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西安11月29日电(中青报· 中青网记者 孙海华)记者今天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11月28日,“星月交辉 海天胜览—科技荟澳系列活动”在澳门科学馆拉开帷幕。活动中,由西工大抓总研制的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B星正式投入使用。
“星月交辉 海天胜览—科技荟澳系列活动”启帷。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工程是迄今为止澳门与内地合作的最大科研计划,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国家航天局负责卫星工程的组织管理,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工作。
作为世界首个低纬度地磁场与空间环境的科学探测卫星,“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工程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主要开展低倾角轨道地球磁场和空间环境探测,卫星于2023年5月21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作为总体单位,西工大抓总研制B星。B星整星约115kg,搭载了太阳X射线载荷、中能粒子探测器和激光角反射器等载荷。此外,西工大还抓总承担“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地面系统研制任务,这也是国家航天局首次批复由高校承担卫星地面系统研制和建设任务。
5月21日,西工大校长宋保维(左)与B星总设计师周军在发射现场。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据介绍,地面系统包括卫星运控中心、西安7.3米地面站、宁波12米地面站和澳门7.3米地面站,负责A星和B星两颗卫星的日常状态监控、任务规划、指令编排、数据接收、数据预处理、存储和对外发布工作。
11月19日,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在轨测试总结评审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澳门科学一号”A星、B星经过半年在轨测试,状态良好,所有指标均满足研制总要求,具备投入使用要求。
“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西北工业大学供图
发射成功后,卫星地面系统圆满保障了两颗卫星的在轨测试工作,实现了与澳门科学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卫星正式交付以后,地面系统将保障5年寿命期内的卫星在轨长期管理工作。“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地面系统实现了对澳门科技大学地面站资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
记者了解到,西工大在卫星设计、研制和工程管理流程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模式,打造了一种新的可靠微小卫星平台,能够适应多种有效载荷任务需求,在通讯、遥感、空间科学以及新技术试验等方面均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这其中,由该校牵头抓总研制“澳门科学一号”B卫星,由航天学院周军教授团队负责实施,开创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是推动双方实质性科技合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良好范例,对于加快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澳门在国内与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29 1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