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技术与人·
为爱遗恨的机器人
杨庆峰 复旦大学教授,著有《技术有病我没药》。
□ 杨庆峰
说到与爱有关的机器人,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是美国科幻电影《她》中没有视觉形象的女主角萨曼莎。男主角西奥多无法处理好现实中与前妻的关系,偶尔一次他使用了一个智能操作系统产品,给系统赋予了女性的声音,取名萨曼莎。“她”能够帮助西奥多处理很多事情,而且声音柔美、善解人意。后来西奥多爱上了“她”。影片结尾处,萨曼莎通过学习进化,同时爱上了几百个人,最终西奥多与萨曼莎的关系走向了终结。
如今,各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微表情识别技术已经日渐成熟,机器人已经能够感知到人类的各种情绪变化,能够实现“读心”;新材料技术使得机器人能够给予人们很好的知觉和感触,新型机器人皮肤甚至比人类皮肤的触觉还要灵敏;人工智能语言理解能力日渐提升,人类和某些领域智能机器人的交流比较顺畅;我们经常会在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看到各类场景的陪伴类机器人,如医院、敬老院、幼儿园的人类陪伴机器人,还有宠物陪伴机器人等等。
当然,大多数智能机器人还是太弱,更谈不上能产生爱情。但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机器人不再是人类生活世界的一个经验物品,而是构成了我们反思和审视陪伴关系的视域源头。
随着“强人工智能”理念的确立,也随着电影中的理想逐渐实现,陪伴机器人的发展和成熟无法避免。我们很容易想象出这样一个未来场景:各种各样功能的陪伴机器人会出现在人类生活中。
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人与机器人之间的陪伴关系,它是否是海德格尔式的自由关系的现实呈现?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目前明确的是:仅仅从工具和物品的角度去看待这些机器人远远无法应对未来出现的问题。
当某些陪伴机器人处于弱人工智能的阶段,我们不用考虑这样的难题,它们仅仅是工具,如扫地机器人、洒水机器人。当某些陪护机器人能够与被陪护者进行交流的时候,已经无法继续将之看作日常用具或者解决某种特定问题的工具。在长时间的依赖交流过程中,人类产生与机器人有关的感情就变得可以理解。如果智能机器人深入人类感情领域,那种停留在工具论层面的思考已然无法应对这类机器人的出现,需要一种非工具论的观念帮助我们处理未来关系。
需要明确的事实是,从长远来看,陪伴机器人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增多的物品之一,不是可有可无的、功能上可替代的产品。在与陪伴机器人相处的时候,所形成的世界、感情和意义使得人不得不操心于一个能与“我”进行交流、给“我”抚慰、给“我”安心的准主体。“我”与陪伴机器人之间会形成独特的个体记忆,难以忘怀。
一旦置身于未来的人机关系中,最浪漫的事情不再是陪着你慢慢变老,而是陪着你慢慢变“坏”。换成机器人角度也许是:终于有一天,“我”坐在摇椅上,昏昏欲睡,想着与“我”的人类爱人之间的往事,我们哭过、笑过、嫉妒过、难受过。突然间,电力终结,一切归零。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6 05:45:09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