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科技

为文物建起“数字物纹”库

类别:科技 发布时间:2024-06-04 02:5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科研团队:

为文物建起“数字物纹”库

【文化中国行 科技赋能典型案例】

◎本报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刘晓艳

5月29日,记者走进由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冯伟教授团队领衔的“馆藏文物数字指纹提取鉴别与身份智能管理关键技术”项目实验现场,只见在实验室中,一台显微探头相机在精密的机器臂操纵下,围绕着一尊古朴的“青铜鼎”进行自动定位、精确对焦以及图像信息采集。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实时展示着相机捕获的细致画面。最终,一个比头发丝还细的点位,经过上百倍放大,清晰地出现在屏幕上。

在这微观的世界里,即便是一个“小点”,也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与先前采集的图像进行详尽比对。

借助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项目团队发掘出每件文物独一无二的微观特征,进而构建出文物的数字指纹(以下简称“数字物纹”),以此实现文物身份的快速鉴别与确认,即快速鉴别“它是它”。这正是担任国家文物局“文物本体表面监测与分析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主任的冯伟所主导的工作。截至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让湖南博物院(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400件珍贵文物拥有了“数字物纹”。

文物有了可信可靠的“身份证”

据介绍,文物身份安全是文物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我国已有备案博物馆6833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更是多达1.08亿件(套)。这些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材质和器型种类繁多。

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物的流通、借调和展览已成为常态。

在过去,博物馆文物的保存和展览过程中,进出库管理主要靠人工标记。尽管近年来电子标签的使用,使得文物的进出都有了明确记录,但这些标签可与文物分离,因此仍存在使用高仿赝品进行“以假换真”的隐患。这种隐患难以单纯依靠人工经验来彻底消除。

如何确保“它是它”,已成为国内外博物馆界共同面临的难题。

“目前,馆藏文物身份安全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一种无痕、无损、适用面广且安全可靠的鉴别手段。”冯伟教授解释道,“我们就是要构建一个‘数字物纹’库,为这些珍贵的馆藏文物提供更加完备的身份安全保障。”

为此,包括冯伟教授团队在内的多家单位,从总体设计、技术突破、装备研发和示范验证四个维度共同进行科研攻关。他们的目标是将文物“数字物纹”这一全新技术打造成一个全场景、全周期、全安全级别的馆藏文物身份保护与管理解决方案,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装备体系和标准规范。这一系列举措预计将极大提升我国馆藏文物身份安全保护与管理的水平。

自动鉴别“它是它”只需几分钟

构建“数字物纹”是一项高度精密且创新的技术,最核心的技术环节是实现从宏观到微观连续尺度的自主原位比对。

以青铜器为例,这一技术需要从器身上精准采集特定的点位作为“物纹”信息,且在展览结束后,要能准确找到当初采集“物纹”的精确位置,并进行自动比对鉴别。

由于采集的点位尺寸达到了10微米级,环境中光线的细微变化或点位定位的微小误差,都可能对采集到的“物纹”图像信息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使其变得“面目全非”。

“我们利用立体视觉和人工智能的方法,实现了对文物在三维空间内从宏观到微观的六自由度自主定位和识别,而且这一过程无需依赖相机标定。”冯伟教授介绍道,“我们还实现了光照条件的自动还原,以及手眼物坐标系的快速统一。我们的原型系统能在几分钟内自动判断一件文物的真实身份,而且所提取的‘数字物纹’在机理上保证了难以物理伪造。”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文物的原始信息已经时过境迁,拍摄环境和设备也无从追溯,冯伟团队依然能够通过这种技术实现对原始信息的精确比对。

“最近,我们实现了对百年前伯希和拍摄的文物照片的原位比对。”冯伟教授介绍,虽然无法得知百年前拍摄时使用的相机型号,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团队仅使用一张历史图像和几张当前观测图像,就能自动学习出一个虚拟镜头,并将其应用于现代相机上,从而实现与百年前伯希和拍摄照片的测量级原位比对。这可谓是世界上第一次做到让相机“穿越”百年。

据了解,“数字物纹”技术将在湖南博物院、杭州市临平博物馆等单位进行更大规模的示范验证。

湖南博物院数据中心主任何也表示:“‘数字物纹’技术基于计算机视觉原理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提取文物固有的微观视觉特性。通过比对前后两次采集的微观视觉特性,我们可以实现高精度判别文物身份。这将为文物出库、巡展等流转业务中的文物身份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04 0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文章指出,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当前,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信息传播系统,为中华优秀传
2024-04-21 06:17:00
“5·18国际博物馆日”成绩亮眼,江苏的博物馆不止有文物,更有这些……
...苏早已突破传统展陈的边界,这里不仅有承载历史的珍贵文物,更有让文物“活起来”的创新实践。江苏省正以多元方式推动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让历史与现代碰撞出璀璨火花。南京中国科举博物
2025-05-20 13:34:00
文物鲜活“可触”,兖州博物馆让历史“活”起来
...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互动魔墙和云导览、赋予每件文物“身份证”和“代言人”、线上展览、流动展览……有着9.2万余件文物的兖州博物馆开拓思维,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让一件件文物
2023-11-26 00:06:00
让科技赋能文化保护与传承
...助力博物馆智慧化服务 伪满皇宫博物院的“组合式智能文物方舱”,将科技融入文物保护,大大提升文物保护质量。 张扬 摄本报记者 孙娇杨 实习记者 金昱含 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
2023-10-18 07:14:00
数字快车载来文旅产业新契机
...人因此知晓宝鸡,也让宝鸡人在这里沉浸式看世界。”当文物变数字藏品新风潮成功“出圈” 文物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从而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如
2023-02-17 14:44:00
三星堆博物馆“焕新”:新功能、新展陈、新文物
...厅内运用AI修复技术、3D打印、三维数据复原新出土重器文物、大量珍贵图文影像资料和多媒体手段,全面反映三星堆文物菁华的无穷魅力和三星堆百年考古的恢宏历程。此外,新馆还融入沉浸
2023-07-27 15:05:00
江西省国有博物馆馆藏音乐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
...健婷 2.汝慧玉 1.南昌大学艺术学院 2.南昌大学摘要:音乐文物是观察、窥探中国古代音乐史实、音乐状况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手段被应用于音乐文
2023-11-04 04:58:00
数字文博,让文物走进生活(深观察)
...024年09月02日 第 07 版)“云游长城”游览画面。网络图片文物“龙首”数字化采集现场。 芒果数智供图游客借助VR设备沉浸式游览莫高窟第285窟虚拟场景。新华社记者
2024-09-02 04:24:00
...行。作为活动主会场举办地,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突破文物展示的固有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让游客在多媒体互动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观展体验。当前,智慧化已成为各大博物馆的“标配”。AI
2024-05-19 08:51:00
更多关于科技的资讯:
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公开征集一批河北省高质量数据集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9月26日,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发布公告
2025-10-04 08:03:00
央媒看太原9月30日,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栏目以《双节市场备货足美食特产受青睐》为题,报道了假期到来,太原市各大综合市场提前备货
2025-10-04 07:1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朱道衡)近日,2025鼓浪屿世遗文创作品征集活动启动。此次活动面向全国(含港澳台地区)高校、企业
2025-10-03 08:3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楚燕 通讯员 石青青)长假期间,许多人从忙碌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趁机好好休息。可是,如果休息方式不得当
2025-10-03 08:37:00
渤海之潮涌动着澎湃的脉搏,海河之畔镌刻着科技的印记。10年前,一颗带有“清华”基因的种子在天津这片沃土扎根;10年后,它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2025-10-03 09:25:00
太燃了!无人机空中展旗!高新区国庆“氛围组”已上线!
2025-10-03 23:48:00
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吸引用户下单超100万元团购券
9月29日,抖音生活服务联合北京卫视发起“老板驾到”直播活动,助力北京国庆中秋消费。抖音用户在@北京卫视 直播间下单超1万次
2025-10-03 18:36:00
“FutureBOT未来引力”2025北京机器人文化节首日盛况 打造国庆科技打卡新地标
国庆首日,“FutureBOT未来引力”2025北京机器人文化节在北京昌平超极合生汇正式拉开帷幕,成为国庆假期极具科技温度的打卡地
2025-10-03 19:06:00
走到白石山巅的尽头,这家建在悬崖边的“云端咖啡厅”绝对让你惊呼。
2025-10-03 11:37:00
泰康人寿发布新品“泰康百万药无忧(庆典版)医疗保险”(以下‬简称“百万药无忧”),以广覆盖、易投保、强保障、低费率为优势
2025-10-03 09:17: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翁华鸿 通讯员 林雨新)在近日举行的2025全球数据管理峰会“数据要素分论坛暨大数据统计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管理研讨会”上
2025-10-03 08:38:00
兴趣-实践-视野:达芬奇金奖少年带来的教育启示录
摘要:2025“你是达芬奇”全球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创新赛圆满落幕,其中金奖获奖少年的亲身实践告诉我们,在AI赋能的新时代
2025-10-02 16:22:00
单日调用近1万亿次,高德助力北斗规模化民用跨入新量级
2025年10月1日,随着国庆长假首日出行高峰的到来,高德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数量接近1万亿次,支撑导航总里程数超90亿公里
2025-10-02 22:31:00
10月1日,从太钢获悉,今年以来,太钢不锈进料加工团队以“精准备案、高效协同”为核心,在进料铬铁镍铁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025-10-02 17:39:00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林露虹)记者昨日从中国移动咪咕公司获悉,该公司打造的“鼓浪屿AI伴游”服务已正式上线。市民和游客只需打开“鼓浪屿元宇宙”微信小程序
2025-10-02 08: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