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泱泱盛唐,王侯将相,英雄豪杰。如天上繁星,交相辉映。映衬着那个傲娇国度,无双盛世。如果像《隋唐演义》中所写的那样,给他们来个英雄排座次,也恐怕很难!因为他们各有所长,也各有贡献。很难说谁排第一,谁排第二!
但是如果说谁能荣宠不衰,历经四朝,三为帝师,两为卿相。与皇帝们都相交莫逆,功高盖世而主不疑,随后又能做到全身而退的,李泌无疑排在唐代第一位。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朝中,李泌也是能够功成身退的标杆两人组中的一位(另一位是范蠡)。因而此后历史上的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人想模仿他,却鲜有人成功。难道真的是有一种成功不可复制?其实也不全是如此。
李泌剧照
只是李泌走过的路别人轻易学不来!
正如他七岁所做的方圆动静诗一样,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学到。因为我们处在红尘名利场中,渴望实现自身的价值。一旦获得成功,再想潇洒离去,又谈何容易?天地无穷,欲望不止。多少英雄豪杰,功成名就之后因为看不破,参不透,恋栈权位最后身首异处的?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看李泌的一生:1、玄宗朝的神奇出场
公元728年,唐明皇李隆基征召天下俊才,不限年龄。"悉召能言佛、道、孔子者,相答难禁中。"
这时,一位神童出场了。他叫员俶,今年才九岁。舌战群儒、引经据典而不落下风。爱才的李隆基当时就很喜欢他,认为此后必定是栋梁之才。就把员俶叫到身边说道:"你肯定是天下最聪明的孩子!"
唐玄宗剧照
谁知道员俶很诚实,他回答:"我不算什么,我有个表弟叫李泌,今年七岁,他知道的比我多!"
李隆基大为惊讶,原以为九岁神童已经很了不起了,谁知道还有更小的。他马上派人去接李泌。
等到把李泌接到宫中,李隆基正和张说下棋。李隆基为了考教李泌的才识,要博学的宰相张说出题目。张说便以围棋的"方圆动静"为题目作一首诗。
张说出口成章:"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略加思索后就回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此诗不仅应对得体,而且蕴藏着人生的大智慧,让两人为之感叹!李隆基更是感慨:"天纵奇才!"随后让李泌的家人善加培养,日后必有大用。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很多时候幼年的教育程度,家庭环境等等都决定了一个人此后的人生轨迹。李泌也是如此,他的方圆动静诗成为也就是他一生的写照。
李泌成年之后,学贯儒、道,长年在嵩山、终南山和华山之间游历,史称他是非常羡慕道家的神仙之术,想寻访名山,拜会仙友。
少年李泌
但是书中说是是一回事,现实又是一回事。谁见过十几岁的有志于朝堂之上的神童放着入仕不顾,而去寻找虚无缥缈的神仙?天下名山多的去了,为何只是在唐朝两京之间的嵩山、终南和华山游历?
他其实是在观风云之变,寻找一个入世的良机。就如同诸葛亮躬耕隆中,不仕刘表是一样的道理。
不久之后,李泌就向李隆基上书,李隆基也想起了这位自己称赞过的神童。于是就召他入京讲解《老子》一书,老子的思想深如大海,如果不参悟透,一般人根本是讲解不好的。
但是李泌讲解的很好,让李隆基龙颜大悦。于是就让李泌待诏翰林,同时又让他做为太子李亨的宾客,供奉东宫。在东宫,李泌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本领,和李亨建立了很深的交情。
但是不久之后,李泌就被放逐了。原因是他写诗讥讽当时的权臣杨国忠、安禄山。结果得罪了杨国忠,最后被送到蕲春安置。从此一段时间,他游历名山大川以自娱。
正如诗中那句"方若行义"。做为都圣贤书,立志天下的才俊,对坏人坏事要方,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来行侠仗义。
天宝年间,唐玄宗已经没有了进取的锐气,信用奸人,朝堂晦暗。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相信睿智的李泌已经了解,他也用他也用行动解释了方若行义的道理。2、肃宗朝的权逾宰相
果不其然,在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盛世幻灭后,唐玄宗仓皇出逃。随后马嵬事变,太子李亨在灵武自立为帝。
李亨北上灵武
但是灵武朝廷是草创的班子,人才缺乏,李亨想到了自己昔日好友李泌。于是派人去寻找李泌的下落,此时李泌正在结庐修道。听闻李亨在灵武即位,请自己出山。他便随着使者赶赴灵武。
这也充分体现了他圆若用智的特点。李泌的"圆"就是你找我帮忙,我就来。不矫情造作,不提条件。李泌的"智"就是我来了能帮你解决实际的问题,并不像那些攀龙附凤之徒,纯粹是想在新朝廷之中混的一官半职。
来到灵武,唐肃宗李亨和他讨论当前平叛的局势。李泌一一给他分析成败厉害。一席话让李亨大喜过望,想授予他官职。李泌自称山人表示自己已经是修道之人,坚决不做官。只是以宾客参谋的身份来辅佐肃宗。肃宗李亨也不好强迫,干脆就以"先生"来尊称李泌。
肃宗对他好到什么程度呢:
有一次晚上,两人讨论事情太晚。肃宗一时高兴,就在火中烤了几个梨子,亲自捧给李泌吃(李泌不吃荤)。旁边的两个儿子看了也想吃,肃宗怎么也不肯给。
还有一次,肃宗问及李泌的志向是什么?
李泌回答说我的志向一般人不敢想!
肃宗很是好奇,连忙追问?
李泌说:“我没有家室,也不稀罕爵位官职。只是帏幄运筹,帮助陛下收复京师之后,但愿靠着天子的膝盖睡上一觉,让钦天监来奏报说客星侵犯帝星,能动一动天上星宿就满足了。”
肃宗哈哈大笑,对李泌更加信任,其后果然让李泌枕在他的膝上睡了一觉。
肃宗李亨
而李泌也不负信任,以客卿的身份参与政事,起草诏书。并且参与平叛方略的规划。
李泌具有很强的大局观,不局限于一城一处的得失。
特别是他给李亨的《平叛策》中规划了先攻范阳,打掉安史叛军的老巢,然后从北向南逐步压缩,最后把叛军消灭在两京(洛阳、长安)之间的大战略。
如果按照李泌的战略规划,"不出二年,无寇矣。陛下无欲速,夫王者之师,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但可惜的是,对李泌的建议一向言听计从的唐肃宗李亨这次没有采纳,而是采取了下下之策,先攻两京。究其原因,不是李泌谋划不够,而是源自李亨内心的那一点执念:"先入关中者为王。"军事让位于政治。
他这个皇位是自己先斩后奏得来的,虽然事后得到唐玄宗的默认。但是其他几个皇子也都是虎视眈眈,只有先攻下长安,才能名正言顺。
李泌的着眼点不同,他是着眼于唐朝其后的长治久安。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安史叛军历时八年才被平定,而此后又因为平叛不彻底而产生的藩镇之祸已成为大唐此后的顽疾之一。
在灵武时期,李泌始终一席白衣,侍从在其左右。两人出行,众人皆指着说道:"黄衣为圣上,白衣是隐士。"至于李泌为何执意白衣出仕,其实这也是圆滑智慧的一面。让他得以施展自己的才智而不过早的陷入内部争权夺利的旋涡之中。
李亨对李泌的信任和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还是遭到了别人的妒忌。权臣崔圆和李亨的亲信宦官李辅国就对李泌十分的猜忌。对此李泌心知肚明,所以在唐军收复两京之后,李泌执意的决定离开,避入南岳衡山修道。
不久之后,唐肃宗李亨去世了,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李豫对于李泌的才学也很是钦佩,一度请他出山。不仅强迫他吃肉,还为他操办婚事。
但是此时朝中宰相元载、常衮先后猜忌李泌,把李泌排挤出朝堂之上让他在地方上任职。对此,李泌淡然处之,虽然和长安相隔千里,但是代宗每有疑难,必然会问及李泌的意见,李泌也言无不尽。
3、德宗朝的力挽狂澜
公元779年(大历十四年)五月,李适即位,这便是唐德宗。但是他此时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外有吐蕃咄咄逼人,已经攻陷河西、陇右之地,西域都护府和大唐联系断绝。内有藩镇割据一方,不听唐皇室的号令。
唐德宗有心恢复,急于解决藩镇问题,但是方法手段错误,从而导致叛军四起。即位之后的两年内连续爆发了"四镇之乱"、"泾原兵变"、"奉天之难"等一系列藩镇兵变,长安为朱泚占据,唐德宗被迫逃往梁州(汉中市)。
在梁州,唐德宗想起了李泌,这位自己爷爷和父亲都交口称赞的人才,他派人紧急召李泌前来参赞。此时李泌已经年近60多岁了,本来已经在衡山避世修炼,一听唐德宗召唤,千里赶赴梁州。
李泌剧照
在梁州,唐德宗为了收复长安,他病急乱投医,联系吐蕃承诺如果吐蕃派兵协助收复长安,就割让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给吐蕃。吐蕃原本就对西域垂涎三尺,有此好事就一口答应了。
但是吐蕃大军出兵后只为沿途抢掠,还只走到一半的路程就以天气炎热为由驻足不前。吐蕃的举动让唐德宗无可奈何,最后还是靠各地增援赶来的唐军收复了长安。
而当吐蕃使者前来索要西域的时候,唐德宗为了息事宁人,居然准备把西域割让。
这时,李泌到了。他一听此事,马上就一口否决。并且苦口婆心地劝诫唐德宗:
安西、北庭控扼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以分吐蕃之势,使之不能东侵,奈何拱手与之!且两镇将士,困守孤城二十年忠心不改,现国家无褒奖,却弃之而去,天下何守?!更何况,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等地,受赂而去,何功之有!
一席话让唐德宗面红耳赤,最后否决了割让西域,只是象征性地给了吐蕃大军一些财物。但是此举也激怒了吐蕃大相,此后不久就发生了吐蕃大相截杀唐朝使节的行动,从此吐蕃和唐朝的面子关系彻底的破裂。
此时唐朝内有藩镇,外有吐蕃的大军威胁,形势严峻。唐德宗束手无策,而李泌认为朝廷目前的困局应该先解决外部吐蕃对首都长安的威胁。不然每年在陇山一带唐军十几万人防备吐蕃,耗费巨大而且效果不显。
藩镇虽然跋扈骄横,但是实际上暂时都没有取代唐皇室的野心,只是想保有自己的独立王国的地位。
李泌开始出手了,这是个高瞻远瞩的天才战略构想,以天下为棋盘,各国为棋子来博弈。李泌布下精妙的手筋,构建了被后世称之为"贞元之盟"的反吐蕃联盟。
其核心战略就是北联回纥,西和大食,南结南诏,共制吐蕃。
这在当时算得上是顶级的国际战略。这个战略的核心就是利用其余三国和吐蕃的矛盾关系,多方共制吐蕃,从而缓解唐王朝边防上的压力。集中精力处理内部藩镇问题。
贞元之盟
但是,这个战略一开始在唐德宗那里被卡住了。原因就是北联回纥上面,唐德宗李适在当太子的时候被回纥的牟羽可汗折辱,一直引以为耻。虽然此后牟羽可汗的母亲向李适赔罪,但是这个梁子也结下了。
不久,合骨咄禄可汗杀了牟羽可汗自立为回纥之主,多次派人向唐王朝请求称臣和亲,但是唐德宗一直装聋作哑不闻不问。
一听李泌说要联合回纥,唐德宗的头摇的飞快:"这事留给朕的子孙去做吧。朕活着一天,此事断不可为。"
李泌先后劝解了十几次,没有效果。李泌也急了,就一直对德宗死缠烂打,最后李泌索性以辞官相要挟。
德宗这才害怕了,好容易把这个老宗请来镇场子的,他要是走了自己不就完犊子了。于是唐德宗最后勉强答应了回纥的和亲。
回纥合骨咄禄可汗很是高兴,他上书唐德宗:"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随后回纥大军大举南下,在河西、西域开始和吐蕃开展连番的争夺。
不久后,大唐先后和黑衣大食(由海路前往)、南诏也达成协议。针对吐蕃的四国联盟正式形成。从此吐蕃开始疲于奔命,左支右挡的与回纥,大食展开连番大战,也无暇顾及对大唐的侵扰。大唐陇山地区防线的压力骤然缓解。
唐廷得以腾出手来,专心于对付藩镇,此后迅速开创了元和中兴的局面。李泌可谓是居功至伟!结语:
公元789年三月,李泌在长安宅中去世,享年六十八岁。唐德宗追赠他为太子太傅。
李泌的一生,历经四朝几起几落。
从玄宗一朝的聪颖早慧到肃宗一朝的主理军机,
从代宗一朝的避世归隐到德宗一朝的力挽狂澜。
他几次都是"权逾宰相"而从不越位,功成名就后又悄然归隐。
即无得意时的再往,也无落魄时的潦倒。正如他少年时所说:"静若得意。"
在一般人看来被迫离开了权力中枢就意味着下台了,再无此前的风光。但李泌却与此相反,越离开越潇洒,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在名山大川深处做他的隐士。所以人们常常感叹于李泌于静中的得意,感叹于他的淡泊明志。却始终无法学习到他的原因所在。
毕竟,人往高处走,一山还望一山高!又有谁能提前看清危险,从而能够及时的抽身而退呢?等到高处不胜寒的时候,往往再想全身而退也已经为时已晚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20: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