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乡村纪事 / 巢焕康
我亲历的种桑养蚕
网络图片
孙女放学回家,手持一个小纸盒,小心翼翼地放在桌上,笑嘻嘻地对我说:“爷爷,今天同学给我几个蚕宝宝,说要喂它吃桑叶才能长大,还会结蚕茧,你知道什么叫桑叶,在哪里有呀?”
我打开纸盒,只见五六条浅褐色的幼蚕嗷嗷待哺。于是,我对孙女说:“这蚕宝宝饿慌了。快!我带你去找桑树叶,咱家旁边的公园里就有一棵野桑树。”不多时,我俩就采摘到一捧桑叶,掸去叶面上的灰尘,轻轻地铺入纸盒。蚕宝宝快速簇拥到叶片边缘,安静地开始蚕食桑叶。我对孙女说了一些饲养蚕宝宝的知识。孙女忽闪着晶亮的大眼问我:“爷爷,这些你怎么知道的?”这一下子把我的记忆拉回到了种桑养蚕的小时候。
我从小生长在白河边。20世纪70年代初,我市南运河疏浚改道,拓宽加深了白荡河部分河段,贯通了从市内的广化桥民丰窑水系至牛塘桥方向的南运河主河道,自此,原属内河浜水域的白荡河变成了水上交通要道。
拓宽河道挖掘出来的大量泥土堆到堤岸边的农田里,形成了不小的土丘,占地达几十亩之多。这种泥土是没有肥力的生土,不适合种粮种菜。当时的生产队长孙文财是从苏北迁徙过来的,他为人憨厚,踏实肯干,还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因而受到社员们拥护,被选为队长。他除了带领社员种好粮田外,还开展多种经营,如利用河塘养蚌育珍珠、养鱼、建猪舍养猪、种西瓜等,一番操作下来,社员的收益明显增加。面对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坡地,他和社员们商议是否可以种桑树养蚕,大家认为可以试试。说干就干,先去杭州买回了桑树苗种满了坡地,接着又盖了十间蚕舍,并联系当时的郊区多种经营畜牧站,请来蚕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经过几年摸索和辛苦劳作,桑树绿油油地长满了坡地,我们开始了养蚕收茧的过程。
种桑养蚕是门技术活。要使饲养的蚕有足够的桑叶可食,就要对桑树栽培舍得花功夫,除草、施肥、防虫害等必须时刻当心。养蚕不光是个细致又很艰苦的活,而且技术性很高,同时对环境要求相当苛刻。一到养蚕季节,首先要对蚕舍房屋里外和用品用具全面消毒,通常办法是泼洒生石灰粉。
自从蚕种进入,我们全队几十号人,轮流起早贪黑地精心呵护蚕宝宝们,就像养了一群大胖儿子一样,不敢马虎半点。每天天刚一放亮,我们都要手持大竹篮,钻到布满露水的桑树林里,精心采集碧绿油乌的新鲜桑叶,放到空地晾干表面的露水,为蚕宝宝们准备一天的食粮。
蚕舍里用竹子架起了几十个排列整齐的蚕架,每个蚕架按相等间距又隔了近十个匾屉架,每屉放入一个大蚕匾,一层一层叠放着。室内光线、通风、湿度、温度都有专人关注。喂桑叶是定人、定时、定量。由于养蚕对环境要求很高,因此对进出蚕舍的人实行严格控制,规定凡涂擦脂粉的女人、做饭烧菜后身上沾有油脂味的人、抽了烟的男人等一概不能进入。即使进入蚕舍,话也不能乱说,特别是不吉利的言语更是大忌。可见人们对蚕宝宝的呵护是多么地小心谨慎。
唐朝诗人杜荀鹤《蚕妇》一诗云: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这是对旧时蚕农贫苦艰辛的真实写照。
春蚕饲养的整个过程都很细致,养蚕人必须日夜值班,时刻关注蚕宝宝们的动态,既要喂养好又要防止蚕病的发生,因为稍有不慎会引起病毒的感染而前功尽弃。经过近半个多月的精心饲养,待蚕宝宝长得通身发亮,食桑叶也明显减少,抬头蹿动不安时,说明它就要上栅了。
此时我们用稻麦的秸梗绞在一起做成一个个20厘米左右高的蓬松栅架放进蚕匾,让蚕宝宝爬上去吐丝结茧。满满的蚕匾里白白胖胖蠢蠢欲动的蚕宝宝,争先恐后地爬上栅架,在栅架上逐渐安静地上下左右蠕动着,口中吐着白丝在周而复始地运动,安静地营造起了自己的安乐窝。不到两天工夫,洁白无瑕的蚕茧就布满了整个蚕架,此时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接下来就要抓紧时间采收蚕茧了。采收的蚕茧放在一个个大缸篮内,不能挤压,满满的一筐,也只有十来斤重。
蚕茧从采集到缫丝,时间很短,稍有耽搁,蚕茧内的蚕蛹就会变成蚕蛾自行破茧而出,蚕丝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抽丝率就会大大降低。我们附近没有茧行(收茧、抽丝的专门企业),必须运到牛塘镇。因此我们晚上收好茧,清晨就要挑上缸篮,天蒙蒙亮出发,上午到达茧行验货鉴定等级。由于当时没有像样的公路,又没有车辆运输工具,只能靠人力,大家一人挑一担,沿着南运河纤道走近二十公里的路程,要四个小时左右。记得有一次,送茧的前夜刚好下了一场雨,运河边上的纤道是泥土路极其湿滑。由于肩上挑的担子不能落地,怕泥水会渗透进篮内污染了蚕茧从而降低品级,使收益大打折扣,所以我们每人只能左右换肩挑着担,再累再苦也不能停歇。说实话,二三十斤的担子平时感觉好像不显重,但挑的时间长了便会觉得沉甸甸的,尤其路途遥远不能歇脚就更显吃力。我那时还不满二十岁,这样的一趟活计,还真是经受了一番考验呢。我们一路艰难跋涉,浑身是汗地走到目的地交货后才如释重负。对“百步无轻担”这句老话,我算是有了真正的领悟。
除了种桑养蚕经历之外,还有一些记忆中的趣事。比如桑树每年生长到初夏时节,枝干间会长出一簇簇犹如小葡萄样的果实——桑葚,我们叫桑子。它萌长在桑树的叶杆之间,由青转红,成熟时为紫红色。桑葚软甜汁多,又不喷洒农药,是一种很好的绿色水果,营养价值很高,而且对伤痛很有疗效。因此,每当桑葚成熟之际,就有不少小孩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溜进桑园去采食解馋。要是被人发现逮住想赖也赖不了,因为即便嘴上说没去采摘,但手上嘴边留下的紫色的印记可不会说谎。大人之所以不让孩子进去采桑葚,是怕把桑树折断,影响来年桑树的生长,降低桑叶的产量,可见人们对桑树的呵护程度。
到了冬季,在修剪桑树之际,我们就会伺机拿一些剪下的枝条回家,将剥下的树皮洗净,放入灶台大锅加水同时放入一些大枣和冰糖慢煮。熬至大部分水蒸发掉时,再捞出桑树皮,余下的枣汤清香甘甜。这就是俗称的熬桑膏,桑膏很营养,既养生滋补,又能治疗陈旧伤痛,相比起现在的中药熬的补膏,经济实惠而又环保。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几十年过去了,土丘桑园被高楼大厦取代,当年的养蚕人大部分都已故去,仅有的陈年记忆,犹如窖藏的美酒,值得好好回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5 19: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