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京九晚报
“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请你干一杯/胜利的十月永难忘/杯中洒满幸福泪……十月里,响春雷/亿万人民举金杯……”或许是在异国他乡想家吧,一连几天,耳畔回响着施光南先生的那些流行既久的音乐。查查日历,既非先生的生日,也不是忌日。为什么《祝酒歌》盘桓在脑海与耳畔?再细细想想:1978年10月下旬,我们是唱着这支歌步入大学从而改变了命运的。45年了,“音乐记忆”的顽强与时俱进。1979年央视春晚上,李光羲激情演唱《祝酒歌》后,短短两个月里,央视就收到16万封观众来信,要求点播。是故2019年该曲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绝非偶然。那是一个时代的音乐名片,是无数年轻的心敲击着时代的节奏跃动着前行。因此,有必要再重复几句音乐社会学——
1.施光南于1990年5月2日逝世于北京,享年49岁。他的葬礼上反复播放的,是他的《多情的土地》。
过去不理解拜伦之于希腊:“为了她,我付出我的时间,我的财产,我的健康。现在,又要加上我的性命。”直到他牺牲于希腊军帐之中。
如今明白了。
2.1981年,鲁迅诞辰100周年,施光南应乔羽先生之约,为大型歌剧《伤逝》谱曲。彼时经费紧张,施光南被告知没有稿酬。他当即回答:“我写《伤逝》不是为了稿酬,而是一种使命!”当年秋天,交响乐《伤逝》上演于北京,一对华裔夫妇观后留言:“我们看过许多国家的歌剧,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好的作品!”
3.吼一声《信天游》就止不住热泪流,忘不了故乡延安领着我走。
电视上看过这样的镜头:栉风沐雨,陕北伫立在山坡、手抠着砖缝、脚踩着方凳的娃娃,在听“心连心”歌手演唱《父老乡亲》。
你会顿悟谁是音乐的主角。
某西哲曰:“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与人的尊严、品格作比,王侯将相均轻如鸿毛。如果不久的将来,黄土地上全是气宇轩昂的楼群,不见了腰鼓和白羊肚子手巾,我会大哭一场——虽然也发自内心地替老区人民高兴。
4.在《乡愁四韵》里,罗大佑在唱出了叶落归根的乡愁的同时,表现了一群精神世界的游子杜鹃啼血般的思归——“一瓢长江水”“一片雪花白”“一掌海棠红”“一朵蜡梅香”凝聚为一个“家”字。
重要的是,叹息声、饮酒声也成为音乐的一部分——这也是一种“原生态”。
5.听童安格喟叹“浩瀚夜空,遥远的角落,挂着一颗蓝蓝的星球”,你会体验到宇宙的神秘莫测,进而想到地球变暖、生活艰辛、人性虚弱……但是,听着他的慨叹,你又会感到有力:信念与音乐会支撑你活到“把碧绿还给大地,江河还给海洋,从梦开始的地方,一切还给自然”的那一天。
6.严格而严肃地说,通俗和流行绝不对立,持续流行的结果必是经典——1935年,任光与安娥的《渔光曲》饮誉国际荣誉而流行中外,至今我们轻轻唱起仍然热泪盈眶。
所谓的“永恒经典”,就是无论迟早,无论东西,无论中外,只有不同时代、不同演绎的歌唱与演奏。
7.瓦西列夫:“人类一开始就把音乐看作一种神奇的、天赐的力量。”这位哲人似乎忘记了:音乐首先是人创造的,而后音乐又塑造了欣赏它的耳朵与心灵。
8.宗白华:“音乐对于人心的和谐、行为的节奏,极有影响。”钱穆:“听西方音乐,如智者之乐水。听其进行曲,正如有人在迈步向前。听中国音乐,则如仁者之乐山。”老托尔斯泰也说,能为多数人理解的音乐才是优秀的。他特别提到了中国民歌,说那是“可以满足世界性艺术要求”的大贡献,其永恒性不下于任何“学院派”杰作。
9.《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乐。”屈原的《九歌》被评价为“屈赋中最精、最美、最富魅力的诗篇”“代表了屈原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九”者,与其说是不定指,不如说是“究天人之变”的“究”即探求,是“纠”即情感婉转的“纠缠”,那楚风盎然的祭祀歌舞剧的核心,就是寄情于战神、湘君、山鬼等音乐形象,把情感的极致变为乐音的歌哭。
10.有音乐,时间飞得很快,音符流进心底的分分秒秒都很满足。
唱老歌的老人因老歌而年轻,这是我的相对论。
任何动心的歌都会让人想家。
我们彼此是对方的音乐。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27 08: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