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在外交中,中国以朝贡贸易驰名世界。唐以前就存在朝贡贸易,而唐朝时期,唐王朝所回赐的财物非常丰厚,这使朝贡更加盛行。朝贡贸易是指中国与海外一些国家所进行的官方进贡与回赐,具有较强的政治目的,通常是中国政府所回赐给朝贡各国的财物更加丰厚,这让海外各国积极朝贡。
后来唐朝后期国力衰弱,无法再负担起这样的赔本生意,从而使朝贡贸易转向更加遵循市场等价交易原则的市舶贸易。但是,明朝海禁政策使朝贡贸易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对外政策往往不是一成不变,反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将从明朝对外关系变化探析外交政策变化的原因,而不同的外交政策又带来什么影响?
朱元璋画像
一、明朝外交政策演变
1.明初的“怀柔政策“到厉行海禁
明朝建立之初,百业待兴,为了要创立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让百姓休养生息,朱元璋制定较为宽和的对外政策。据记载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沿海地区深受其害。因此,朱元璋还是制定了睦邻友好的“怀柔”政策。这一政策并未奏效,这使朱元璋转向实行海禁。
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和市舶贸易,朝贡贸易是官方交往的手段,与唐朝进行朝贡贸易的周边小国非常多,如朝鲜、波斯等。而市舶贸易政治性不强,更多的是商业利益。唐代的市舶贸易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这里有非常多的商业性港口。自两晋以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越发富庶,贸易日盛,唐朝时期就以广州为中心,进行对外商品交易。据记载,750年,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到达广州时,看到来唐贸易的外国船只非常多,装载货物的是大型船只,载着如山的香料和珠宝。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市舶贸易已有相当规模,中外贸易需求十分旺盛。
明初虽然实行海禁,但是海外贸易需求并不因为海禁而停止,贸易需求依旧强烈。虽然说朱元璋实行海禁,但是明初实行海禁并不是如想象的那么严格,也不是一禁到底,至少对海外国家的贸易还在继续发展。而在解除倭患之后,会开放部分海禁,例如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一个商业港口被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的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明初虽然实行海禁,改以朝贡贸易为主,但这一时期的朝贡贸易包含着相当大的商业成分,以“朝贡”的形式,由明朝政府控制和海外诸国的商业贸易,实质上,明朝政府垄断了海外贸易,并从中攫取丰厚的利润。这是这个时期的朝贡贸易与唐朝时期朝贡贸易的不同。
2.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的顶峰
明成祖朱棣实行比朱元璋更严格的海禁,同时朝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永乐二年(1404)正月,福建沿海私人海外贸易活跃,政府下令禁民间海船,把原有的海船全部改为不适合外海出行的平头船,阻断民间出海。但明成祖却极力鼓励朝贡贸易,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免除税收并设置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除此之外,明成祖还派遣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每次下西洋都有上百艘船出海,航程达数万里,前后历经将近30年。在将近30年的下西洋活动中,郑和忠诚地奉行明成祖的朝贡贸易政策,郑和船队携带敕书和精美的手工业品,每到一国就将这些财物赐予海外诸国,并且让他们派遣使团往明朝进贡。据载,永乐五年(1407年)九月,郑和返程带着苏门答剌、古里、满剌加、小葛兰、阿鲁等国贡使;永乐二十年(1422)六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返航时有海外16国遣使千人来到京城朝贡。在郑和的努力下,朝贡贸易十分繁荣,达到顶峰。
朝贡贸易中海外诸国输入明朝的商品以香料为主,如胡椒、苏木等。大量香料输入缓解了明初货币贬值的现象。洪武八年(1375)发行大明宝钞后出现货币贬值,于是明朝政府用香料来部分代替宝钞,给官员发放俸禄,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货币贬值。这种做法一直维持到了成化七年(1471),直到朝贡贸易逐渐衰落之后,输入明朝的香料减少,才停止用香料代替白银发放俸禄。
明朝政府通过低价从外国贡使收购香料,然后规定每一斤香料价值高出收购价几十倍。例如,宣德八年(1433)明朝从日本贡使那里收购苏木进来,每斤定价钞1贯,而第二年给用香料给京官发俸禄,却规定每斤准钞50贯,这样一来就相当于苏木价格涨了50倍,明朝赢利就达50倍。这就是香料能抑制货币贬值的原因
由此说明,随着进贡方物输入数量的增多,加之明朝政府还要从中抽取一半的实物税,明朝政府从朝贡贸易中获利颇丰。这也显示出,在实行海禁政策之后,明朝政府官方的朝贡贸易具有双重属性:商业性和政治性。
郑和下西洋画作
3.明朝后期外交政策的转变
朝贡贸易是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的垄断,获得了极高的垄断利润,但为何像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朝贡不再继续,明朝中后期在外交政策上发生了什么转变?
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就开始实行,在海禁制度下,贸易活动只能通过官方的朝贡贸易进行。虽然海禁制度限制民间私人出海贸易,但是民间私人出海贸易却难以禁绝。这也反映了海禁与私人出海贸易之间存在较为激烈的冲突。
明朝中后期,明朝对外政策发生转变,私人贸易开始重新活跃起来。成化年间曾有人提出恢复宋元时期的市舶制度,但在嘉靖时期,明世宗严行海禁,使私人海外贸易受到打击,引发“嘉靖倭患”,为了安定地方秩序,明朝政府开放海禁。隆庆以后,私人出海贸易合法,私人海外贸易得到发展。明朝末年,明朝政府陷入财政危机。由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使政府获得更多税收,缓解了财政危机,这样就使明朝政府更加依赖私人海外贸易,这促进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明朝海船图
二、影响明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因素
从一开始的“怀柔政策“到厉行海禁政策,实行朝贡贸易,再到后期开海,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明朝海外政策的变化呢?
1.内忧外患的局势
明朝初建,面临很大的威胁,内忧外患。一,由于长期的战争,经济凋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量死亡,土地荒芜;二,在北部,逃到漠北的元朝残余势力不断侵扰,南方沿海地区还有方国珍、张士诚残部不断侵扰,在该地区进行抢掠;三,日本倭寇趁明朝政权未稳,趁机侵犯沿海地区,沿海居民深受其害。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重点放在处理北方边境和南方沿海的反叛势力,因此对海外的国家采取怀柔策略,努力营造和平的局面。朱元璋认为西北是需要防御的重点,王朝内部的忧患才是需要重视的,他在《皇明祖训》中要求子孙遵守祖训,不得轻易征伐海外小国。轻易征伐海外小国只是耗费人力、财力罢了,对于稳定明初新政权不利。
2.确立明朝政权的正统性
13世纪,蒙古人书写一个世纪传奇,铁木真率领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随后,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帝国。但元朝政权维持时间不长,很快因为重重矛盾的加剧,引起社会动荡,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其中一支就是后来明朝建立者朱元璋所率领的。虽然元朝在农民起义下覆灭,元朝残余势力侵扰明朝北方边境,而在海外,叱咤一时的蒙古人依旧让海外诸国印象深刻。因此,朱元璋为了向海外各国彰示新王朝,开始采取措施,肃清元朝在海外的影响力,取得海外诸国对明朝政权的承认,确立明政权的合法、正统。
首先,明太祖积极派遣使者前往海外,洪武二年(1365年)正月,朱元璋就派人带了敕书和一些金银织物前往日本、占城、爪哇和西洋诸国。二,进行敕封,祭祀外国山川。三,允许外国人来明朝参加科举考试,并让他们在国子监学习。四,赐予海外诸国国王官爵并优待贡使。通过这些措施,明朝政府重新建立了以明朝为核心的朝贡体系,在海外确立了明朝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和海外纷纷与北元断绝关系。
明朝造船图
3.以海禁打击海外敌对势力
北方有蒙古残余势力虎视眈眈,南方沿海地区也并不让人省心,倭寇时常侵扰,农民起义军领袖方国珍、张士诚等人逃亡海外,与海内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对明朝政权造成威胁,通过海禁政策,能够防止海内外反动势力的勾结,稳定南方沿海的秩序。
明朝前期的海禁措施主要有:一征民为兵,建造海船,以防海寇;二在沿海要低设置水寨、卫所进行防御;三,严明律法,将一些主要出口货物列为违禁物品,禁止民间私下贸易。《大明律》规定:凡将牛马、军需、铁货、铜钱等物私出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最严的惩罚是流放边境充军或者死刑。
4.明朝中期社会危机
和中国其他王朝一样,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兼并愈发严重,明初所建立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组织遭到破坏。其中,设立皇庄使土地兼并的最主要方式,皇帝将官、民土地指为荒地,在荒地上设立皇庄。
成化年间,抄没宦官曹吉祥的土地建皇庄,在这之后,皇庄遍及郡县。武宗继位后疯狂扩张土地。其他贵族官僚地主、藩王、宦官也都在疯狂扩张土地。土地兼并导致流民问题越发严重,流民增多,使承担政府赋役的自耕农减少,赋役则被摊派在未逃亡自耕农的头上,负担沉重,又进一步加剧了流民问题。流民问题迫使政府做出调整,使一部分流民进入城镇,成为城镇中的劳动力,促进城镇发展;还有一部分流民被迫参与走私贸易。于此同时,治腐败也越来越严重,进一步加剧社会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朝贡贸易无法继续下去,逐渐衰败,刺激了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
5.开海派的胜利
明代海外贸易前期的主导力量为官方的朝贡贸易,后期为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明朝后期,在朝贡贸易衰落后私人海外贸易活跃起来,最终冲破“海禁”束缚,改变了以朝贡贸易为主导的局面。
出现这样的变化和这一时期的奢靡与重商之风有关。成化年间,一些地区的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风气逐渐由节俭走向奢靡,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后来连下层百姓也追求衣饰华丽。这就刺激了奢侈品贸易,海外珍奇货物大受追捧,明世宗就曾经多次派遣官吏到沿海各地收购龙涎香、珠宝等奢侈品。
但是朝贡贸易的衰败使流入明朝的海外奇珍减少,物以稀为贵,这使海外奇珍价格很高,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地方民众铤而走险,积极下海经商,逐渐冲破明朝海禁,使海禁称为一纸空文。
私人海外贸易规模增大,海商有地方豪门大族庇佑,就连官员也带头出海经商,这就形成了一股势力——开海派。他们主张开放海禁,进行私人海外贸易。
明朝私人贸易图
三、谁与争锋:东西方的航海
明朝中后期,私人贸易的发展并不是明朝政府的主动行为,而是迫于无奈做出的让步。但在私人贸易得到短暂发展之后,又受到了打击。明世宗刚愎自用,登基后又开始大力打击私人海外贸易,引起海商集团的强烈抵抗,导致“嘉靖倭乱”的爆发,使得东南沿海地区动荡不安。最终在民间力量、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环境下的推动下,明中央政府不得不有限的开海。自此私人海外贸易在有限的范围内迅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明朝政府对私人贸易并不鼓励,排斥出海经商的民众。
同一时期,西方也开始了大规模的航海行动。他们积极到海外开拓市场,寻找财富,发现了新大陆,还形成众多的贸易路线,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全球化打下基础。这个时期欧洲兴起的大国重视商业,重视航海,他们十分支持商人开拓海外市场,不仅出资帮助商人航海,还出台鼓励航海贸易的措施。例如,英国曾经颁布《航海法案》进行贸易保护,规定一些商品的运输只能由英国的船只和水手进行,政府并对其进行补贴,欧洲各国政府甚至直接替本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
中西方政府对待海外贸易的不同态度,中方在海外贸易的博弈中逐渐落于下风。今天我们必须坚持“走出去“的开放政策,以史为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1 20: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