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明史·刘三吾列传》记载了这么一段: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的继承人问题立马成了朝野的焦点问题。一旦确定新的继承人,朝野上下就会安定得非常多了。朱元璋召群臣于东阁门议立太子,说:“燕王英武似朕,立之何如?”
朱元璋意向立嫡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询问列席的文武百官该做如何选择。文武百官都没人敢说话,此时刘三吾出来说了话:“皇孙年富,世嫡之子,子殁孙承,适统礼也。即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何地?”
此时,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已经15岁,算是接近成年了。太子朱标去世,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朱标最大的嫡子承袭太子之位。况且,朱元璋的嫡子有五个,按照长幼顺序分别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要想立燕王朱棣,前面还有两位哥哥,于礼是说不通的。
随即,朱元璋打消了将燕王朱棣立为太子的想法,改立“皇孙”朱允炆继承所谓的“太子”之位。
朱元璋没有考虑立燕王朱棣的权力考量
朱元璋知道太子朱标死后,最能继承自己位置的人是燕王朱棣,之所以最后放弃这一想法,无外乎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明朝内部权力制衡的考量。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时,朱元璋的嫡二子秦王朱樉的势力是相当大。朱樉的正妃是蒙古统帅王保保的妹妹,朱元璋的这一意图有明显的拉拢蒙古北元势力的缘故。次妃是明初大将邓愈的女儿,这是让秦王的老丈人支持自己的女婿。
朱元璋四嫡子封地
如此这般,秦王外有正妃和蒙古的姻亲,内有大将邓愈的势力相助,在争夺太子之位中还是相当有分量的,足以和燕王朱棣抗衡。
嫡三子晋王朱棡的藩属地在山西太原,驻扎西北一方,拥有不少兵马。其岳父是明朝大将永平侯谢成(蓝玉案被处死),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势力支持。
嫡五子周王朱橚,据说是和燕王朱棣同一个母亲,封地在开封。其岳父是明朝开国名将冯胜,但因所处不在边疆,而且多次受到朱元璋的惩罚。
就军事和政治势力而言,秦王、晋王、燕王三王鼎立,选择任何一个难免产生变乱,权衡得失利弊之下,朱元璋选择了“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太子之位,算是达到了明朝内部权力的制衡。
第二、嫡长子继承制的稳定性。
嫡长子继承制明显是一个有漏洞的继承方法,但是相对于“立贤不立长”的办法来看,总结历史上的经验,后者造成的混乱还是比较大。两害权衡取其轻,选择嫡长子继承制对于明朝初年的政治稳定是至关重要的。
嫡长子继承制图
立了朱允炆之后,明朝继承问题落下尘埃,政局还是相当稳定的。如果建文帝上台之后不急于削除藩王的权力和领地,靖难之役就可能避免,或者延迟,那么获胜的将会是建文帝,而没有后来的明成祖朱棣了。
其实朱元璋就是这两大考量,决定了朱允炆和朱棣的命运!
失算的朱元璋和急躁的建文帝
其实不选择朱棣为继承人是由当时的政治局势决定的,主要是朱元璋嫡二子秦王、嫡三子晋王、嫡四子燕王的政治军事实力鼎足而立,这是从明朝大局出发所做的决定。
不过在朱元璋驾崩之前,秦王、晋王的势力已经削弱了很多。秦王朱橚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去世,朱元璋还写了祭文骂自己的儿子;晋王朱棡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故,早朱元璋去世三个月。曾经的三足鼎立制衡的局面已经只剩下燕王朱棣一人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6月28日,朱元璋驾崩。此时北方的政治军事势力最强的就是燕王朱棣了,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和军事力量能够制衡。
建文帝继位之后,面对地方上诸王的军事政治势力非常担心,在政治操作上急于求成,削除藩王的兵力和地盘上显得十分急躁,这使得朱棣马上起了疑心,于是早早准备兵马,随时起事。
靖难之役的发生,主要在于建文帝和其幕僚集团在政治上还不够成熟,激起本来就觊觎皇帝宝座的燕王朱棣的野心,靖难之役能够成功还是有很大的冒险性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0 15: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