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迎丰村,古称沙嘎寨,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是一个承载着千年古文化与红色革命历史的彝族村寨。这里不仅是彝族大姓黄家的聚居地,更是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典范,以丰富的民族节日、悠久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红色历史而闻名遐迩。
迎丰村全景
迎丰村的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的传统习俗和节日在这里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和传承。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村民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献山神活动,向山神献上诚挚的祈愿,祈求村落的安宁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习俗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也培养了村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七月火把节则是另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夜幕降临,火光冲天,村民们手持火把,绕行田间地头,用火来驱赶害虫,保护庄稼,同时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火把节期间,激昂的歌舞声、绚丽的民族服饰和精彩的舞蹈技艺,让整个村落沉浸在欢乐与祈愿之中。
游客在迎丰村打糍粑
彝族年更是彝族人民最为盛大的节日,连续三天的庆祝活动充满了浓厚的年味和民族特色。宾客盈门、祭祀肃穆、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各项活动都展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与团结。
在迎丰村的文化长河中,黄家祠堂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座始建于明朝天启年间(1623年)的古老建筑,历经四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祠堂不仅以其精致的建筑工艺著称,更是黄氏家族祭祀祖先、举办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以及百里杜鹃彝族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圣地。
迎丰村黄氏祠堂内的长桌宴。
黄家祠堂原以木结构为主,后经多次重修,转变为砖木结构,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其木屋结构上雕刻的动物图像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曾是清朝著名举人黄思永办学四十余载的地方,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长征时期,红军也曾在祠堂留宿,并留下了“为工农子弟开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醒目标语,见证了迎丰村与红军的深厚情谊。
1936年2月,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中挺进黔西北,迎丰村再次成为历史的见证者。红军在黄正一族长的支持下,借用黄家祠堂作为临时驻地,与村民建立了深厚的鱼水情。红军的严明纪律和亲民爱民事迹深深打动了村民,他们纷纷送米送菜,支持红军。红军离去后,村民们将红军留下的标语视为传家之宝,世代珍视。
迎丰村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还孕育了众多杰出人物。清朝著名举人黄思永便是其中的代表。他一生崇尚儒学,锐意科举,终在清道光五年(1825年)中举。虽仕途不顺,但他退归乡梓,致力于教书育人,创办了“思永学堂”,让无数学子受益。黄思永不仅学识渊博,还倾力修补《普底黄氏族谱》,并撰写序文,以教化族人。他的一生,是儒家学子的典范,为后世树立了楷模。
另一位值得称道的历史人物是仙洲公。他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二十五岁时被推举为族长。在主持族务的五十余载中,他秉持公道,刚正不阿,致力于维护族内和谐,保护孤弱,深受族人爱戴。在红军长征途经沙嘎寨时,他深明大义,号召群众支持红军,为红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进入新时代,迎丰村在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近年来,村里修建了通组路、连户路、生态公园和民族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迎丰村还积极开展彝族年系列活动,传承和弘扬彝族文化。在这里,古老的信仰与现代的文明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文案整理:王利环
一审:罗亚楠
二审:李柏杉
三审:李蓓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9-06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