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如影相伴”公益项目坚持七年,最近一期摄影展在自闭症日之前举行
“星星的孩子”镜头中的美丽世界
周楠
《每一个向上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刘明祺 徐俊彦 摄
《光与影在说悄悄话》 朱旭晨 蒋文佳 摄 本报记者 周楠
河水中的水杉、香樟倒影,呈现出独特的波纹,取名《最美的季节》;落在泥土上的红果子不规则地分布着,取名《落下来的成熟,铺开一些想念》……这些色彩明艳斑斓的照片,充满艺术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很难想象,它们均出自心智障碍的特殊孩子之手。
2017年9月,几个热爱摄影的高中生联系到上海同达人本儿童关爱发展中心理事长马冬爽,想了解摄影艺术是否适合自闭症孩子,也想看看镜头下最真实的孩子和孩子独特视角中的世界。之后发现,孩子们由此可以开心地去任何地方、参与各种活动。就这样,由志愿者陪伴心智障碍类特殊儿童进行的摄影活动——“如影相伴”公益项目坚持了七年。“星星的孩子”手中多了台相机,便多了一个与外界连接的载体、多了一次探索和发现的开始;拍摄过程中,他们完全放飞手脚和思想,和志愿者同伴一起跃动,他们记录,也被记录。
最近一期的摄影展将在今年自闭症日之前举行。每一幅照片背后,孩子和志愿者一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成长。
“没有特殊的孩子”
一幅《光与影在说悄悄话》的摄影作品,成为最初打动康佳童的那个点。照片中,红色的光和蓝色的光影影绰绰,倒映在水中,相互分界又交融,康佳童的心弦像是被拨弄了一下。
去年开始,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康佳童成了“如影相伴”公益项目志愿者。她第一次和孩子们接触,是在复旦校园里。那天她是领队,一共有15名孩子参加活动,复旦大学志愿者和他们一一结对。孩子们蹦蹦跳跳,倒是志愿者一个比一个紧张。有孩子中途去上厕所,陪伴他的志愿者见他一直没回来,去看了好几次,直到孩子回来,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那天活动结束后,一名自闭症男孩对康佳童说:“拜拜!”康佳童在忙,没来得及回应,男孩就一直不走。当她也回了“拜拜”后,男孩才满意地离开。她这才知道,原来,这是自闭症孩子刻板行为的一种。“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孩子,无法想象他们的真实模样。”康佳童说,“在这样真实的互动中,我感受到他们的可爱之处,也解除了对他们的偏见。其实孩子就是孩子,没有特殊的孩子,只有特殊的眼光。”
“如影相伴”公益项目七年间,志愿者带孩子们拍过上海的自然风光,陆家嘴滨江等地标建筑、人文古迹,还有最具烟火气的上海弄堂。孩子们还通过摄影参与到公益徒步筹款、公益快闪等活动中。每年,主办方都会从孩子们的数万张照片中挑出数十张办摄影展。从这些作品中,总能看到一些不曾被关注的细节与视角,总有一些小小的连接点,触动人们重新打量身边事物。这是孩子们看世界的独特角度。
有一幅摄影作品打动了很多人:一盆青苔中,几片新叶和小草刚刚抽出嫩绿的芽。照片微观细节清晰,远处虚化,呈现出向上的勃勃生机。作品的摄影者是苗苗,名为《每一个向上的努力,都值得尊重》。
“小小少年成长史”
18岁的苗苗(刘明祺)是一个自闭症孩子。他的个子超过170厘米,语言行为还停留在幼儿期。苗苗家是个一室户房子,他和妈妈相依为命。苗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知生活冷暖,常常笑得“没心没肺”。妈妈把小小的家收拾得干净而温馨,家里放着钢琴、挂着字画。
苗苗喜欢弹钢琴,却看不懂乐谱。妈妈和他一起上课,将老师给的乐谱一点点画成对应的琴键教给他。前阵子妈妈带苗苗出去玩,苗苗在蹦蹦跳跳中摔断了腿。妈妈带他去医院做手术后,现在隔几天就得推着轮椅带他去医院换药。
见到记者,他笑嘻嘻地喊了一声:“老师好!”然后冒出一两句不相干的话。一旁的马冬爽说了一声:“你想去拍照吗?”苗苗立刻来了精神:“想去,什么时候去?”
从12岁到18岁,苗苗参加了绝大多数的摄影活动,这是他和妈妈难得的放风时间。妈妈把苗苗每一次参加摄影活动的照片都保存下来,“这是一个小小少年的成长史”。
参加活动的孩子几乎都像苗苗一样,并不懂摄影技巧,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他们学会按自动挡快门,把想拍的画面“框”在镜头里。苗苗把每一次摄影活动都当成春游,却经常拍到一些大家意想不到的画面: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几只地面上的昆虫、倒过来拍的房子……
“这些孩子的想法天马行空,这些看似艺术感十足的照片,都是我们从孩子们的几万张照片里选出来的。有的剪裁了其中一个角,有的把最有亮点的东西拎出来。再请志愿者和家长想一句有诗意的名字。”马冬爽说,“七年影展呈现出来的数百张照片,是集体智慧的结果。”
“唐宝”(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孩子)子齐最初参加摄影活动时,妈妈担心孩子会不适应。但第一次参加活动后,子齐就念念不忘,还对摄影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每一张照片都很有成就感。
奉贤的一次摄影活动,安排了孩子和志愿者一起观察野鸡。子齐胆子小,不敢靠近野鸡。陪伴他的志愿者哥哥很快发现子齐的异样,特意抓了一只野鸡放在笼子里,耐心引导子齐不要怕,还告诉他很多关于野鸡的有趣小知识。慢慢地,子齐不再紧张,敢去摸笼子里的野鸡,还拿着相机给野鸡拍了很多照片。妈妈在一旁看到整个过程中志愿者对子齐的陪伴,特别感动。
子齐妈妈还经常翻看一张照片:那是在复旦大学进行摄影活动时,自己带领志愿者和孩子们一起做韵律操。大家围坐在草坪上,志愿者和孩子们彼此陪伴,用欢乐的节拍表达对彼此的爱!这温馨的一幕,被另一位志愿者拍照记录下来。
“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我们在活动中都特别放松。子齐的社交、语言、沟通能力提升明显,现在甚至还会主动关心和照顾其他小朋友。”子齐妈妈说,“作为长期陪伴孩子的家长,孩子被特别有爱的志愿者哥哥姐姐带着拍照、玩耍,我们也有了喘息的机会,家长在一起畅聊,互通有无。”
在不少家长看来,“如影相伴”活动就像一根纽带。借快门之力,为孩子、家长打开一个看世界的窗口,也让他们由此链接到各类社会资源。
子齐妈妈想组织喜欢音乐的孩子开演奏会,上海同达人本儿童关爱发展中心就支持他们成立自己的乐队,并为他们寻找场地、老师甚至资金,让孩子们有更多学习和练习的机会。孩子们也不负期待,今年还登上了央广网东方童星年度盛典暨少儿春晚的舞台。
“都值得爱与被爱”
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还有青年志愿者们。在马冬爽看来,摄影展不仅是上海风光摄影艺术展,更是公益展,通过团市委青年家园的“青年影响社会”平台,让观众看到志愿者和孩子的陪伴互动,感受到公益带给城市的温暖。
志愿者与孩子在城市中穿梭拍摄互动,这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道美丽风景,是彰显城市文明度包容度的一张张行走的名片。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志愿者刘沛回想起来,坚持两年多,定期与陪伴的小朋友见面、见证他的成长,仿佛成了自己的习惯。“这件事似乎就和孩子本身一样纯粹。”她结对的小朋友叫羿辰。羿辰虽是自闭症孩子,但富有奇思妙想,创造力很强。相比用相机拍照,他更喜欢研究相机的构造。“与其说期待和他一起拍出什么样的照片,不如说我们之间从认识到熟悉的过程更难忘。”刘沛记得,一次过马路,羿辰和她手拉在一起的时候对她说:“姐姐,你的手好凉啊。”她下意识地想把手缩回去,但羿辰紧接着就说:“没关系,我们两个拉在一起,就热了。”那个瞬间,刘沛被触动了。
在刘沛去国外交流学习前,她最后一次在路上和羿辰聊天。羿辰说自己不喜欢英语,因为别人会笑他说得不好。当时刘沛挺难过的,但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只是鼓励他:“不,你说得很好,比姐姐都好。希望我们有机会再见的时候,你已经可以更加勇敢地往前走每一步了。”
“有了更多了解后我才认识到,对待特殊孩子,需要的并非是同情、怜悯,而是同理心。”刘沛说,“我和他们之间的陪伴是相互的,其实很多时候是小朋友在治愈我。他们身上永远有让我动容的赤诚与纯粹,他们的快乐来得非常容易。每次近两个小时的陪伴,我完全沉浸在与他们相处的时间里,感受到真诚的力量。”
参与的志愿者们,很多都理解活动所提倡的“人本各异,相伴同达”这句话的意义。康佳童还带着孩子们的照片在学校进行科普。“虽然来的人没有预期多,但他们都看得很认真。那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非常珍贵。”不过每次活动结束,康佳童总有点失落,“我们的陪伴终究是短暂的,无法为他们做更多的事”。
马冬爽告诉记者,对于心智障碍者家庭来说,他们从学校毕业后的就业,乃至于家长去世后的孩子照顾问题,依然是横亘在面前的大山,目前公益组织、政府等各方正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些难题。“如影相伴”公益项目的初心,就是希望公众看到孩子们阳光快乐的样子,有机会去了解、接纳、包容他们,因为这是他们走入社会的第一步。
马冬爽难忘那个瞬间:年度志愿者大会给优秀志愿者颁奖时,炜杰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说了句“我来拍”。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这些年的坚持是值得的。因为这个能观察到大家需要合影又主动要求给大家拍照的举动,对于有注意力缺陷和社交障碍的自闭症孩子来说,太珍贵了。
复旦大学志愿者杨雨衡,在被小朋友主动拉起手时差点泪崩,当晚发了条朋友圈:“这世界有很多温柔与感动,也请每个人坚定地相信:我们都值得爱与被爱。”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17 08: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