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南京公用中北的士分公司的哥戴洪林:
让出租车“城市名片”传递南京温度
戴洪林正在清洁车辆。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孙中元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余梦迪
5时15分,晨光熹微,全国劳模、南京公用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中北的士分公司驾驶员戴洪林,已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他俯下身,娴熟且专注地检查轮胎胎压,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透露着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这是他雷打不动的每日的起点,16年如一日。
检查完胎压,戴洪林开始清洁车座。他的指尖轻轻拂过每一寸缝隙,将褶皱一一抚平,随后转身打开“百宝箱”,精准补充消毒湿巾、针线包、急救包……这些准备工作必须在6时前完成,因为6时30分开始,首批早高峰乘客就会陆续乘车。
7时,早高峰来临,戴洪林驾车驶入车流。从业16年来,他的车始终保持“三净一亮”:车身净、内饰净、玻璃净、灯光亮。同事们常打趣:“老戴的车比自家客厅还干净。”这份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他创下“零投诉、零违法、零有责事故”的纪录,安全行车里程超百万公里。
10时,早高峰渐退,戴洪林将车停靠在路边,稍作休息。他利用这段时间梳理上午的服务细节,本子上记着几名老年乘客的乘车需求——这是他“三多一韶特色工作法”的日常实践:路遇老年乘客等车多问一问,弱势乘客上车多等一等,特需乘客下车多帮一帮,偶遇“闲事”停车韶一韶。这40余字的工作法,带出了他与无数乘客之间的温暖故事。
某天晚上,戴洪林驾车经过扬子江隧道,看到一名老人在隧道口非人行道上蹒跚独行,便停车去搀扶,发现老人嘴里反复说“去开会”。他判断老人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立即将其扶上车,并拨打了110。当得知老人早晨8时走失、家人正焦急寻找时,他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透过后视镜看去,老人安静地坐着,像等待家人的孩子。“看到需要帮的人,多问一句,可能就是他们的盼头。”戴洪林说。
这份“多问一句”的坚持,在危急时刻更显珍贵。前不久,在燕子矶附近,一名年轻妈妈抱着昏迷的孩子敲响了他的车窗。他立刻拉开车门:“坐上来,去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抵达医院后,他没留姓名就悄然离开。
救人,已经成为戴洪林生命中的重要部分。翻开他的献血记录,2008年至今,累计献血8700毫升。2016年,他躺在病床上捐献造血干细胞,220毫升造血干细胞输入上海一名6岁患儿的身体,他成为江苏城市客运行业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面对家人的担忧,他说:“不会伤害身体的,而且一想到能启动别人的生命,值了。”在他的影响下,2017年,中北服务明星总队集体加入无偿献血服务队。
戴洪林还连续12年参加中高考“爱心送考”、阳光助残“爱心赏花”、爱心助力盲人按摩师返乡过年等活动……他与六合区横梁街道困难户腾义忠结成帮扶“对子”,每年带领爱心队员上门慰问,主动帮助解决生活困难。
17时,晚高峰即将到来,戴洪林在充电站短暂休整,检查“百宝箱”物资是否齐全。19时左右,华灯初上,他的车穿梭在南京街头。后座的乘客靠着车窗看上去有点疲惫,他轻轻递上一瓶水:“累了吧?回家好好休息。”这样的温暖,从每天早上的晨光开始,到20时结束工作回家,从未间断。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年复一年的俯身、搀扶、等待与微笑。戴洪林的劳模之路,扎根于“把平凡工作做成温暖事业”的初心。他说:“出租车是城市的名片,我愿用每一程服务,传递南京‘博爱之都’的温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5-03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