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铜瓦厢钩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0-14 06:49: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检察日报

铜瓦厢作为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标,位于旧兰阳县城西北25里处,即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辖区内。历史上有所记载,明清时期的地图上也多有显见。浏览与铜瓦厢相关的历史文献,有写实,也有传奇,更不乏研究者。铜瓦厢被载入史册,留得雅名并烙印于人们的记忆,透过历史纵深,观照历史与现实,这其中有许多情节令人感喟,促人反思。

古时候但凡江河水路,漕运必不可少,渡口的位置就至关重要。铜瓦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下游一个重要渡口。铜瓦厢渡口河水流速缓慢,深浅适宜,水面宽阔,地势平坦,是当时最大的渡口之一。《兰考县志》记载,铜瓦厢初名“铜牙城”,元朝时曾设铜牙县,为县治所在地。明朝在铜瓦厢设置管河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建河道分司。“大门垣之伟丽,庭阶之宏阔,廨宇严邃清幽,过者改观而改容”“人民丛聚,课税渐”。

铜瓦厢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此地控黄河南北要冲,扼豫冀咽喉,一军据守,天堑莫开。为保社稷平安,官府有军队驻扎。秦时即是武将驻军的城池,经过汉、三国、晋、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的变迁,铜瓦厢渐成历朝历代都看好的码头重镇。

古镇因河而兴,天远地阔,一河如带,再加上街道宽阔,屋宇巍然,店铺林立,商贾熙攘,铜瓦厢亦成为明清黄河下游风景壮美、商业繁华的古渡名埠。

明弘治五年(1492年),河溢铜牙城。河水退后,百姓用筒瓦镶城口,黄色的琉璃瓦,贴护堤坝,远望金光闪闪,如铜墙铁壁,又因此城在黄河之左厢,故改铜牙城为“铜瓦厢”。

还有一传说是,镇上有个烧琉璃瓦的人家,烧制的琉璃瓦有铜的质地,结实又好看,人们都叫这家主人铜师傅。琉璃瓦是盖庙宇、宫殿必不可少的材料,是个冷热买卖,但为了能及时满足供应,铜师傅家总是有很多积存。

这年秋天,河段历险危急,经奋力抢险,保住了河堤。为了固堤保平安,河官苦无良材可用。一筹莫展之际,铜师傅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琉璃瓦一块挨一块砌到大堤上,可防御大水冲刷,保护河堤安全。铜师傅说这琉璃瓦一文不要,全捐!铜师傅的义举感动了铜牙城人,为了记住和感谢铜师傅,人们便把铜牙城的名字改作“铜瓦镶”。为了好写好记,“铜瓦镶”逐渐衍变为“铜瓦厢”。

铜瓦厢在当时的百姓心目中,就像是一道闪烁金光的平安符,美好又暖心。

《清咸丰朝实录一百七十卷》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宁夏黄河于五月二十日(旧历,下同)至二十三日“长水八尺三寸”。陕州万锦滩黄河于五月十六、六月初三等日两次“长水六尺七寸”。武陟沁河于四月十九日及五月十六、十七、二十三等日五次“长水一丈三尺”。在黄河岸线险情迭出的严峻形势下,六月中旬,铜瓦厢险工段水位猛涨一丈以上,又遇大雨,水势更为汹涌。六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下北厅志桩长水积至一丈一尺。继之一昼夜,上游各河汇注下游,以致洪水漫滩,“一望无际,间多堤水相平之处”。六月十八日(阳历7月31日)晚,铜瓦厢三堡以下无工之处塌宽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适又南风大作,风卷狂澜,浪拍危堤,崩塌迅速加剧。六月十九日(阳历8月1日),这段堤防终于溃决,眨眼间,铜瓦厢被一鼓荡平,沉入河底……

没有了堤防的约束,洪水如脱缰野马,纵横捭阖,奔腾不息。所经之处,百姓溺毙无数,尸骨遍地,哀嚎声声。7000余村庄湮灭于洪流,700万灾民流离失所,3万多平方公里几成泽国。

铜瓦厢决口,是黄河变迁史上最后一次自然大改道,使原来的东西走向注入黄海,变为南北走向,在山东折向东北注入渤海,结束了近700年夺淮入海的历史。

1855年前后,是清政府的多事之秋。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和西方列强的武装入侵,危及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政权。频繁的战争和西方列强的压榨、掠夺,使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打击。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国家多故,耗财之途广而生财之道滞……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铜瓦厢决口发生了。

当时的黄河行政管理乱象丛生,贪腐盛行,上下官吏串通舞弊,河工开支极大。由于河政腐败和清朝政府经费拮据,工程失修,黄河河道状况日益恶化。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已经难以维持局面。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丰北厅三堡决口,堵口三次,都没有成功。一直到铜瓦厢决口,丰北口仍然没有堵住。

铜瓦厢决口不仅是天灾,也有人祸存焉。就像一部历史剧的悲情角色,湮没于汹汹洪流的铜瓦厢有着自己满腹的怨怼……握一把历史的苍凉,带着伤痛的记忆,在黄河安澜满目胜景的东坝头镇,我特地走进铜瓦厢遗址牌楼一侧的“铜瓦厢民俗馆”,捕捉沉淀于历史深处的铜瓦厢文化元素。

馆内分户牖、铜牙城、铜瓦厢、东坝头、黄河精神等展室,详细介绍了铜瓦厢前生后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展台上陈列着不同时期水利、农耕、饮食、家居等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代表性物品。一件件展品穿越时光长廊,如沧桑老者一样,默默讲述着昔日的凋敝与繁华。

黄河宁,天下安。“铜瓦厢古镇”被“打捞上岸”,蕴含着人们的怀念,兼有复兴古镇的愿景。如今,我们铭记一段沉痛的历史,不仅是陶醉于兴盛的过去,更多的是理性的反思,是反思后的觉悟、变革与奋发图强。沉睡于母亲河怀抱的铜瓦厢古镇已被唤醒,重焕光彩,再展新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兰考拉起三条线,扎紧黄河“豆腐腰”
...六月十九日,公元1855年8月1日,黄河于兰考境内黄河北岸铜瓦厢决口。这是黄河最后一次大的决口改道。从此,黄河改流大清河,由垦利入渤海,结束了700余年黄河夺淮的历史。铜瓦厢
2025-09-19 13:33:00
1855年黄河北徙:深远改变了山东
...不畅,决溢现象经常发生。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突然改道,之后河水北徙,分几股大溜斜穿过山东腹地。当时清政府忙于对付太平天国运动,无力堵塞豁口,于是造成黄河
2024-05-22 05:45:00
广州塔为何不怕雷击?小小避雷针发挥大作用
...公柱。在避雷过程中,首先由宝顶接收雷电,再由隐藏在琉璃瓦下的雷公柱将电流引向地面。这其实和现代避雷针的避雷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古代的避雷针远没有现在的效果好,所以我们会在古文献
2024-05-08 07:02:00
民国时期的馆陶厘局
...改道冲断了京杭大运河但是,清朝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直冲漕运运道,导致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断航,直到今天。山东省的厘金局是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由巡抚谭廷
2023-08-28 20:26:00
...亿元。其中,宁波象山石浦观海悬崖酒店、宁波象山石浦铜瓦门灯塔酒店获得投资合作金额总计达5亿元。“以前我们公司文旅项目涉及不多。这些年,老家石浦的发展越来越好,也希望能通过项目
2023-08-11 07:22:00
天下残局中逐渐迷失的短命天子是谁
...,清代文臣最高的荣誉谥号——“文正”。1855年,黄河铜瓦厢又发生决堤,溃口几乎在瞬间就被咆哮怒吼的河水冲开、扩大到二百多米,下游故道完全断流,黄河转为东北方向奔涌而去。黄河
2023-01-07 13:35:00
...忘其昔日为川浸矣!”清咸丰五年(1855年),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夺淮入海长达700余年的黄河改道东北流,夺大清河入渤海。《清宫档案》载,河决兰阳,水淹河南四县、直隶三州县、
2025-07-30 15:33:00
何以曹县
...处水患中心。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从河南封丘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大清河,结束了黄河数百年夺淮入海的局面,这是黄河第六次重大改道。1875年(清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
2024-04-21 11:53:00
是谁挖开黄河, 淹死20万人, 造成淮河无法入海
...的雏形。到了1855年,黄河在河南的兰阳(现今的兰考)铜瓦厢决口向北流,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但是由于黄河夺淮带来的巨大泥沙,淮河下游的河床逐渐抬高,所以大部分的河水已经
2023-07-16 19:3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不止胜负!10月18日,“河北五超”第十轮定州vs辛集,赛前非遗“碰一碰”,定州孩儿枕VS辛集皮贴画。
2025-10-18 21:21:00
千年汉碑“活”了!一场隶书展,如何让中原大地与两汉大唐倾谈?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千年汉碑气象新,中原翰墨正风流。10月18日,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览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启幕,这场代表当代中国隶书艺术最高水准的盛会
2025-10-18 19:47:00
长镜头|从西辽河到桑干河——追寻红山文明的历史轨迹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史前文明的代表,被称为中华文化的“直根系”。考古研究表明,红山文化从西辽河起源、大凌河鼎盛,到桑干河扩张
2025-10-17 09:18:00
故宫院藏捐献文物展今日开展
▲本次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今日起,“仁风景从——故宫博物院藏捐献文物展”在故宫景仁宫开展。展览展出100位捐献者所捐展品逾百件
2025-10-17 10:25:00
一座道法自然的山
十堰广电讯(十堰日报记者 吕伟 武当山融媒记者 冯开春 徐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公元前485年前后
2025-10-17 16:53:00
保宁寺独特的关公像
走进窦大夫祠,那古朴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仿佛瞬间将人拉回了遥远的过往。而祠内的保宁寺,更是一处承载着岁月故事与艺术神韵的所在
2025-10-17 21:50:00
【大风影像】唐诗道-蓝关古道
蓝关古道是中国最早国道,是最为险峻的古道之一,兴起于商周,发展于秦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其作为通往荆楚之地的军事、商旅通道
2025-10-16 08:15:00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山东李白”,诗酒铸就浪漫传奇
文|张向阳 长安三万里,最忆是山东!要说大唐的诗与远方,诗仙李白无疑是巅峰上的顶流,他用浪漫与豪放“灌醉”整个盛唐。李白61年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黄河流域度过的
2025-10-16 22:06:00
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三明宁化开幕
活动现场东南网10月15日讯(通讯员 张煌鹏 陈玉婕 文/图)10月10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客家姓氏族谱展示交流会在宁化县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开幕
2025-10-15 10:21:00
洛阳有个萌系潮玩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当现代网红文化邂逅千年文物,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悄然上演。近日,一件造型奇特的西晋陶熨斗意外走红网络
2025-10-15 11:32:00
吴石和聂曦去台湾前,曾在福州这条巷子里“潜伏”
随着谍战剧《沉默的荣耀》热度持续攀升,越来越多市民和游客在福州追随英烈的足迹,打卡吴石将军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三坊七巷宫巷22号绛雪山房是吴石将军生前在大陆的最后居所
2025-10-15 13:21:00
“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走进莱阳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秦雪丽10月15日,从烟台图书馆获悉,即日起至10月19日,“典籍里的烟台”烟台馆藏特色地方文献巡展莱阳站开展
2025-10-15 14:14:00
构筑“文化泰安”的立体图景 让千年文脉焕发新生|海岱文化谱新篇
鲁网10月15日讯(首席记者 李秀娟 摄影记者 张超 孟昊天)山莫大于泰山,史亦莫古于泰山。泰安,以泰山闻名遐迩,其文化则是以泰山为核心
2025-10-15 14:56:00
温州永嘉:千年诗画焕新彩,谢灵运后裔何以诗意栖居?
提到中国的山水诗,便绕不开一个名字——谢灵运。公元422年,谢灵运被调任至永嘉担任太守,他遍历诸县,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山水诗篇
2025-10-15 15:53:00
“感知幸福中国行”吉林主题参访活动第五天,走进集安触摸千年历史脉络,品味边城烟火气息
10月15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的 “感知幸福中国行” 吉林主题参访活动步入第五天。来自境内外的30余位媒体记者与网红大V组成的参访团走进集安
2025-10-15 21: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