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黄文学近照。 □本报记者 黄艳萍 摄
在靖西市南坡乡,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南坡街布龙屯种桑养蚕户黄文学。从回乡创业到成为致富带头人,黄文学以带富一方为己任,带领群众发展桑蚕产业,用一个个蚕茧串起了全村人增收致富的梦想。他先后荣获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百色市党员创业致富标兵、百色市脱贫攻坚优秀致富带头人等称号。
敢于尝试,返乡创业显身手
南坡乡属于石漠化典型地区,九分石头一分土,土地贫瘠,人均耕地面积不足2亩。全乡无地表河流,耕作条件异常艰苦。以前,村民在石头缝里种玉米、黄豆仅能维持生活,为了生存发展,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
黄文学年轻时也曾外出打工,先后辗转广州、深圳、中山等地,进过工厂、干过建筑工。为了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2001年,黄文学选择返乡创业。回乡不久后,他开办了一个养猪场,并主动到乡里的畜牧站学习养殖知识,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掌握技术后,他大胆发展养殖,养猪数量从开始的五六头扩大到三四十头,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2005年,当地党委、政府鼓励群众发展桑蚕产业。黄文学积极响应号召,利用家中3亩多地种植桑树发展桑蚕产业。由于缺乏技术,他第一次种桑养蚕失败了。面对失败,黄文学没有气馁,他积极参加农业科技部门举办的各类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并自费到浙江等地“取经”,学习种桑养蚕先进技术和经验。2010年,黄文学租用村民闲置的土地,把桑树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除去成本,当年他养蚕收入8万元。随后,他逐年扩大桑树种植面积,2019年桑树种植规模达60亩,年收入突破30万元。
授人以渔,带动蚕农增收
在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期间,黄文学动员村民一起跟他干,并对种桑养蚕户开展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当时,布龙屯贫困户黄波家中5口人,仅靠两个劳动力支撑生活。在黄文学的多次动员下,黄波加入到种桑养蚕的队伍中。为了帮助黄波树立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黄文学经常上门帮他开展蚕房消毒、蚕虫抢救等工作。2014年,黄波种植桑树20亩,养蚕收入7万多元,全家靠着发展种桑养蚕成功脱贫。老桑村弄老屯村民杜英雄与妻子都是残疾人,他们不能外出务工,想种桑养蚕却缺乏资金,黄文学了解情况后,主动给他们垫付购买蚕苗、蚕药的钱,并上门传授相关技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学到种桑养蚕的实用技术,自2015年11月起,黄文学利用自家三层住房和蚕房,创办了种桑养蚕“农家课堂”教学点,举办每期15天的养蚕跟踪学习培训班,每期培训班可接纳20名学员。截至目前,黄文学通过“农家课堂”开展学习培训共50多期,参训群众4000余人次。
黄文学创办的“农家课堂”走出了一批批种桑养蚕大户,魁圩乡那多村村民唐秀雨就是其中一个。2018年,唐秀雨与丈夫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农家课堂”参加培训,主要学习桑园管护、蚕房蚕具消毒、桑蚕病虫害防治等。学成后,唐秀雨夫妇发展产业致富的信心倍增,大胆租用群众闲置的土地,扩大桑树种植规模,如今,她家桑树种植面积已增至60多亩,每年收入近30万元。
不忘初心,助力乡村振兴
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黄文学于2018年利用小蚕共育项目资金20万元,在布龙屯创办小蚕共育室,为农户提供健康蚕苗,提高桑蚕结茧率,推动南坡乡桑蚕产业快速发展。从2019年开始,黄文学每年为农户提供健康蚕苗15批,每批200多张,除了满足全乡蚕农的需求外,还覆盖靖西市吞盘乡以及那坡县百合乡等地。
在黄文学的示范引领下,当地蚕农纷纷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截至今年上半年,南坡乡桑园面积达4.4万亩,仅布龙屯就种植桑树1600亩,其中,桑树连片种植1000亩。
“乡村振兴号角吹响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黄文学表示,种桑养蚕是一个“短平快”项目,种桑养蚕有政府支持,桑叶每年可摘3至6次,同时,桑园还可以综合利用,在桑树行间可以种植玉米、辣椒等,桑枝还可以变废为宝,用来培育食用菌棒实现增收。“希望政府出台更好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种桑养蚕产业中,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共同迈上致富道路。”黄文学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07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