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现场·我在我思】院士的“掉渣鞋”自带光环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3-12-13 04:0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工人日报

罗筱晓

《工人日报》(2023年12月13日 05版)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央视录制节目时,主持人发现她穿的鞋子因鞋底老化,掉落了不少黑渣。当这个细节被提及时,王院士笑着自嘲“出了洋相”,台下观众却对她报以热烈掌声。

据王志珍说,这双掉渣的鞋她穿了好多年了。也有网友猜测,鞋子不仅年头长,王院士平时应该也不怎么穿,重要场合才拿出来,哪知道已老化得如此严重。对于这一插曲,王志珍显然并未放在心上,她还透露自己曾经穿着两只不一样的袜子去实验室,直到被人提醒才发现。

相关视频上传网络后,许多网友都向王志珍表达了敬意——“她用知识装扮自己,自带光环”“没有谁会笑话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

王志珍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公派出国访问的学者,为胰岛素研究做出了诸多贡献。从播出的节目看,虽年过八旬,但王院士精神矍铄,仪表得体,并非是不注意自身形象的人,作为院士,其经济状况也绝不至于买不起一双新鞋。

在节目中,王志珍讲述了自己几十年来从事科研的经历,表示直到现在她依然坚持每天去实验室工作。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无论是在袜子还是鞋子上“出状况”,都表明王志珍把绝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了科研工作上,以至忽视了一些生活细节。

正如节目主持人所言,见过王志珍的“掉渣鞋”,他相信了一些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真的会为自己准备许多套一模一样的衣服——这样就能把每天选择穿哪件衣服的时间省下来用于思考和工作。

2014年,一张反差感很大的照片在网上走红:中国“遥感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身着简朴的衣服、光脚穿一双布鞋给学生上课,他也因此被网友尊称为“布鞋院士”。

在我国,像李小文这样不讲究吃穿用度的老一辈科研人员还有很多。他们都曾经历生活和工作上无比困难的时期,勤俭节约成为刻进骨子里的习惯。但他们节俭的初衷,并非为了给自己的小家或子孙留下财富,比如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和妻子晚年时就将88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

对王志珍、卢永根这样的科学家而言,物质可谓是真正的“身外之物”。他们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有赖于自身品德和修养外,还因为找到了更高级的自我价值实现方式。

王志珍说“在实验室里我才觉得踏实、快乐、幸福”。不少科学家在接受采访时,每每谈及自己在研究中实现的突破或说到领域内相关话题时,也时常流露出喜悦、满足的神情。不难看出,虽然科研过程免不了艰辛、曲折,但科学家们在其中体会到的愉悦,远非一般物质享受所能媲美,而那才是他们在乎的东西。

当然,不看重物质,并不代表潜心研究科学的人就得艰苦度日、安于清贫。随着我国对人才重视程度不断加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整体已经有了明显优化和提升。近年来,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借助社交媒体,既为大众科普了知识,还展示了自己堪称时尚的生活。事实证明,在自己的专业上专注、实干,不为物欲、虚名所惑,科研工作者可以得到外界充分的认可与尊重。

近年来,不断有长期默默耕耘的专家、学者走进公众视野,为人们所熟知,这是一种好现象。身为普通人,恐怕很难像王志珍一样鞋子老化到掉渣了还毫无察觉。但无论是谁,只要做成点事情,都需要“掉渣鞋”背后那种对所做之事的专注与热爱、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选择的坚持。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一次次被王志珍们的故事打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13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院士以为自己出了“洋相”,网友却流下了眼泪!
日前,一位院士登台演讲,一个小细节打动了现场所有人。人们发现,演讲台的地面,有许多黑渣。原来,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穿了双老化掉渣的鞋,鞋底老化,不停
2023-12-10 21:29:00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张萍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主持人发现她脚上穿的鞋因为老化,在舞台上掉下不少黑渣。王志珍自嘲出了“洋相”,现场
2023-12-12 04:46:00
院士自嘲“出了洋相”却迎来了阵阵掌声
本文转自:大连日报院士自嘲“出了洋相” 却迎来了阵阵掌声哪个是45年前的出国必备品?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访问学者陆续踏上公派出国访学的旅程,王志珍正是其中一员。演
2023-12-13 00:25:00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王志珍在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时,主持人发现她脚上穿的鞋因老化而在舞台上掉下不少黑渣。王院士自嘲出了“洋相”,但现场的
2023-12-13 09:26:00
王院士的3个“不怕花钱”
...力学专家,生活上的节俭和科研上的大方形成鲜明对比王院士的3个“不怕花钱”生活报讯 (龙头新闻记者赵一诺) 王仲奇同志1932年6月29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县,1956年毕业于哈尔
2022-12-26 07:50:00
聚智广合 深研勇创 振东制药深研“健康蓝海”
...永炎、张伯礼、黄璐琦、林洪生、叶祖光、王智民等专家院士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岩舒”复方苦参注射液、芪蛭通络胶囊、中药材基地建设、“五系列”药食同源产品……专家
2025-01-23 16:43:00
她穿着烂鞋在舞台上,全网没人敢嘲讽
...家是真的存在。前有被称为国宝级科学家的遥感泰斗布鞋院士,享受着我国副部级的待遇,却在上课时穿着布鞋。还有穿着几块钱的背心,成就了上亿的科研项目。让中国成为第四个能够独立研制激
2023-12-27 10:50:00
...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女性创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在会后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高科技发展就要求有最好的科技人才
2024-04-28 18:06:00
黑洞能通过对撞机制造出来?为何杨振宁极力反对,有何好处?
...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中科院的两位杰出科学家,王仪芳院士和严伯钧博士,坐在长椅上悠闲地谈论着一个令人振奋又颇具争议的话题——大型环形对撞机。王仪芳院士的话语中流露出对科学探索的
2024-04-13 15:44: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刘晓生:愿得初心在 “候鸟”常南归
多彩贵州网讯盛夏桐梓,凉风习习。76岁的重庆退休教授刘晓生再度如约而至。这已是他第十三个年头以“候鸟”之姿飞抵桐梓这片土地
2025-08-04 23:05:00
特色卤味、精品菜肴、自制小菜……一些餐饮企业将原本在店内供应的“精品菜”,转移到“便民摊”销售,这种销售模式悄然走红,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
2025-08-05 00:02:00
这段历史不能忘。电影《731》,将于9月18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侵华日军为了扭转战局,在我国哈尔滨平房区开展细菌战研究
2025-08-05 02:21:00
当前贵州正值旅游旺季,为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的市场环境,贵州省消费者协会近日向广大消费者及住宿、餐饮行业经营者发出倡议
2025-08-05 04:26:00
【天眼调查】3C认证充电宝可以DIY?
日前,充电宝的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6月26日,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
2025-08-05 00:16:00
8月2日20时35分,太原地铁2号线南内环站内,一名年轻女性乘客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面色苍白、浑身颤抖。危急时刻,值班站长单梦迅速启动应急预案
2025-08-05 00:02:00
清点检查防汛物资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太原市防汛抗旱保障中心仓库内防汛物资有序摆放,时刻处于良好可用状态。图为8月4日,工作人员正在防汛物资储存室内清点检查防汛物资。郭苑甫 摄
2025-08-04 23:32:00
西安国际足球中心:万事俱备 只待开赛!
华商网讯(记者 田雨鑫)千呼万唤始出来!历经精心筹备与建设,西安国际足球中心现已全面准备就绪,即将开启属于它的辉煌篇章
2025-08-04 20:15:00
淮南帅哥张兵:除了送快递,还用青春为人民代言
大皖新闻讯 8月4日上午,90后帅哥张兵忙完自己的事后,又帮同事分拣起快件。在淮南市潘集区,有不少人都知道张兵是淮南硕鼎供应链有限公司快递员
2025-08-04 20:15:00
争分夺秒护生命,众志成城显担当——记济南南郊医院脑科病房成功抢救急性脑血管病老年患者
近日,济南南郊医院脑科病房的交接班时刻,一场与死神的赛跑骤然展开。一名老年男性患者因突发急性脑血管病被紧急转入,病情危急如千钧一发
2025-08-04 20:43:00
雕木为魂承古韵,煮茶传香助振兴
深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近日,豫北医学院智行书院“茶香木韵”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进新乡市大刚雕刻工作室与信阳郝堂村
2025-08-04 20:45:00
阜南县:这个村室变成了纳凉点和“情报站”
大皖新闻讯 盛夏的皖北,烈日炙烤大地。阜南县王化镇张集村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内却是一片清凉。长桌旁,村民们边乘凉边唠家常
2025-08-04 20:50:00
【宅男财经|律师面对面】进入8月,五月天、易烊千玺等明星接连开唱,热门演唱会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再度上演。据媒体报道,偶像男子组合时代少年团上海站演唱会代抢费最高报价达6500—7000元
2025-08-04 20:58:00
“那天真是太险了!四十多度的高温,我晕倒在玉米地,要不是你们我就真出不来了,再晚一会我(命)就没了……”说到当天坠坑的经历
2025-08-04 21:06:00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殷维 制作 孙上修
2025-08-04 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