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郭昭第
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此,高等教育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政绩观,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通过坚持底线思维和系统思维,顺势而为,协同奉献,守正创新,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
主动超前谋划,激活学生、教师和管理服务人员的自主创新内驱力
高校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大多有一定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一是在遵守相关规律的前提下,尽量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干事业的积极性和成就感。二是合理减少一些繁琐的工作程序。每颁布一个建设规划、工作方案、实施细则,必要流程要走,非必要的流程能简化尽量简化,尊重“用人勿疑,疑人勿用”等理念,将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员负责。三是尽可能做常规管理的“减法”。下大力气从根本上解决任务多、会议多等问题,切实赋予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更多自主权,尽可能将其从繁琐的检查调研、经费报销、总结评价中解放出来,聚力自主创新。做这些,是要让高校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规划、确定目标、充实内容,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工作由散到聚、由粗到精,让自身和团体都有更大的发展能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有力应对变局,增强学生、教师、管理服务人员分类评价牵引力
要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积极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以科技人才为例,要破除以“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为指向的人才评价,建立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让更多大学生树立创新志向。
一是实施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研究人才分类评价制度。借助大类招生和跨学科门类平台课程、主辅修专业和跨专业选修课程、微专业和开放实践课程等,为适合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等不同类型学科的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分别推行侧重基础学科跨学科门类融通能力训练和实绩考核,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紧跟学科前沿和国际动态,建构新兴学科的创新能力训练和实绩考核,以及跨学科门类的交叉能力训练和实绩考核,确保学生全员成长成才。二是探索和建构适合所有教师各自学科课程特点和教学任务的教师分类评价体系,适当增加通识课程教师跨学科门类会通,强化学科专业课程教师基础学科研究任务和成果要求,突出职业实践教育课程教师深入企业行业一线兼职或带队实习,及企业行业应用研究成果要求,确保所有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探索和健全适合所有人员各自工作性质和任务的教学管理服务人员分类评价体系,切实根据受命完成型、主动作为型、创新引领型,分别采取考勤工分制、绩效工分制、业绩考评制,以确保所有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奋力开拓新局,提升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品牌影响力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加强对新技术、新学科的研究,探索人才培养思路,细化人才培养机制,建构人才成长路径,为造就拔尖人才蓄力。在此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地方需求和学生自主成长规律,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或单位,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产教全要素融合,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和健全交叉学科拔尖人才、基础学科创新人才、新兴学科卓越人才的差异化培养体系。二是聚焦区域发展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学院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跨业界教学和科研组织,创新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相关专业和课程体系;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依据产业链分工对人才的要求,实施校企联合招生,以及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采取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共建共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即职业教育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掌握专业技能,动态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瞄准产业和行业需求,有的放矢培养能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急需紧缺人才,系统解决企业行业实际面临的生产和技术难题,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三是聚焦学生自主成长目标,切实为学生选择最适合各自兴趣、基础和期待的课程组群、活动空间和成长路径,搭建全学段、多轮次、交互式自主成长平台,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员成长、成才、成人。
(作者系天水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汉语言文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文学概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1 05:45:0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