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安康日报
姜波
编者按:9月4日,国家层面正式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加强相关领域政策统筹协调,推动各项重大举措早落地、见实效。按照国家和省级层面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工作方向,笔者认真思考,针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对应建议策略。
陕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要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聚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为新时期民营经济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市非公经济占GDP比重60.1%,连年排名全省前列,但民营企业总量规模偏小、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不容忽视,针对这些问题,全市上下积极为民营企业在发展上解忧、环境上解压、政策上解惑、帮扶上解渴,引导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竞争力,聚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聚焦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目标,认真落实《陕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全市民营经济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后劲逐步增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推动全市绿色升级、后发赶超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一)发展贡献突出。全市民营经济呈现“六六八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全市60%以上的生产总值,60%以上的科技创新成果,8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截至2022年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8万户,非公经济增加值达到762.63亿元,占GDP比重60.1%,非公占比2013年以来连续九年居全省各市区第一,且为全省唯一占比超过60%的地市。
(二)组织保障到位。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党政一把手挂帅的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市县两级全覆盖,形成一把手“部署重要事项、把关重大方案、协调关键环节、督察落实情况”的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千名领导干部全覆盖包抓“五上”企业、51个部门包抓重点工业企业、50个单位包抓重点科技型企业等包联制度,凝心聚力为企业经营和项目建设排忧解难。
(三)政策体系完备。全市研究出台安康市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追赶超越发展、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产业集群发展、招商引资、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吸引人才人口等配套机制部署完善,全面构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2022年,兑现市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市县两级统筹2150万元财政资金以发放电子消费券等方式刺激市场。市级财政设立面向民营企业的产业扶持资金,总额超过2亿元。
(四)创新驱动提速。抢抓秦创原建设机遇,统筹推进飞地孵化园、安康科创园、企业科技园“三园”联动建设,构建飞地孵化、安康转化、园区催化“三级”协同创新机制。建成秦创原(安康)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安康)网络平台、陕西新咸安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中心一平台一公司”。在秦创原总窗口购地35亩,概算总投资6亿元建设飞地孵化园。2022年入库国家级科技型企业465家,创历史最高水平;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3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39家。
(五)服务质效增强。坚持将工业集中区建设作为全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战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490万平方米,2022年新增投资千万元入园企业74户,完成投资32.2亿元。创建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9家,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家。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和机遇
作为欠发达区域的安康市,经济总量全省占比小、整体实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创新能力不足、开放深度不够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普遍反映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转型的火山“三座大山”等问题依然存在。202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68.65亿元,同比增长2%,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0.2%、3.5%、7.7%,主要指标增速放缓,恢复增长压力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困难加剧。
(一)发展基础薄弱,整体实力不强。全市发展基础差、底子薄。生产总值、投资、工业、财政收入等总量均不足全省的5%,与安康占陕西11%的面积、7%的人口不相匹配。经济总量与汉中市的差距从2015年的292.4亿元拉大到2022年的636.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的0.95%,财政自给率仅为8.5%,财政支出主要靠中省转移支付。
(二)产业结构不优,中小微企业居多。安康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还有较长过程。从三次产业结构上来看,2022年二产占比回落到三产以下,结构为13.8:42.6:43.7,工业化进程放缓。国家和省上在安康布局重大企业、重大项目很少,全市税收贡献5000万以上的仅旬阳烟厂和国网安康供电公司。加之自身缺少龙头型、引领性强的产业集群和大型企业,全市两千多家“五上”企业大多数为小微企业。
(三)县域经济薄弱,产业定位不精准。全市县域发展差距拉大,生产总值400亿量级仅有汉滨区,200亿量级仅有旬阳市,100亿量级3个县。2022年县域平均生产总值95.86亿元,不足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85.36亿元)的51.7%。产业定位不精准,县区多而不精的产业链分散了抓落实的精力,加之产业同质化发展倾向,难以形成“大块头”项目,无法聚焦首位产业发展。
(四)“小低散”的特征没有改变,企业竞争力不强。“小”即企业规模小,没有“顶天立地”的骨干企业。“低”即产业层次低,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太少。“散”即产业集聚效应差,上下游配套体系不健全,没有形成在全国全省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3月24日,陕西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以理念之变、转型之变、生态之变、作风之变,聚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同时研究出台了《陕西省大力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中央和省委的工作指示、政策指引,为安康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期、发展上升期,落实好、利用好这些政策,是把握新发展格局下的战略选择,更是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的必由之路。
三、发展民营经济的对策建议
安康发展民营经济,一定要同心同向、精准施策、迎难而上,积极构建“亲”“清”交融、“亲”上加“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好主动服务和靠前服务,让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充分释放民营经济作为安康“经济细胞”的活力和韧性。
(一)持续优化发展环境,夯实民营经济基础。以开展“营商环境突破年”为契机,以民营企业需求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中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抓实抓牢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聚力在项目保障力、政务服务力、市场吸引力、公平竞争力、政策落实力五个方面突破,擦亮“营商环境最安康”金字名片。
(二)加大中省资金争取力度,支持民企快速发展。紧盯“十四五”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以及省市“十四五”中期评估、优化调整的有利契机,围绕民营重点企业、瞪羚企业、成长性企业发展,积极向上汇报衔接,指导民营企业争取陕南循环发展、产业结构引导、苏陕扶贫协作、津陕对口协作、高新技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城乡冷链物流、乡村振兴等专项资金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聚焦“秦创原”、产业承载平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一县一业”发展,提升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秦巴医药、装备制造、纺织丝绸、毛绒玩具、电子线束、生态旅游等重点领域产业链水平。
(三)建立分类分层服务体系,推动民企安心经营。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障民营企业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使用生产要素。按照“抓大不放小、扶强更帮弱”的原则,健全并动态更新安康市民营企业数据库,市、县、镇三级分类分层建立民营企业的联系和服务体系,既要重视对大中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的服务,又要做好对小微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帮扶,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精准服务。
(四)强化法规政策落地落实,助力民企轻装前行。聚焦民营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要及时发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向企业精准推送,研究制定企业注册入统纳税10条措施、全市“五上”企业包抓帮扶10条措施、提振信心恢复活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36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使“政策找企业”成为新常态。顶格执行中省减税降费政策,切实为企业减负纾困。坚决落实国企民企平等对待要求,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督促不折不扣落实面向中小企业预留采购份额的惠企政策。
(五)促进企业家健康成长,推动民企勇担主力。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促进企业家整体素质提升。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市委、市政府设立“年度重点企业贡献奖”,表彰年度重点企业贡献奖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优先推荐参与陕西省优秀企业家、杰出民营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等评优树模活动,提升民营企业家的社会荣誉感和归属感。
(稿件来源《发改动态》2023年第38期,本刊稍作调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3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