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酷烈血时代(40)
战国四大公子之中,信陵君名气最大,门客最多,能力最强,威望最大,但魏王就是不用他,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子,在魏国没有半点权力。
怎么会这样呢?战国四公子中,平原君赵胜是赵国相国,赵国两代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都对他言听计从;孟尝君田文也是齐国的相国,专权于齐,封邑薛地堪比小国;春申君黄歇更是不得了,他相楚二十余年,虽名相国,实楚王也。(其门客朱英语)
此三人在各自的国家都权倾朝野,信陵君明明威望比他们还要大,为啥一点儿权力也没有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公子太贤能,太厉害,魏王对他太嫉妒,太畏惧,所以一直不敢用他。
有一次,魏王和信陵君正在下棋,突然北边烽火大作,士兵传来紧急军报,称“赵寇至,且入界。”
魏王脸色一变,赶紧扔下棋子,想召群臣来商量对策,信陵君却一把按住他,笑道:“赵王田猎耳,非为寇也。王兄无需挂怀,接着下棋吧!”
看着信陵君一副老神在在,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魏王这才发现自己失态了,即便赵国真的入侵,自己在弟弟面前也不应该表现出过度的恐惧和焦虑,这实在有失王者风度。
于是魏王强自镇定,坐下来接着下棋,只是始终放心不下,中盘棋局一乱,一步错,便是步步错,结果满盘皆输。
不一会儿,士兵果然来报:“赵王猎耳,非为寇也。”
魏王大惊。信陵君是神仙吗?他咋知道人家赵王的行踪?于是赶紧追问:“公子何以知之?”
信陵君笑道:“臣之客有能深得赵王阴事者,赵王所为,客辄以报臣,臣以此知之。”
怪不得信陵君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呢,原来人家在赵王那里派了卧底!
边境的警报解除了,但魏王心中的警钟却开始长鸣。
他这个老弟太可怕了,门客遍布天下,竟连赵王的身边亲信都是他的人,如此神奇的间谍情报网,岂非比魏国的军方机构还高效、还恐怖?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魏王的宠妃如姬,老爸被黑社会残忍杀害,魏王想为自己的女人报仇,国家司法机器运转三年都未能破案,但信陵君动用自己的门客,轻轻松松三天就搞定了!
这么看,信陵君简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魏王费尽心机都做不到的事情,在他看来只是小菜一碟而已。
由此可见,信陵君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公子,而是一个拥有庞大情报网与地下势力的江湖大佬,并且这个强大力量不对魏国负责,而只对他一人效忠。事实上,信陵君在魏国虽不掌权,其势力却已渗透到了天下各国与各个社会阶层,他的举手投足,足以影响天下大局,史书称:诸侯以公子故,十余年不敢加兵于魏。
按说,魏王拥有一个如此神通广大的弟弟,他应该开心才是。但是错,魏王非但不喜,反而又惊又惧,更加不敢将国家大事交给信陵君了!
你想想看,那赵王远在千里之外,其一举一动尚且不能逃过信陵君的耳目,那么近在眼前的魏王呢?还有任何隐私可言吗?况且,信陵君在天下的威望远远超过魏王,魏王如果再让信陵君掌握了国家大政,那还得了?所以多年来,信陵君都不能一展其抱负。
其实,魏国自魏武侯开始,就陷入到了一个用人的怪圈里。
再有才能的人,如果不是本国贵族宗室,对不起,不能用。
吴起够有能力吧,儒兵法史四项全能,堂堂西河战神!但没办法,他出身平民,又有杀妻求将的恶名,而且功高盖主,所以对不起,不能用!
吴起于是跑到了楚国,楚国变强了。回头就打魏国打惨了。
商鞅够有能力吧,法家巨鳄,才高绝世!但他也只不过一个中庶子(大夫的家臣)而已,所以对不起,不能用!
商鞅于是跑到了秦国,秦国变强了。回头就打魏国打惨了。
孙膑够有能力吧,兵家亚圣,奇谋百出,但他出身齐国,又与将军庞涓有隙,所以对不起,不能用!啥,怕被别人用,好办,把腿给我砍了!
孙膑于是爬到了齐国,齐国变强了。回头就打魏国打惨了。
乐毅够有能力吧,忠心赤胆,军政全才!但他出身中山,也不是魏国宗室,而且没啥名气,所以对不起,不能用!
乐毅于是跑到了燕国,燕国变强了。这次没打魏国,因为两国隔得比较远,否则也够呛!
另外还有孔子六世孙孔斌,也是儒家高人,但魏王任其为相,只拿他当政治花瓶,言不听,计不从,孔斌感觉自己跟透明差不多,气得拂袖而去,辞官退隐。
除此之外,还有纵横大家张仪,远交近攻大师范雎,兵家殿堂级人物尉缭,他们都是正宗的魏国人了,可惜也都出身平民,所以对不起,通通不能用,所以他们全跑到了秦国,秦国越来越强,最后直接把魏国给灭了。
这些只是混出名气的,应该还有很多民间贤能之士,因不遇机会,而委身草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
比如说侯嬴朱亥,如果不是信陵君看重他们,他们哪里有阳光灿烂的机会。
魏国地处中原文明中心,物华天宝,名士辈出,可以说是坐在人才喷发的火山口上,战国口碑云:“天下学问在齐鲁,经邦名士多出魏。”然而却因为历代魏王因循守旧泥古不化,顽固的依赖本国贵族宗室治国,蔑视平民士子,结果一次次的错失扭转乾坤的机会,越落后越保守,越保守越落后,恶性循环,万劫不复。
各国应该感谢魏国,若非魏国这个运输大队长源源不断的给他们输送人才,他们也不会强大的这么快。
魏国不用平民,只用世袭贵族,而贵族个个都是养尊处优的寄生虫,只不过凭着DNA上的特别标志而当了官,能有啥好货色?好不容易出了一个才高绝代的贵族公子信陵君,这简直是比中头奖还幸运的事情,但可惜,魏王仍然不用。
平民不用,太有能力的宗室贵族也不用!我要问问你魏王,究竟什么样的人才合你的意?
魏王腆着脸回答道:比我能力还差的亲戚。比如那个害走范雎的魏齐。
我真想呼他一巴掌。
可恶的魏王,如果不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信陵君恐怕也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贤公子,而无法作为一代名将名垂青史了。
我们前面白起一章讲过,长平一战赵国青壮损失殆尽,秦军于是进围邯郸,势要将赵国连根拔起,然后趁胜席卷天下,提前完成统一大业。
赵国公子平原君急得团团转,秦军如虎狼,吃完了青壮还要吃老弱,邯郸一破,玉石俱焚,这可如何是好?
咋办,请救兵呗!
先找最强的齐国求救,可齐国死也不肯出兵,它当时奉行的亲秦外交策略,别说赵国要完蛋,就算五国全完蛋了它也不管。
再找楚国求救,平原君好说歹说,楚国总算是派出令尹春申君与大将景阳,率军十万前往救援。
然而楚赵之间路途遥远,且光靠十万楚军,是绝对打不过邯郸城下将近四十万秦军的,平原君于是多次写信向魏安釐王求援。
平原君夫人乃是魏王的姐姐,双方是姻亲关系,同气连枝,唇亡齿寒,魏王于是派出大将晋鄙,也率军十万,前往救赵。
秦昭襄王拒绝了白起的意见执意攻赵,却没曾想大军派出去几个月还没将邯郸拿下,心中已然发慌,这会儿又听说楚魏都来救赵,当下大惊,连忙遣使警告魏王说:“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
魏王闻言大恐,赶紧派人告诉路上的晋鄙,要慢慢走,越慢越好,快到赵国边境的时候就留驻待命。
接着,魏王又派出将军新垣衍潜入邯郸,通过平原君去劝说赵王,打算共同尊秦王为帝,以使他罢兵。(据《战国策·齐策三》记载,魏国此时甚至还趁火打劫攻取了赵地伊氏。)
魏王天真的以为,只要向秦人投降,秦人就会放过魏赵一马,能不打仗,总是最好的。
就算大家都当了秦帝的属国,那又有什么关系,保住小命要紧。
魏王错了,大错特错,还未反抗就把自己的头放进虎狼的口里,还妄想虎狼不会吃自己,我生平没见过这么蠢的人。
果然,新垣衍一到邯郸,就被赵人拒绝,又被齐国高士鲁仲连数落说:秦国抛弃礼义,斩首计功,屠杀俘虏,禁锢思想,把人民当成奴隶一样使唤,如果让秦国称帝,在天下推行它的极权主义与恐怖政策,那他鲁仲连宁愿蹈海而死,也不甘做其臣民。而与此同时,正担任魏相的孔子后裔孔斌也在魏国朝堂上当众表示:秦乃贪暴之国,有吞并天下之心,就算用道义去侍奉他们,也得不到安全,我等道义之士决不去那里。
由此可见,当时各国精英仍对秦国的法家统治充满了抵触,不到最后一刻,大家绝不会放弃抵抗、放弃合纵。
而魏王也因此事,被时人狠狠鄙视了一通,自觉相当惭愧,只好打消此意。
秦国的大军依然在围攻邯郸,平原君实在撑不住了,只得再次遣人往魏国求援,使者冠盖络绎不绝,但魏王始终不为所动,继续吃瓜,总之就是不肯发兵,你赵国完蛋了关我屁事。
平原君气急攻心,便又写了一封信去骂起信陵君来,信中说:
“赵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能急人之困耳。今强秦围攻邯郸,昼夜鏖战于城垣,邯郸之民早已炊骨易子而食,却苦等魏救不至。令姊忧城破,日夜悲泣。公子纵轻我赵胜,独不怜公子姊邪?”
平原君真是个不厚道的家伙,求不动魏王,就来骂信陵君。姐姐也不是信陵君一个人的姐姐,难道魏王就不是?何况信陵君无兵又无权,即便再想救赵,也爱莫能助啊!
然而信陵君看过信后,心中愧疚万分,当场就流泪了,泪水滴滴答答滴在竹简上,滴滴碎成水花。
他之前何尝没有求过魏王发兵,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此天下所明也,而赵魏更如唇齿,魏国在黄河以北的城池,与赵国犬牙交错,最近的城邑邺城离邯郸只有九十里,邯郸若被秦军攻下,魏北的地盘又岂能幸免?然而,信陵君吃不下睡不着,每天都跟魏王摆事实讲道理,又派宾客辩士走马灯车轮战般百般规劝,嘴皮子都快磨破了,但魏王就是不听。信陵君郁卒万分几致崩溃,现在却被姐夫书信痛责,他心中好苦。
信陵君在政治上从来就是一个坚定的合纵抗秦派,别说是姻亲之国赵国了,就算是更加弱小的韩国,信陵君也劝魏王要存韩抗秦。那还是在七年前(公元前263年),长平之战尚未爆发,秦国猛力攻韩,魏国非但不愿相救,居然想和秦国联手灭韩,这时信陵君就已经清醒的认识到合纵抗秦的重要性,并从战略地缘的角度向魏王敲响了秦若灭韩则必能统一天下的警钟!其对大局冷静的分析与惊人的预见性,实在让人惊叹!
在《史记·魏世家》中,太史公记载了信陵君劝魏存韩的全文,现摘录如下:
“秦与戎翟同欲,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近百年间,从未见其有施厚积德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虎狼之秦贪心无厌,只讲利益从来不讲信义,对兄弟亲戚都是如此,何况别国,所以跟他合作无益与虎谋皮。
没错,当初楚怀王就是因为轻信的秦国,才弄得客死异乡身败名裂的。秦国就是凶狠的戎翟,是虎狼,是禽兽,不可相信。
“今韩氏以一女子奉一弱主,内有大乱,外交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亡乎?韩亡,秦有郑地,与大梁相邻,王以为安乎?”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现在韩国弱小无比,秦魏若联手攻韩,韩必亡无疑。韩如果完蛋,秦国的地盘就直逼魏都大梁,这样一来,魏国就不会再有安宁之日了。
“秦非无事之国也。夫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荧泽水灌大梁,大梁必亡。”
这句话的大意是:秦国从来就是一个不安分的国家。韩国完蛋之后,秦国第一个就会攻打魏国。因为秦国得到了韩地,就控制了大梁上游的荧泽水,到时候只要掘水淹城,将能把大梁变成鱼虾泽国了,连仗都不要打。(唉,一语成谶)
“异日者,从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韩不可得也。今韩受兵三年,然始终不肯服秦,反投质于赵,请为天下雁行顿刃。楚赵必集兵,皆识秦之欲无穷也,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从事王,王速受楚赵之约,其功则多于与秦共伐韩,而又与强秦邻之祸也。”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当初合纵没有成功,是由于楚、魏互相猜疑,而韩国又不参加盟约。如今韩国遭受战祸已有三年,但始终不肯屈从秦国,反而送人质到赵国,表示愿做天下诸侯的先锋与秦国死战。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秦国的贪欲是无穷的,不征服天下,绝不会罢休。因此大王应使用的臣的合纵战略,尽快接受楚国和赵国的盟约,共同存韩抗秦,而不要亲秦伐韩,做那自毁长城的蠢事。
“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时已。韩必德魏爱魏重魏畏魏,韩必不敢反魏,今不存韩,二周必危,楚、赵大破,卫、齐甚畏,天下西乡而驰秦入朝而为臣不久矣。”
这句话的大意是:保存韩国、安定魏国而有利于天下,这也是上天赐给大王的良机。韩国必定要感激魏国、爱戴魏国、尊崇魏国、尊崇魏国、惧怕魏国,韩国一定不敢反叛魏国,如果不保存韩国,东西二周必定危险,楚、赵又大败,卫、齐国则更加畏秦,天下向秦国称臣的日子就没多久了。
由此可见,秦国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的战略,韩魏赵是它重点打击的对象。三晋唇亡齿寒,是利益共同体,无论哪个国家率先为秦所灭,对另外两个国家都是灾难。事实上,秦赵之间之所以爆发战争,也是因为秦国侵占韩上党地,严重威胁赵国安全,所以赵国才不得不出手。如今上党已失,韩对秦已处于半投降状态,赵又危在旦夕,如果魏不救赵,则三晋去二,魏国南北屏障尽去,岂能独存?所以秦昭襄王对魏王的威胁根本就是放屁,无论魏救赵与否,秦国都会攻魏,救赵还能拒敌于国门之外,不救赵就只能等死了。
这些道理,信陵君不知跟魏王说过多少遍了,魏王这次却依然对秦抱有幻想,竟表示:
“魏与秦争,素无盈获。昔日我惠王争于秦而失河西,我襄王争于秦而失安邑,我父王争于秦而失河东,今寡人若与秦争,公子欲以何城遗秦耶?况且魏近于赵而远于秦,魏受赵之侵扰亦少耶?二十年前赵惠文王时,赵与秦并强于天下,乃屡遣廉颇攻我河内之地,使我河内几乎不保,公子忘否?今秦若不胜赵,则我可承敝而击秦。纵其胜赵,亦于我有利无弊。邻之羞,国之福也。赵之弱,魏之利也!”
原来,魏王还抱着卞庄刺虎的心思,想等秦花费巨大代价攻破邯郸之时才出手,对于魏王来说,赵国与邯郸的存亡并不重要,最大限度的打击秦赵,削弱秦赵,才是最重要的。当年孙膑“围魏救赵”与“围魏救韩”,使用的便是这一战略,才一举助齐国削弱了韩赵魏三国。
信陵君熟读兵史,当然明白魏王的想法,然而此一时彼一时也,当时魏国虽首霸天下,但并无灭一大国乃至统一天下之实力,故齐国可从容出兵而同时削弱三晋;但此时秦国已坐拥天下之半,手握灭国乃至统一天下之实力,山东六国必须合纵抗秦,方有一线生机,任何一国被秦国吞灭,对于其他五国都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于是,信陵君叹道:
“秦自孝公以来,战未尝屈,且愈战愈强,今又悉兵以临赵,即便未能拿下赵国,又何敝之承!反秦若胜赵,以其之贪暴,则必复他求,臣恐于时魏受其师也。今赵非弱,赵将亡亦!赵若亡,则魏失其障,何以御强秦之锋锐?”
魏王又道:
“赵国将亡?公子为平原君所诈矣!彼尚有代郡防备匈奴之边兵十万,如何将亡?且吾闻秦王欲复用武安君白起往邯郸为帅。白起者,不世名将也,天下莫能敌。纵各国联兵,吾恐亦不能胜之也。”
信陵君没有想到,原来魏王的“恐秦症”竟然如此严重,他居然认为六国联手也不是白起的对手!?这也难怪他,自魏安釐王即位以来,魏国多次遭受秦军的打击,魏军屡战屡败,先后损失了二十多万的部队,最后不得不割地求和。再打?打不动了!
好在信陵君早有定计,值此时刻,只有掏出底牌了:“大王无需担忧,臣有客于秦相范雎左右。秦将相不和,武安君必遭谗死,安得复为秦将?武安君若亡,则秦师震恐,军心浮动,吾可趁便也。且秦将多为武安君旧部,彼等恼恨范雎,必不欲久留邯郸之下,吾往救赵,正其时也。”
又来了又来了?竟然连秦国都有他魏无忌的人?他的能量竟达到如此地步?说到底,他不过一闲散王族,却广布眼线,屡屡涉及极其敏感的情报工作,他是何居心?魏王不敢再想下去,于是沉默良久,突然笑了,大笑:“楚地方数千里,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以烧夷陵,再战南并蜀汉。又越韩、魏而攻强赵,北阬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尽之于长平之下。此真乃秦之战神也,秦王岂会自毁长城,公子说笑了。”
笑完,魏王不理公子,拂袖而去,走的那么快速,走的那么决绝,拉都拉不住。
信陵君回到府中,焦急无助,愁肠百结,恨不能找块豆腐把自己拍死。
姐夫骂他,哥哥不信他,他有拳拳赤子之心,偏偏遭人误解,他有万腔报国之心,偏偏一无用处,世上最痛苦的事儿,莫过于此。
秦围邯郸已近一年,城中乏食,人民几至炊骨易子而食,万千生灵眼看就要被暴秦荼毒一尽,他却只能坐在这里默默流泪,他还算个什么“贤公子”!
——妈的,我跟秦国人拼了,与其这么窝窝囊囊的苟活下去,不如去前线死个痛快!
这是信陵君最后的办法,那就是抛弃一切,冲到邯郸去,与姐夫平原君一家,还有赵国人一起死难!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告诉秦王,六国不是人人都怕他;告诉赵国,他们不是一个国在战斗;告诉天下,什么叫做真正的义侠!
于是,信陵君将手下几百门客组织成一支敢死小分队,凑齐百来辆战车,浩浩荡荡的杀向城外,准备去攻打四十万秦国大军。
门客们站在战车上意气昂扬的高唱着战歌,大街上的民众在旁不断鼓掌喝彩,仿佛他们是凯旋而归的战士,而不是一群扑火的飞蛾。
魏国的人才精英们全部去送死,这怎么说也是一条下下之策,但是没办法,人才再精英,国家一个不用,那还不如全部去死,死个激情飞扬轰轰烈烈,天翻地覆慨而慷!
这群送死的飞蛾很快飞到大梁夷门,正要出城,信陵君想起亦师亦友的侯嬴老先生,于是便顺路前去做最后的诀别。
侯先生迎上来,道:“公子这般浩荡,是要去往何处?”
信陵君长叹一声,将事情原委道出,又道:“吾与先生多年相交,今离国赴死他乡,永诀在即,从此阴阳两隔,今生再难相见,先生最后可有何言以教无忌。”
侯嬴听罢,未动声色,他还要最后考验公子一次。
侯嬴听说了公子的大义,他要不感动是假的,但他还是要看看公子是否真的是他的知己。如果不是,那对不起,你我无缘,你去死好了;如果是,那么侯嬴就决定把自己这把老骨头豁出去,帮助公子干一番大事业!
而且,侯嬴心中的方案太过惊人,其势将破坏公子与魏王的手足之情君臣之义,他必须最后再考验信陵君一次,才能道出。
于是侯嬴面色平静的说道:“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你加油去死吧,我老人家还要多活几年,所以恕不奉陪了!
信陵君怔怔的看着侯嬴,仿佛自己不认识这个人了,多年的相交就换来这么一句无情的话语,换做谁也受不了。
——没有誓死相随,没有锦囊妙计,说两句安慰勉力的好话也行啊,这样我也可以走的舒服一点。
但是对不起,侯嬴就这么一句无情的冷话,多了没有,你赶紧麻利的走人吧!
信陵君只得泱泱而走,一股无言的悲愤在心中郁积,他单纯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伤害。
就这样走出好几里地,信陵君突然一顿足,大叫道:
不对劲啊!
“吾自问待侯生情深义重,天下莫不闻,今我赴赵地就义,必不生还;而侯生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
——我一定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得罪了老先生,所以老先生才会如此对我,快,咱们回头!
门客正意气昂扬的唱着歌,突然听说信陵君要回头,当下扫兴个不行,都说:“侯生半死之人,明知无用,公子何必回头。”
但信陵君坚持认为侯嬴一定是话说了一半,于是一行人只得掉头回去。
信陵君的伟大就伟大就在这里。一般人碰到这种事情,总认为自己百般正确别人百般错误,却从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只有像信陵君这样拥有真正的智慧,能知人且自知,永不怨天尤人,时刻反躬自省,这才是英雄豪杰所为,这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知己相助。
一件不经意的小事往往却能改变历史,信陵君这一回头,就让秦的统一大业延迟了足足三十余年。
侯嬴见信陵君回来来,当下脸上笑开了一朵花:“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呵呵,我果然没有看错公子,他果然是我的知己。
信陵君下拜道:“先生见笑了,无忌自疑有所失于先生,致蒙见弃,是以回来请罪。”
侯嬴道:“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饿虎,何功之有哉?此即公子之所失也。”
信陵君愈加惭愧了,忙问侯嬴有何妙策。
侯嬴于是让信陵君屏退左右,然后轻声道:“闻如姬得幸于王,然乎?”
信陵君大概知道侯嬴要说什么了,他便老实回答:“然。”
侯嬴接着说:“臣又闻如姬之父,昔年为人所杀,如姬言于王,欲报父仇,求其人,三年不得,公子使客斩其仇头,以献如姬。此事果否?”
信陵君道:“果有此事。”
侯嬴道:“如姬感公子之德,愿为公子死,非一日矣,只无机会尔。今晋鄙之兵符在王卧内。惟如姬力能窃之。公子诚一开口,请于如姬,如姬必从。公子得此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功也。”
看来侯嬴果然不是个一般人,魏王的兵符放在哪里,他掌握;如姬欲为公子死,他也掌握。信陵君的情报网络那么强大,但侯嬴的情报却比他的更准确。还有大侠朱亥本事那么高,却为何对侯嬴如此毕恭毕敬?
这说明什么?侯嬴难道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看门老头吗?莫非在他的身后拥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江湖神秘组织?从清教徒式的侠隐风格来看,他们很可能是消失了很久的墨家。而从思想境界来看,墨家的兼爱非攻与公子的仁侠之风也暗合,他们是一路人。在甲骨文与金文里,没有“侠”字,侠字的出现,大概就与墨家出现同时期,亦足见二者之关联。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墨家的“非攻”并非不战,而是坚持正义与防守之战,是守护弱者之战,是反对侵略之战。所以墨者常常结成一个超国家、超阶级立场的有组织暴力集团,而以出色的守城技术帮助小国弱国对抗大国强国的侵略。比如,楚惠王时墨子集团曾帮助宋国对抗楚国入侵,楚悼王时候他们又进入楚国帮助阳成君反抗吴起变法,秦献公时他们又进入秦国帮助秦国抗魏。看来如今他们又跑到魏国要帮助魏国抗秦了。墨者就是这样,扶弱锄强,永远站在弱者的一方,帮助他们对抗强者,甚至不惜为此“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
总之,侯嬴绝非史书中记载的那么简单,信陵君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如此礼遇他,信陵君是个自知且知人的超凡智者,他很清楚这个世上谁真有本事谁假有本事,在这一点上他比魏王和平原君强太多。
于是,信陵君又回到城中,找到如姬,结果一发话,如姬立刻就哭了,她哭的不是事情难办,而是公子终于有用得到自己的地方了。为了这一天,她已经等了太久太久。于是,到晚上,如姬便使用枕边的手段将魏王哄睡,然后将兵符偷了出来,交到信陵君的手里。
网上有一些八卦人才说,如姬跟信陵君有暧昧,所以才会不顾生死的冒险窃符。
对此,我只能说,这些人真是太有戏说片编剧的才能了,佩服佩服!
不过说不定历史中还真的隐藏了一段暗恋的情愫,谁知道呢?
至于如姬的结局,《史记》中并没有提及,也许史官们觉得这并不重要,但以常理推断,她的处境想必相当不妙,就算没有因此获罪而死,恐怕至少也被打入冷宫了。越剧《信陵君》以及郭沫若的话剧《虎符》都认为如姬也跟侯嬴一样自杀了,这也未必不可能,看她一个深宫姬妾,竟然如此高义,甘愿背叛夫王、冒此巨险,干出这般惊天动地之大事,如姬一身侠骨,哪里会半点逊于男儿!
另外一边,信陵君得了兵符,再次向侯嬴辞行,侯嬴却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公子即合符,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于魏王,事必危矣!臣之客朱亥,此天下力士,公子可与俱行。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令朱亥击杀之。”
信陵君听到这儿,心中感伤,不觉泣下。
侯嬴自感莫名,便带着些嘲笑的口气问道:“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信陵君抹了抹眼泪,哽咽道:“国难当头,何畏死耶?无论生死成败,负罪王兄,难回邦国,无忌皆无悔!只是晋鄙骁勇宿将也,且无罪于国。倘不从,便当击杀,吾是以悲也……”
不管怎么说,魏国如今人才凋零,难得有晋鄙这个沙场老将,杀了他对魏国短期利益有损,但是为了更长远的国家利益却又不得不这么做,所以信陵君很难过很纠结。
侯嬴连忙安慰信陵君道:“击杀晋鄙,失小义也。救赵存魏,得大义也。公子当有取舍。”
没错,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有得必有失,有取必有舍,我们应该学会平衡得失,从容取舍。
信陵君当然明白这一点,于是他决定擦干眼泪,勇敢前行。两人接着一同来到朱亥家,信陵君本以为朱亥又要像从前那样给他摆架子,没想到朱亥却对他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道“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蒙公子数下顾,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礼无所用。今公子有急、赵国有难,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原来,这才是朱亥之前对信陵君非常冷淡的原因。身为一个大侠,当朋友不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冷眼旁观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一旦朋友有了危难,他就挺身而出义不容辞!比起朱亥侯嬴来,专诸豫让之徒也不过就是刺客而已,他们都是为了主子的私利而拼死舍命,朱亥侯嬴却是为了扶危济困、为了天下大义,他们才是真正的大侠。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14 20: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