上社会转变时期的道光皇帝,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也算是比较悲催的一位了
2023-02-01 21:18:00
乾隆凭借太上皇的身份又执政了三年,都干了些什么?
...史还远着呢?其实不然,乾隆死亡的时间是1799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才四十年。当时的大清财政危机依然显现,蝗灾盛行否则也不会爆发白莲教起义。乾隆在国库这么空虚的时候还搞什么千
2023-03-02 20: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重走支前路 | 淮海战役期间,543万民工踊跃支前
大皖新闻讯 10月22日,安徽国防动员“重走支前路”主题活动北线寻访组来到淮北临涣,参观了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 据悉,淮海战役期间
2025-10-23 10:08:00
百岁将军归故里,红色基因永传承
河北新闻网讯 “我能活到100岁,是替牺牲的战友们看一看这和平盛世!”这句深情告白,来自原驻石部队某部副政委潘宗道将军
2025-10-22 14:07:00
重走八路军总部在山西的抗战之路(十四) 千年古镇的荣光
三不管岭1938年2月23日,从洪洞马牧出发前往太行山的八路军总部机关,在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带领下,到达府城镇
2025-10-22 18:25:00
源于民间的狐突崇拜
【狐突庙】狐突庙名列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清徐县西马峪村,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狐突而建。庙始建于金明昌元年(1190)
2025-10-22 18:55:00
重阳节是秋季除中秋节以外的又一个重大节日,在山西大多数地方称“过重阳节”,岢岚县等少数县称“游重阳节”。从旧志记载看,过重阳节时
2025-10-22 18:55:00
独上山城思寂寥,英雄千古恨难销。鸣蛙尚产居民灶,惊马空留义士桥。齐洞僧归云冉冉,汉宫人去雨潇潇。堪怜此地多离乱,莫向明时负酒瓢
2025-10-22 18:56:00
北宋皇陵“上新”,陵区高粱“走红”
大河网讯 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巩义宋陵,再度走红。永泰陵、永裕陵陵区内的高粱,用渐浓的殷红色、低垂的穗子,与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千年对话
2025-10-22 15:52:00
3600年城址不移:在郑州,与“最早的大邑商”深情对话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1950年的秋天,考古学家韩维周在郑州二里岗偶然发现了绳纹陶片和磨光石器,这不经意的俯首一拾,犹如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
2025-10-22 16:23:00
武当太极文化研究添重磅新证 清代《张氏履历》现世!揭秘张三丰后裔踪迹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江)2025年国际武当太极文化节即将启幕,“太极祖庭”武当山再度聚焦全球目光。10月21日,十堰市张三丰历史文化研究会对外披露
2025-10-22 08:58:00
一件华服见证庐山百年对外交流情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王祺)10月17日晚,江西庐山牯岭镇卫斯理别墅灯火通明,一场温馨的移民融入活动在此举行。现场,庐山地方文化研究爱好者陈晖收到了一份漂洋过海而来的特殊礼物——一件百年手工中式女装
2025-10-22 06:26: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10月20日,由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河北美术馆、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承办的“彩墨生辉 古壁乾坤——河北古代壁画艺术精品展”在河北美术馆开展
2025-10-21 08:23:00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10月20日发布“晋阳古城二号建筑基址复原研究”成果,考古人员对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龟头屋建筑遗址进行复原
2025-10-21 19:12:0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陈久菊编辑金妮二审伍少安三审马刚
2025-10-21 21:46:00
近日,山西省女作家协会在太原举办“2024三晋女书”系列丛书研讨会。这是该协会组织出版的第六套会员丛书,包括太原市任爱玲的《时间向远方延伸》
2025-10-20 18:27:00
一拿起这本厚厚的书,我就想起了它的作者、已逝的著名作家陈忠实的那张面孔。粗糙多皱纹的脸、黝黑的皮肤、凌乱的头发,仿佛四季轮换的风雨
2025-10-20 18: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