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勤耕艺田 铸就不朽传奇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5-12 06:55:00 来源:杭州网

杭州日报讯 50岁学画,60年临帖,70年篆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融金石书画为一炉,被誉为“石鼓篆书第一人”“文人画最后的高峰”。年轻时的吴昌硕对艺术创作自金石篆刻入手,整日与石为伴。他曾自语:“余少好篆刻,自少至老,与印不一日离。”而对石鼓文书法的毕生探索,成就了他的篆书艺术,并且在临学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食古出新,形成自我面目。晚年的吴昌硕,在艺术的研究和创作方面仍孜孜以求,坚持每日读书、吟诗、写字、绘画和刻印,并乐此不疲。

西泠印社是中国近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很多社员都是近代文化艺术的旗帜人物,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西泠印社120年发展历程中,诞生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吴昌硕、王福庵、潘天寿等,他们以笔为犁,以墨为种,辛勤耕耘在这片艺术的田野上,更以其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成为了西泠印社的艺术“劳模”。五月,向每一位辛勤耕耘的人致敬,希望能够由此激发更多人对艺术的热爱和追求,让艺术的魅力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巧诚为之,拙亦宜然”:

王福庵的勤勉与刻苦

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王福庵,书法兼善诸体,尤精篆隶。他曾用标准的篆书,书写了五百多个篆书部首及独体字,名为《说文部目》。其篆刻与书法造诣,独领一代风骚 ,在近代百年书法篆刻史上,堪称一代大家。

“我的老师江成之先生和高式熊先生经常去拜访王福庵先生。”西泠印社社员张遴骏说,“当时,高老跟王福庵先生住在同一条弄堂里。每天清晨,王福庵先生就起床了,简单梳洗一下就开始写字。等高老和江先生他们早上八九点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书房里面早已经挂了好多字了。”

《福庵印稿》是王福庵从1920年至1945年间的自存印稿,共101册,收印10418方。“里面大部分都是姓名章,或者一些人的收藏印,也有少量的自用印章。实际上王福庵先生刻的印章远不止这些。我们现在也可以看到拍卖场里面有好多王福庵的书法作品,都可以看出他是非常勤勉的。”张遴骏认为,王福庵先生努力做实事且很低调。“他有一枚自用印,叫‘持默翁’,他不为名不为利,很少会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默默地做了好多好多很实在的事,无论是为了印社,还是为了篆刻的传承发展。”

“拙亦宜然”这方元朱文印,是王福庵先生约六十九岁时所刻。“拙亦宜然”出自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这篇赋是总结潘岳自己30年的做官经历,表现了他闲居的乐趣。王福庵在北伐胜利之后曾任职印铸局,是真正的职业印人,他在京期间曾兼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委员,名声素著。到了抗战时期,日伪政权要他任职伪印铸局,他托病坚拒,宁肯断绝收入。其间,他在家“日刻一印”以自娱,“巧诚为之,拙亦宜然”,这方印表达的正是他虽然在家不做官,但却恬然自如的人生态度。

“可以说,王福庵先生凭着他的书法、篆刻养活了一家三代人。当时从官场到民间,王氏作品的受众面极广。尤其是印章,到银行去领钱、领挂号信等日常事务都需要盖印,有点条件的人家就想请王福庵先生来刻印,因此他的印章几乎人手一枚。”据西泠印社社员周建国介绍,“由此说王福庵先生是印坛或书坛上的‘劳模’,也确实是名副其实。解放以后,他陆续把自己的作品捐给了西泠印社、上海博物馆等公家机构收藏。目前我们推算下来,王福庵先生一生刻的印章估计有2万多方,现存可查的印谱资料上面有1万多方,还有许多没有被记录下来的,以及早期用于练习刻的印和送人的印章,这些都是有资料能够考证的。”

“四壁花光照读书”:

潘天寿的执着和坚守

一艺之成非偶然,千锤百炼方溢彩。在早期西泠印社社员、大画家潘天寿的晚年,他反复对人说,“我从十四岁起,就下决心要做一个中国画家。”简洁的话语中,透露的是一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沉热爱。潘天寿的一生,也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从青涩的少年到成就卓著的艺术家,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将一腔热血倾注在画纸上,将灵魂深处的情感与哲思凝结于一笔一画中。

有艺术爱好者看大画家随便抹几笔,便是一幅好画,于是也就漫不经心,以为自己也能从胡乱中创造出奇迹。大画家创作看似随意,实则不然。潘天寿在浙一师读书时,以每日创作二三十幅画作的惊人产量,展现了其非凡的勤奋与投入。这种努力贯穿其一生,即使到了晚年,潘天寿无论是在绘画还是书法领域,都保持着高度的专注和不懈追求——艺术大师的背后,是持之以恒的严谨态度与勤勉实践。依其识高、技高、品高,潘天寿以“强其骨”“一味霸悍”的雄强气概,在近现代中国画发展史上,书写了一段属于他自己的传奇篇章。

潘天寿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永怡曾这样评述潘天寿:“孤独者思想高拔和艰苦执守,也许人可以在踽踽独行中咀嚼甘苦,与世隔绝,独善其身。然孤独的真正境界还不在此,而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似的践行。因为执守需要信仰和信念。而面对质疑和诘难,潘天寿始终执守了中国画的传统和特质,在其教育生涯中始终坚定地执守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时刻不忘开拓创新。而这份信念与执守,正是我们当下社会很多人所缺失的。”

“拟驮臾岭蜗茅宇,四壁花光照读书。”潘天寿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的坚守、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像潘先生这样真正用心作画、勤勉作画的人似乎并不多。”陈永怡说,“艺术贵在坚守,不是说每天十来个小时都在干活,而是在任何风雨之下,他都能够坚守,为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她认为,从艺之人,应该记住潘先生这一句话,“名利之心,不应不死。学术之心,不应不活。名利,私欲也,用心死,人性长矣。画事,学术也,用心活,画亦活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 “吴隐和他的时代”特展亮相
...图 张大千翠豪夜湿天香露 吴昌硕 福禄寿 任伯年今年是西泠印社建社120年。昨天,“先生归来——吴隐和他的时代”特展在西湖文化广场上的西泠印社美术馆开幕,除了在杭的西泠印社
2023-11-10 07:08:00
...原汁原味”再现篆刻艺术的魅力杭州日报讯 10月26日,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西泠印社美术馆主办的“百廿风华:庆祝西泠印社建社120年系列活动——《王福庵印稿全集》出版研讨
2023-11-05 06:41:00
...百廿西泠,双栖沪杭;实业立基,先生归来。11月9日,由西泠印社集团主办,西泠印社美术馆承办的“先生归来——吴隐和他的时代”在西泠印社美术馆启幕。西泠印社美术馆以“先生归来”为
2023-11-12 06:53:00
杭州日报讯 印者,信也。历史悠久的西泠印社,流传着不少动人的金石故事,其中最令人怀想的,是首任社长吴昌硕对爱妻的一往情深。1909年,66岁的吴昌硕梦见去世多年的原配夫人章氏,醒
2024-08-11 06:45:00
...间畅叙幽情的场景,令无数后人心向往之。120余年历史的西泠印社也有着悠久的雅集传统。早在1915年,就有南社与印社两大学术团体共与雅集的记载,但是百余年间几度中断与恢复。20
2024-04-14 07:17:00
杭州日报讯 西泠印社,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的艺术殿堂,承载着历史的丰厚记忆,更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与众多知名文化机构携手,共同编织出一幅幅
2024-12-15 07:10:00
...许的独特载体,用文字勾勒出爱情与婚姻的美好画卷。在西泠印社社藏作品中,有一件“创社四君子”之一王福庵致贺早期社员高式熊新婚的隶书横幅作品,寓意着对新人琴瑟和鸣、白头偕老的殷切
2025-02-16 06:50:00
杭州日报讯 6月7日,“荆楚风——西泠印社湖北社员作品展”在中国印学博物馆、孤山遁庵开展。此次展览由西泠印社主办、中国印学博物馆承办,是西泠印社首次举办湖北省全体社员作品的展览。
2024-06-09 04:52:00
探访西泠印社:品读方寸之间的艺术魅力
...访团走进中国研究金石篆刻最负盛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西泠印社,品读浓缩于方寸之间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年传承。西泠印社社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沈颖丽为探访团介绍西泠印社的历史。王筝 摄2
2023-12-07 19:1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江苏南京:“钢铁与荣耀:欧洲骑士盔甲与文化展”28日开幕
南报网讯(记者鲁舒婷)11月28日,“钢铁与荣耀:欧洲骑士盔甲与文化展”将在南京城墙博物馆开幕,约140件(套)来自意大利的殿堂级馆藏珍宝将集中亮相
2025-11-26 10:27:00
一场有趣的讲座在南京晓庄学院举行 苏轼与王安石的交锋 对年轻人成长有何启示?南报网讯(记者姜静通讯员王蒙李荔慧)11月25日下午
2025-11-26 10:27:00
谭知耕——忆金牛山反袭击战【抗战亲历者口述史】【人物小传】谭知耕,1917年出生,1930年参加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25-11-26 10:29:00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周雪莉)近日,记者从白口城考古队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文章中获悉,白口城遗址考古发掘获重要成果。白口城考古队发现了白口城外城南门三次大规模营建的情况
2025-11-26 07:08:00
“任小林绘画四十年”将在苏博西馆展览
江南时报讯 “任小林绘画四十年”展览将于2025年11月25日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开展。本次展览旨在通过25件代表性创作以及相关手稿
2025-11-24 15:02: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70余件经典画作,67年丹青岁月。日前,由河北博物院、河北省图书馆、浙江省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大漠丹青——常书鸿艺术展”在河北博物院北区9号
2025-11-24 08:21:00
83年前,美国飞行员杜立特带队成功突袭日本多个城市,这次战斗被称为“杜立特行动”。任务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75名飞行员在浙江沿海及以衢州为中心的浙皖闽赣边界地区弃机跳伞
2025-11-23 22:14:00
夜幕降临,正定荣国府景区“一梦入红楼”沉浸式夜游项目接连上演,通过光影造景、演艺交互等多种形式,将《红楼梦》中的经典故事在亭台楼阁间生动再现,打造赏、游、学、玩的多维体验。摄制丨
2025-11-23 07:57:00
就在明天!“国宝”级画展亮相福州!
就在明天!下午2点!到福州画院,赏丹青国宝!福州人千万别错过!由福州市委宣传部、浙江大学、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福州特展”将于11月23日在福州画院举行
2025-11-22 14:09:00
两只羊隔着围栏打架,一只羊假装进攻诱骗对面的羊撞栅栏。
2025-11-21 13:36:00
非遗吉林 | 满族旗袍制作技艺
吉林满族旗袍东辽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是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其分布地域相对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北京、天津、河北等北方主要满族居住地区
2025-11-21 14:25:00
三棱风帽俑
冬日的太原,寒潮骤至,北风凛冽,气温直逼零下。若穿越回1500年前的北齐晋阳,这刺骨寒风却是当地人们日常必须面对的考验
2025-11-21 18:33:00
五瘟神降服疫鬼图
今年年初,山西运城市盐湖区马家沟一处荒僻的冲沟断崖上,一孔不起眼的窑洞因文物保护员的偶然发现重见天日。这座被命名为马家沟瘟神庙的明清时期窑洞
2025-11-21 18:34:00
千年厨房重见天日
近日,在晋阳古城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处特殊的古代建筑遗迹。这座被称为“龟头屋”的建筑,据推测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
2025-11-21 18:34:00
元代太原民间的火葬
东山元墓出土的瓷钵(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据10月2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的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五座元代墓葬发掘资料显示
2025-11-21 18: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