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三国“完人”诸葛亮
诸葛亮作为一个弱小国家的重臣,所建立的功业并非最大,但却赢得了巨大的历史声誉,不仅在三国时期无人能及,放眼其他各个朝代也鲜有人能与之比肩。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给予了诸葛亮极高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也”。
南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所作的注释中,也对诸葛亮不吝赞美之辞。晋初担任给事中的袁准在其著述《袁子》中也赞誉诸葛亮道:“(诸葛亮)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诸葛亮虽“不善应变将略”,但却化身为具有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逊等高贵品格的“千古完人”,成为令后世之人仰慕、学习的榜样。他对蜀汉及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立身处世格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政治\军事以及行政才能,又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效仿和借鉴......刘备对诸葛亮的猜忌
拨开表面“如鱼得水”的亲密关系,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之间和谐背后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据史料记载,223年(蜀汉章武3年),因夷陵大败而悔愧交加的刘备病势一日重似一日。刘备预感到自己来日无多,急召在成都的诸葛亮前来白帝城永安宫(今重庆奉节)托付后事。
诸葛亮、李严风尘仆仆地赶至白帝城永安宫刘备御榻前问安,此时刘备已是弥留状态,内侍宦官奉命宣布诏令(遗诏):“托孤于诸葛亮,令李严为副”。诸葛亮、李严同为托孤大臣,共辅太子刘禅。接着,刘备气喘吁吁地对诸葛亮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临终嘱托:“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刘阿斗)可辅,辅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后百感交集,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跪地答道:“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听内侍宣读完遗诏后,内心仍觉不安,又对侍立在一旁的太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随后,刘备又对另两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嘱咐了几句,话毕即与世长辞。此时是公元223年4月24日,刘备享年63岁,彼时诸葛亮43岁。
后世对刘备托孤这件事颇有议论。晋人孙盛认为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的那番话纯属多此一举,“乱孰甚焉”,全无道理。
也有人说刘备托孤之言没有毛病,说明他与诸葛亮肝胆相照,说话明白洞达,完全出于一片真心。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船山先生)则认为刘备猜忌诸葛亮,那番临终托孤的话看似直白,却隐含敲打之意:“当篡夺相仍之世,而先主亦有‘君自取之’之乱命?以至诸葛丞相只有剖白心迹,以一死谢寸心于未死之间”《读通鉴论》。
清代编纂的《通鉴辑览》则认为刘备并不完全信任诸葛亮,否则临死前也不会说甚“君可自取”这句混账话。既然刘备与诸葛亮平时就以“鱼水”自诩,诸葛亮忠贞之心,难道你刘皇叔不知道、不明白?以至于马上就要咽气时说出这种“猜疑”的话,可见崇尚权谋(阴谋诡计)的三国乱世,“以谲诈相尚”的时代人与人之间是不可能完全信任的,即便刘备与诸葛亮之间也是如此,不值一提。刘备对诸葛亮的临终遗言,满是诡诈权术,或猜疑戒备。
刘备在军中一向采用双军师制,早期是徐庶、诸葛亮,随后是庞统、诸葛亮,取益州后是法正、诸葛亮,托孤时是诸葛亮、李严,且把军权交付李严.....这种相互制衡术历代帝王皆驾轻就熟,刘备也不能免俗。
刘禅对诸葛亮的戒心、防范和掣肘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是为蜀后主。因刘禅年轻,丞相诸葛亮成了蜀汉的实际掌权者。他为了兑现对刘备的承诺,兴师动众,五出祁山,攻伐曹魏,却未得中原寸土,最终还落得个国家窘迫、百姓疲敝、将士死难众多的悲剧结果。
是诸葛亮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抛却错综复杂的内外原因暂且不论,诸葛亮出师不利、屡次铩羽而归与刘禅对北伐的消极态度似有一定关系。
诸葛亮在他那篇著名的《出师表》中有“临表涕零”的说辞,由此可以看出后主刘禅并不太赞成相父诸葛亮用举国之力一次次大举北伐。譬如诸葛亮平定南中之乱后意欲发动北伐,刘禅委婉劝止道:“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返都(成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刘禅对于诸葛亮兵出祁山攻伐曹魏,似乎并不太支持,还总是说些顾虑重重、推三阻四的丧气话,有人说他是个“烂泥糊不上墙”的昏庸之人,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与其说刘禅不愿意让诸葛亮出军北伐曹魏,倒不如说他不愿意让诸葛亮独掌军权。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蜀汉之王)”。这句话等于提醒站在一旁的刘禅,眼前这位羽扇纶巾、英俊潇洒、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随时能够废黜掉你,甚至杀掉你亦非不可能,论能力,爹都不如他,何况长于深宫、被妇人养大、如同一张白纸的你?!他若起了“黄袍加身”之意,你的小命就难保了。
诸葛亮的才干刘禅很清楚,当年曹丕趁刘备新丧,刘禅即位之初的混乱时刻,联合孙吴五路攻蜀。就在蜀人惶恐不安时,诸葛亮略施妙计,便退去了其中4路伐蜀大军,岌岌可危的蜀汉化险为夷。可以说,诸葛亮的个人力量早已经凌驾于自己之上了。
因此,刘禅一天到晚寝食不安,他倒不是担心曹魏的威胁,而是诸葛亮对于军队的控制,但实力差距摆在那,他只能装傻充楞,说好听点叫韬光养晦。蜀汉的大臣们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后来那位“大投降派”谯周在刘禅的授意下,每当诸葛亮准备出兵北伐时,总借天象不利劝诫、阻止诸葛亮罢兵息战。因此,后主刘禅表面对诸葛亮敬若神明,百依百顺,内心对他却很猜疑乃至防范,他的消极态度对北伐起到了掣肘、牵制的反作用。其实,和刘备一样,刘禅也担心诸葛亮拥军自重、尾大不掉,威胁自己的统治。
《晋书》记载诸葛亮带100甲士上朝的事靠谱吗?
《晋书》记载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桓)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诏(桓)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两万(匹),布十万(匹)”。
虽然说的是篡晋的桓温,却带出“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意思是当年诸葛亮上朝时必带百名甲士随扈一同入殿,诸葛亮这样做是不信任后主刘禅?还是不信任蜀汉政权?亦或是为防止政敌行刺?细究起来,其实都不是。
诸葛亮虽然大权在握,但对蜀汉的忠心可鉴日月,是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假设刘禅对他有所猜疑,但也只是一种帝王权谋术,远未到你死我活的地步。诸葛亮虽然执法严酷,但并无偏私,因此在蜀汉内部并无死敌,无须担心有人有人会谋害自己。假如《晋书》所载属实,那他上朝时带这么多全副武装的甲士作甚?或许这是对功勋卓著重臣赐予一种崇高的礼遇,或待遇。譬如当年太师董卓就有“携剑入朝、免跪赐座”的特殊待遇。
因《三国志》、《华阳国志》等蜀汉史籍从未记载过诸葛亮有过如此高规格的待遇,所谓“甲仗百人入殿”是真是假还不好定论,再说这也不符合诸葛亮一向谦逊、低调的为人行事,至于他是为防范刘禅或政敌谋害自己,亦属过分解读,至于他是蜀汉的柱石臣、重点保护对象,因此才有超规格的安保措施,也不太符合历史事实,再说他上朝时带百名全身披挂的武士一同前去,这不是震慑刘禅君臣,明显要逼宫的架势吗?这也不是诸葛亮的风格呀?
因史料缺乏,假设《晋书》记载诸葛亮带百名护卫一同上朝是真的,本人更倾向于这只是刘禅赐给位极人臣、功勋卓著诸葛亮的一种高规格礼遇而已,与君臣相互猜忌、提防无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7-16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