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杭州日报讯 50岁学画,60年临帖,70年篆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年轻时的吴昌硕对艺术创作自金石篆刻入手,整日与石为伴。他曾自语:“余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而对石鼓文书法的毕生探索,成就了他的篆书艺术,并且在临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面目。晚年的吴昌硕,在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方面仍孜孜以求,坚持每日读书、吟诗、写字、绘画和刻印,并乐此不疲。
西泠印社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很多社员都是近代文化艺术的旗帜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西泠印社120年发展历程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吴昌硕、王福庵、潘天寿等,他们以笔为犁,以墨为种,辛勤耕耘在这片艺术的田野上,更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西泠印社的艺术“劳模”。五月,向每一位辛勤耕耘的人致敬,希望能够由此激发更多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艺术的魅力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巧诚为之,拙亦宜然”:
王福庵的勤勉与刻苦
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王福庵,书法兼善诸体,尤精篆隶。他曾用标准的篆书,书写了五百多个篆书部首及独体字,名为《说文部目》。其篆刻与书法造诣,独领一代风骚 ,在近代百年书法篆刻史上,堪称一代大家。
“我的老师江成之先生和高式熊先生经常去拜访王福庵先生。”西泠印社社员张遴骏说,“当时,高老跟王福庵先生住在同一条弄堂里。每天清晨,王福庵先生就起床了,简单梳洗一下就开始写字。等高老和江先生他们早上八九点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书房里面早已经挂了好多字了。”
《福庵印稿》是王福庵从1920年至1945年间的自存印稿,共101册,收印10418方。“里面大部分都是姓名章,或者一些人的收藏印,也有少量的自用印章。实际上王福庵先生刻的印章远不止这些。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拍卖场里面有好多王福庵的书法作品,都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勤勉的。”张遴骏认为,王福庵先生努力做实事且很低调。“他有一枚自用印,叫‘持默翁’,他不为名不为利,很少会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默默地做了好多好多很实在的事,无论是为了印社,还是为了篆刻的传承发展。”
“拙亦宜然”这方元朱文印,是王福庵先生约六十九岁时所刻。“拙亦宜然”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这篇赋是总结潘岳自己30年的做官经历,表现了他闲居的乐趣。王福庵在北伐胜利之后曾任职印铸局,是真正的职业印人,他在京期间曾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委员,名声素著。到了抗战时期,日伪政权要他任职伪印铸局,他托病坚拒,宁肯断绝收入。其间,他在家“日刻一印”以自娱,“巧诚为之,拙亦宜然”,这方印表达的正是他虽然在家不做官,但却恬然自如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王福庵先生凭着他的书法、篆刻养活了一家三代人。当时从官场到民间,王氏作品的受众面极广。尤其是印章,到银行去领钱、领挂号信等日常事务都需要盖印,有点条件的人家就想请王福庵先生来刻印,因此他的印章几乎人手一枚。”据西泠印社社员周建国介绍,“由此说王福庵先生是印坛或书坛上的‘劳模’,也确实是名副其实。解放以后,他陆续把自己的作品捐给了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馆等公家机构收藏。目前我们推算下来,王福庵先生一生刻的印章估计有2万多方,现存可查的印谱资料上面有1万多方,还有许多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以及早期用于练习刻的印和送人的印章,这些都是有资料能够考证的。”
“四壁花光照读书”:
潘天寿的执着和坚守
一艺之成非偶然,千锤百炼方溢彩。在早期西泠印社社员、大画家潘天寿的晚年,他反复对人说,“我从十四岁起,就下决心要做一个中国画家。”简洁的话语中,透露的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沉热爱。潘天寿的一生,也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从青涩的少年到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将一腔热血倾注在画纸上,将灵魂深处的情感与哲思凝结于一笔一画中。
有艺术爱好者看大画家随便抹几笔,便是一幅好画,于是也就漫不经心,以为自己也能从胡乱中创造出奇迹。大画家创作看似随意,实则不然。潘天寿在浙一师读书时,以每日创作二三十幅画作的惊人产量,展现了其非凡的勤奋与投入。这种努力贯穿其一生,即使到了晚年,潘天寿无论是在绘画还是书法领域,都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不懈追求——艺术大师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严谨态度与勤勉实践。依其识高、技高、品高,潘天寿以“强其骨”“一味霸悍”的雄强气概,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上,书写了一段属于他自己的传奇篇章。
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永怡曾这样评述潘天寿:“孤独者思想高拔和艰苦执守,也许人可以在踽踽独行中咀嚼甘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然孤独的真正境界还不在此,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似的践行。因为执守需要信仰和信念。而面对质疑和诘难,潘天寿始终执守了中国画的传统和特质,在其教育生涯中始终坚定地执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时刻不忘开拓创新。而这份信念与执守,正是我们当下社会很多人所缺失的。”
“拟驮臾岭蜗茅宇,四壁花光照读书。”潘天寿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坚守、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像潘先生这样真正用心作画、勤勉作画的人似乎并不多。”陈永怡说,“艺术贵在坚守,不是说每天十来个小时都在干活,而是在任何风雨之下,他都能够坚守,为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她认为,从艺之人,应该记住潘先生这一句话,“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长矣。画事,学术也,用心活,画亦活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