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
□ 刘紫婷
体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待解问题。很多高校在体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在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结构建构、教材建设、教法应用等方面鲜有特色。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通过加强教学“创新”来驱动落实新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对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以“创新”理念明确高校体育教学“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创新是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高校体育老师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引导并鼓励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尝试“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但从现阶段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看,很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依然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讨,使得整体教学质量较差。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前提要素。“创新”理念就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完成,也可以使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抓住二者就抓住了“创新”驱动的载体,因此需要教师以启迪的方式教育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相长”应该成为体育教学的特色,更应该成为推动高校体育改革的强劲引擎。
其次,以“创新”视角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模式之下,组织因素一直是评价体育教学成效的主要指标,教学活动过于强调学生的统一性。学生体育学习成效主要体现在体育技能、体育体能和运动效能等方面,实际上从创新教学理念来讲,每一个学生个体身体素质、运动表现和运动需求存在很大差异,整齐划一的教育不适宜实施创新性的教学理念,也违背客观发展规律。高校体育教学过程在关注学生整体体育素养提升的同时,更应该审视学生个体身体、意识等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开展过程中,只有深入挖掘学生的个体差异、运动潜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分层次分类别实施体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的提升。
第三, 以“创新”姿态驱动“德智皆寄于体”的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拓宽体育教学新思路。《体育之研究》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智也。”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始自体育运动的论说与新时代体育思政建设如出一辙。但传统体育教学往往重知识轻情怀,重技能轻修养,这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新体育思政建设要求教师提高课程思政意识,在传授学生体育专项知识和技能时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要把体育类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的核心价值融入日常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言传身教承担好育人的责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情感教育提升到一定高度,帮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教师还要与学生互动,于教学中积极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坚定学生文化自信。“创新”驱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奋斗精神,实践体育创新引领策略,进一步助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质量发展。
在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创新高校体育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回避问题,要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以“创新”为驱动,引导教师树立全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空间,开拓体育思政课程路径,引领高校体育教学步入创新发展的轨道,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体育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05 09:45:5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