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躬身贵州大地 谋策全球“治汞”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07-31 04:27:00 来源:贵州日报

(上接第一版)

打开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新局面

“由于特殊的理化性质,汞是唯一在大气中主要以气态存在的重金属污染物,可以随大气环流进行长距离迁移。”今年6月下旬,2022年度贵州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公布后,冯新斌接受专访时介绍,汞作为挥发性全球性污染物,其影响范围甚至可及南极、北极等人迹罕至地区。

1997年,冯新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即将毕业时,正逢联合国启动《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政府间谈判。硕士和博士研究期间一直从事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冯新斌敏锐地意识到,汞污染问题将在不久的将来会进入环境国际公约谈判的视野。

当时,国内环境汞污染研究属于比较“冷门”的领域,缺乏系统从事汞污染研究的团队。2000年,在瑞典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冯新斌,放弃留在当地发展的机会选择归国,到贵州组建国内第一个专职系统从事环境汞污染研究的团队,面向国际汞公约谈判履约、国内汞污染防治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统筹规划、全面布局,他的愿望就是“尽早缩短国内汞污染研究与欧美等国际同行的差距”。

从研究如何“洗去”煤炭中汞元素防止其经过燃烧进入大气,到探明汞污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迁移规律……冯新斌奔波于崇山峻岭间的野外科考,主持30余项各层次环境汞污染研究项目,打开了汞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新局面。

立足国际视野推进汞环境治理惠民生

人类活动排放的汞污染通过大气传输,已造成北欧、北美偏远地区湖泊鱼体汞含量超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食用水产品标准。鉴于严峻的全球汞污染形势,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下,201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92个国家和地区已经签署旨在推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于2017年8月正式生效。

为此,冯新斌带领的课题组率先在国内开展区域大气汞的观测工作,组织建立我国首个大气汞观测网络,为深入认识我国大气汞的分布、“源汇关系”、迁移转化和全球汞循环提供了关键的科学数据。

冯新斌团队研究发现全球凋落物汞的沉降通量约为每年1200吨。这一新通量值高于哈佛大学相关课题组先前的估算值约1倍,表明学术界以前远远低估了全球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汞的汇通量估算值,为认识全球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重要基础数据,填补了中国大气汞湿沉降研究空白。

“汞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其中甲基汞是毒性最强的汞化合物。”冯新斌说,甲基汞易于在水生食物链生物富集和放大,而食用甲基汞污染的鱼肉可以导致人群甲基汞中毒,日本的水俣病就是这类重大环境公害事件。

虽然我国并没有欧美普遍存在的食用鱼体甲基汞暴露的健康风险问题,但冯新斌带领团队发现,稻米富集甲基汞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汞矿污染区食用大米,已成为当地居民甲基汞暴露的主要途径。他领导课题组在国际上率先开展典型汞污染区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打破了国际学术传统认识,引起广泛关注。

2016年,贵州铜仁被生态环境部列为重金属污染防治国家先行区,主要环境问题就是汞污染。作为贵州铜仁国家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全权技术指导单位专家,冯新斌带领团队编制方案、调查评估、指导修复,将水田改为旱田,种植其他不吸收汞元素的经济作物,老百姓收入不减,取得良好效果。

在其推动下,国际汞公约履约行动方案中,将监测稻米甲基汞含量纳入履约国家行动方案的重点工作之一。

为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同位素就相当于我们人体的指纹,环境中的汞污染会带有独特的同位素指纹谱,我们可以利用同位素来找到汞污染的来源,作为国家参与国际汞公约履约的重要证明,为土壤汞污染防治提供科学的支撑。”冯新斌说。

“汞污染是历史积累的问题,人类活动就一直持续排放汞污染。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我国的排放量很少,发达国家汞污染总量超过30万吨,中国排放为1万多吨,仅占全球排量的4%,我们需要科学的证据证明,中国也是汞污染的受害者。”冯新斌说。

利用最新的分析技术,他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汞稳定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创建了我国主要汞排放源的汞同位素“指纹”谱。

燃煤、汞和铅锌矿冶炼,超过我国人为总排汞量80%。冯新斌团队研究发现,铅锌矿、汞矿与原煤存在显著汞同位素差异,揭示了我国大气汞同位素组成和分馏机制,厘定了我国大气汞排放和东亚背景大气汞的同位素指纹谱,为利用汞同位素定量示踪我国大气汞的污染来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冯新斌培养了一批从事环境汞污染研究的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这些人才都留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工作,为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对于贵州的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他说,目前贵州非常重视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通过“科技入黔”等开放式创新,制定新一轮的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贵州科技创新前景可期。

未来的工作,冯新斌希望研究清楚一些问题,比如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在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汞污染到哪里去了?对我们国家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他希望用过硬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履行国际公约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31 08:45:1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科技工作者要以国家需求为己任|访202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冯新斌
...。”202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新斌说,贵州急需通过科技创新,培养更多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产出更多的高新科技成果。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
2023-09-21 22:19:00
...记者张晓华)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废塑料
2024-04-23 04:40:00
...极地区汞含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目的是弄清决定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自然来源。汞是一种全球性污染物和对生物神经系统有毒的化学元素。研究结果显示,从末次冰期向目前的气候期(始于1.
2023-05-08 13:45:00
...还能当成“电池”储能?前不久,东南大学科研团队发布全球首创的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用它制成的储能墙板,可存储居民住宅约一天的用电量,与光伏配套使用,可提升光伏利用率30%以
2025-05-19 05:52:00
“大自然就是开展研究的大舞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胡瑞忠——“大自然就是开展研究的大舞台”(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胡瑞忠(右)在跟同事探讨大陆板块内部矿产成矿关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
2023-02-17 05:26:00
...果。202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冯新斌说,未来将继续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发扬科学家精神,潜心钻研,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美丽中国建设
2023-11-28 06:20:00
【绿色力量】地球“CT师”黄启霖:破译喀斯特地质密码
...军。黄启霖表示,他将立足资源,优化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勘查技术推进隐伏区找矿科技创新,充分发挥109队青年人才力量,努力构建“地质”人工智能大数据找矿预测模型,为实
2025-08-04 18:01:00
小行星撞击地球:海洋还是陆地,哪个更可怕?
...海洋还是陆地?哪个才是真正可怕的威胁?这似乎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激烈争论。海洋,那无尽的深渊,隐藏着未知的恶劣条件。而陆地,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却也可能受到巨大冲击而陷入不可挽回
2024-01-29 11:50:00
...;还有的思接千载,到漫长的地质时代,“利用无机环境地球化学手段探究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高一(18)班陆启畅同学因为对地理和化学比较感兴趣,选择研究“南京城区水体溶解
2023-07-03 05:2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对话陈铎:让更多人关注沙滩文化
多彩贵州网讯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沙滩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影响力。”11月11日下午,受邀参加遵义沙滩文化诗文名篇朗诵会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2025-11-11 22:04: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 | “穿”上它,还能多走一公里!
大皖新闻讯 系好腿带、扣紧腰带,穿上“机械护膝”爬楼梯,竟然毫不费力。11月11日上午,“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5-11-11 21:29:00
融合艺术与体育,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穗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广州香江1号艺术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本次展览遴选雕塑家
2025-11-11 21:29:00
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今天,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开幕
2025-11-11 21:29:00
多国诗人相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与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2025-11-11 21:29:00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