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检察日报
铜瓦厢作为与黄河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标,位于旧兰阳县城西北25里处,即现在的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镇辖区内。历史上有所记载,明清时期的地图上也多有显见。浏览与铜瓦厢相关的历史文献,有写实,也有传奇,更不乏研究者。铜瓦厢被载入史册,留得雅名并烙印于人们的记忆,透过历史纵深,观照历史与现实,这其中有许多情节令人感喟,促人反思。
古时候但凡江河水路,漕运必不可少,渡口的位置就至关重要。铜瓦厢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黄河下游一个重要渡口。铜瓦厢渡口河水流速缓慢,深浅适宜,水面宽阔,地势平坦,是当时最大的渡口之一。《兰考县志》记载,铜瓦厢初名“铜牙城”,元朝时曾设铜牙县,为县治所在地。明朝在铜瓦厢设置管河厅,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改建河道分司。“大门垣之伟丽,庭阶之宏阔,廨宇严邃清幽,过者改观而改容”“人民丛聚,课税渐”。
铜瓦厢的战略位置也十分重要。此地控黄河南北要冲,扼豫冀咽喉,一军据守,天堑莫开。为保社稷平安,官府有军队驻扎。秦时即是武将驻军的城池,经过汉、三国、晋、隋、唐、五代十国、宋、金、元的变迁,铜瓦厢渐成历朝历代都看好的码头重镇。
古镇因河而兴,天远地阔,一河如带,再加上街道宽阔,屋宇巍然,店铺林立,商贾熙攘,铜瓦厢亦成为明清黄河下游风景壮美、商业繁华的古渡名埠。
明弘治五年(1492年),河溢铜牙城。河水退后,百姓用筒瓦镶城口,黄色的琉璃瓦,贴护堤坝,远望金光闪闪,如铜墙铁壁,又因此城在黄河之左厢,故改铜牙城为“铜瓦厢”。
还有一传说是,镇上有个烧琉璃瓦的人家,烧制的琉璃瓦有铜的质地,结实又好看,人们都叫这家主人铜师傅。琉璃瓦是盖庙宇、宫殿必不可少的材料,是个冷热买卖,但为了能及时满足供应,铜师傅家总是有很多积存。
这年秋天,河段历险危急,经奋力抢险,保住了河堤。为了固堤保平安,河官苦无良材可用。一筹莫展之际,铜师傅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琉璃瓦一块挨一块砌到大堤上,可防御大水冲刷,保护河堤安全。铜师傅说这琉璃瓦一文不要,全捐!铜师傅的义举感动了铜牙城人,为了记住和感谢铜师傅,人们便把铜牙城的名字改作“铜瓦镶”。为了好写好记,“铜瓦镶”逐渐衍变为“铜瓦厢”。
铜瓦厢在当时的百姓心目中,就像是一道闪烁金光的平安符,美好又暖心。
《清咸丰朝实录一百七十卷》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年),宁夏黄河于五月二十日(旧历,下同)至二十三日“长水八尺三寸”。陕州万锦滩黄河于五月十六、六月初三等日两次“长水六尺七寸”。武陟沁河于四月十九日及五月十六、十七、二十三等日五次“长水一丈三尺”。在黄河岸线险情迭出的严峻形势下,六月中旬,铜瓦厢险工段水位猛涨一丈以上,又遇大雨,水势更为汹涌。六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下北厅志桩长水积至一丈一尺。继之一昼夜,上游各河汇注下游,以致洪水漫滩,“一望无际,间多堤水相平之处”。六月十八日(阳历7月31日)晚,铜瓦厢三堡以下无工之处塌宽三四丈,仅存堤顶丈余。适又南风大作,风卷狂澜,浪拍危堤,崩塌迅速加剧。六月十九日(阳历8月1日),这段堤防终于溃决,眨眼间,铜瓦厢被一鼓荡平,沉入河底……
没有了堤防的约束,洪水如脱缰野马,纵横捭阖,奔腾不息。所经之处,百姓溺毙无数,尸骨遍地,哀嚎声声。7000余村庄湮灭于洪流,700万灾民流离失所,3万多平方公里几成泽国。
铜瓦厢决口,是黄河变迁史上最后一次自然大改道,使原来的东西走向注入黄海,变为南北走向,在山东折向东北注入渤海,结束了近700年夺淮入海的历史。
1855年前后,是清政府的多事之秋。风起云涌的农民革命和西方列强的武装入侵,危及摇摇欲坠的清王朝政权。频繁的战争和西方列强的压榨、掠夺,使经济社会受到严重打击。据《清史稿·食货志》记载:“……国家多故,耗财之途广而生财之道滞……天府太仓之蓄,一旦荡然。”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铜瓦厢决口发生了。
当时的黄河行政管理乱象丛生,贪腐盛行,上下官吏串通舞弊,河工开支极大。由于河政腐败和清朝政府经费拮据,工程失修,黄河河道状况日益恶化。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已经难以维持局面。咸丰元年(1851年),黄河在丰北厅三堡决口,堵口三次,都没有成功。一直到铜瓦厢决口,丰北口仍然没有堵住。
铜瓦厢决口不仅是天灾,也有人祸存焉。就像一部历史剧的悲情角色,湮没于汹汹洪流的铜瓦厢有着自己满腹的怨怼……握一把历史的苍凉,带着伤痛的记忆,在黄河安澜满目胜景的东坝头镇,我特地走进铜瓦厢遗址牌楼一侧的“铜瓦厢民俗馆”,捕捉沉淀于历史深处的铜瓦厢文化元素。
馆内分户牖、铜牙城、铜瓦厢、东坝头、黄河精神等展室,详细介绍了铜瓦厢前生后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变化。展台上陈列着不同时期水利、农耕、饮食、家居等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代表性物品。一件件展品穿越时光长廊,如沧桑老者一样,默默讲述着昔日的凋敝与繁华。
黄河宁,天下安。“铜瓦厢古镇”被“打捞上岸”,蕴含着人们的怀念,兼有复兴古镇的愿景。如今,我们铭记一段沉痛的历史,不仅是陶醉于兴盛的过去,更多的是理性的反思,是反思后的觉悟、变革与奋发图强。沉睡于母亲河怀抱的铜瓦厢古镇已被唤醒,重焕光彩,再展新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14 08: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