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大众网记者 梁小童 视频 王子凡 潍坊报道
“你知道潍坊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吗?后面展厅里的潍坊象你看过了吗?要是感兴趣的话,我可以给你讲一讲……”声音洪亮、神采奕奕,讲起文物来滔滔不绝、如数家珍,这是李道光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
1952年出生的李道光如今73岁,是潍坊市博物馆目前年龄最大的一名志愿者。2014年,彼时已经退休两年的李道光在一次偶然间看到了潍坊市博物馆招募志愿者的消息,自此,本就热爱文物、热爱书画的他在兴趣的驱使之下,“重启”了自己的第二段人生。
担任潍博志愿者的12年里,李道光每年可到博物馆服务100多次,志愿总时长已超过4000个小时,先后被中国博物馆授予“十佳优秀志愿者”称号,被潍坊市博物馆授予“功勋志愿者”称号。他熟悉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就像熟悉自己的孩子,尤其在聊到馆藏的书画作品时,他脸上也总露出孩子般的笑。
博物馆工作人员对李道光的印象,不外乎“博爱”“热情”“学富五车”“乐于助人”“健谈”,好像志愿者这个身份本就应该扎根在他的血脉中。但用他的话来说,当志愿者其实只是“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是“在这个年纪为社会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我们志愿者虽然不是正式讲解员,但讲解文物之前也需要备课。一幅字画背后的故事,我们都要了解到。比如这幅峤壁兰图轴,画上盖的印是高凤翰专门刻赠郑板桥的“七品官耳”印章,但起初讲解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高凤翰为什么要送给郑板桥这方印。”为了揭开“七品官耳”这段历史故事的面纱,李道光前后三次专程到胶州三里河高凤翰博物馆,并购回了所有相关书籍,通过充分学习研究,最终弄清了二人互赠印章的原因和交往的故事,“其实这也是我做志愿者的原因之一,服务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学习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博物馆里有乾坤之大,也有方寸之美。李道光游走其间,为更多人讲述文物的故事,讲述潍坊的故事。他说,看着游客对文物从好奇到惊叹,再到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每每此时,都会感到无比欣慰。
“我加入潍博志愿者团队,已经12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有12位退休同志在我的带动下加入了我们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市民以家庭为单位加入我们,甚至还有许多小朋友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参与进来。”谈到不断壮大的志愿者团队,李道光眼睛里闪烁着兴奋和憧憬的光,语气也染上自豪和欣慰,“志愿者的感染力是无穷的,看见更多人加入这个队伍,我心里特别高兴。不只是因为后继有人,更说明我们的服务得到了认可,让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愿意了解文物,探究文物背后的故事。”
从李道光身上,我们仿佛能看到广大潍博志愿者的身影。
2024年,潍博志愿者团队注册在列志愿者扩大到750人,三馆区新增社招志愿者359名,小志愿者100名,潍坊各高校志愿团队携1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到潍博志愿服务行列中。这个年龄跨度从9岁到73岁的群体,全年累计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年志愿讲解服务8086场次,年社教服务230场次,全年志愿服务观众达到百万人次以上。
潍博志愿者团队,逐渐成为了博物馆内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他们为文物发声,讲述八千年潍水文明;他们是穿梭于博物馆的“活地图”“百事通”;他们日复一日、无私奉献、不问结果地坚守;他们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播撒、生长。
记者离开时,李道光仍站在展厅里,望着来往游客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所做的每一次讲解,都可能在某个人心中种下一颗种子。而这些种子,终将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如同之前的所有志愿者一样,继续用爱讲好潍坊故事。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3-06 0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